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9年 34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9-1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一鸣, 吴磊, 李贵才
空间理论的图景拓展——基于哈格斯特朗与布迪厄的理论互构研究
哈格斯特朗与布迪厄作为同一时代的学术巨擘,他们的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皆在各自学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研究阵地,然而由于学科体系的分化,两种学术理论至今仍“各自为战”。本研究希望以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的互构为契机,拓展空间理论图景。首先,本文分析了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亲和性;其次,阐述了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第三,在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贯通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的概念,提出了一套“地理空间—群体—社会空间”研究框架;最终,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研究展望。值此,希望为探索社会空间综合体的本质与深化关于空间议题的思考增加新的体悟。
2019 Vol. 34 (6): 1-9 [摘要] ( 177 ) [HTML 1KB] [ PDF 1835KB] ( 1928 )
10 陈品宇, 李鲁奇, 孔翔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区域:研究综述与启示
区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近些年来,如同“空间”和“地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变化,“区域”的含义也受到了由空间分析范式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和修正。基于这种背景,本文梳理了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理解区域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归纳了主要研究议题。研究发现:区域的含义逐渐从封闭性、有边界的、稳定的领域性特征转向开放性、可渗透的、流动的关系性特征。当前区域的社会建构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区域身份的形成与建构、区域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区域化与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区域的社会建构不是要摒弃区域具有固定领域形状的观点,而是要看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区域变化的影响,理解区域是制度化、社会建构和政治上存在争议的空间。更重要在于,探讨区域在领域性和关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此外,文章试图廓清“区域”和“地方”这两个术语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讨论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看待区域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2019 Vol. 34 (6): 10-16,61 [摘要] ( 226 ) [HTML 1KB] [ PDF 1605KB] ( 1223 )
17 徐冬, 黄震方, 李东晔, 洪学婷, 于逢荷
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仅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开发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的同时,更多的是胁迫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进而导致乡村文化的受损甚至消亡。通过国内外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和研究评述,本文发现当前研究缺乏基于文化胁迫视角的理论框架、文化影响的系统性研究及量化表达薄弱。在系统回顾胁迫生态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其应用在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和胁迫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影响研究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最后从时间—空间—社会维度出发,构建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19 Vol. 34 (6): 17-25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1864KB] ( 1216 )
26 张潇, 陆林, 徐雨晨
基于《Tourism Geographies》的近十年国外旅游地理研究进展
《Tourism Geographies》是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期刊之一,及时回顾国外旅游地理研究最新进展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首先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绘制软件统计分析了《Tourism Geographies》2008—2017年的449篇文献,从历年发文量与被引用情况、作者、研究机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热点等方面阐述了国外旅游地理研究特征与研究趋势;其次,系统综述了旅游目的地、旅游者行为、旅游影响、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旅游市场营销等热点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国外旅游地理学未来的研究趋势;最后,依据国内外旅游地理研究差异,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启示。
2019 Vol. 34 (6): 26-34,109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4985KB] ( 2519 )
文化
35 王兴中, 常芳
公正价值理念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使命——文化地理学的价值“阶乘”观
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后工业化阶段文化地理学应转向探讨文化区社会价值水平及其文明建构使命的观点。其理念可以称为文化地理学的价值“阶乘”观。首先,以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价值演进关系的立论出发,指出了空间社会价值耦合取向与构建社会空间文明的学科方向;第二,以哲学质性研究的推理出发,首次论述了哲学价值观下的文化地理学质性研究理念使命;第三,从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观角度,系统论证了文化地理学对文化空间文明的质性探讨。最后,以讨论的形式,提出文化地理学的哲学质性研究的学理与理论指向。
2019 Vol. 34 (6): 35-44 [摘要] ( 244 ) [HTML 1KB] [ PDF 2302KB] ( 995 )
社会
45 马静, 周创文, Gwilym Pryce
环境公正视角下空气污染和死亡人数的空间分析及关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基于空气污染的环境公正研究在国际上受到较多关注,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使用2010年河北省人口普查和空气质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基于乡镇街道层面的空气污染和死亡人数的空间分布、社会分布及其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空气污染和死亡人数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乡镇街道层面,河北省的婴儿(1岁及以下)、老年人(60岁及以上)、失业者和省外农村流动人口更多地居住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婴儿、老年人、使用固体燃料或住房无洗澡设施的家庭户聚集的乡镇街道其死亡人数较多;空气污染与死亡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旨在促进对中国环境公正与健康不平等的理解和认识,为发展更为公平、有效的环境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34 (6): 45-52,98 [摘要] ( 326 ) [HTML 1KB] [ PDF 5022KB] ( 1019 )
53 李兆中, 甄峰
多源数据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以南京为例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成为居民、学界与政府关注的焦点。采用多源数据,拓展了已有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维度与评价方法,从舒适性、便利性、健康性、安全性、社会性五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进行了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并识别其空间分布规律。实证分析表明:①南京的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高质量生活空间呈现明显的等级集聚特征,主中心位于核心区周边1—3 km的圈层,低质量生活空间总体分布较为分散。②在构成生活空间质量的五个维度中,舒适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质量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增的趋势,便利性的发展质量呈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健康性受城市环境质量分布趋势的影响,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安全性的高值集聚不显著而低值集聚于城市中心区。
2019 Vol. 34 (6): 53-61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5509KB] ( 1531 )
城市
62 陈硕, 张维阳, 高建华
铁路交通流视角下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基于城市中心性与中介性的分析
城市体系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的节点性与城际关系两个方面,而城市网络研究将这两个关键要素统一起来,为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城际联系的视角,本文从城市的“中心性”和“中介性”两个维度来重新定义城市的节点地位。基于此,研究分析了铁路交通流视角下近十年来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整体和局部的结构变化,试图提供一种网络视角下城市体系演变的不同图景。研究发现:①城市中心性和中介性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变化趋势;②高中介性的门户城市更易提升自身地位;③城市中心性的层级结构愈发显著,而中介性更加扁平。在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研究讨论了中原城市群城际体系演变的特征与问题。
2019 Vol. 34 (6): 62-70,90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2936KB] ( 1405 )
71 魏石梅, 潘竟虎, 张永年, 张大弘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变分析
以中原城市群3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借助MATLAB、ArcGIS等软件,提取了城市群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选取重心偏离轨迹、扩展度指标,并结合中原城市群规划中确定的“一核四轴四区”网络空间布局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聚散程度等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1992—2012年,中原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持续增长,由823.12 km2增加至2916.87 km2,其中,2004—2008年间建成区的年扩张强度最大;②中原城市群1992—2012年建成区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上呈“先东北后东南”的发展态势,东南方向建成区扩张速率最快,且城市群内部城市建设用地逐渐趋向于均衡化分布;③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扩展度在1992—2012年间经历了“先减后增再减”的过程,整体上呈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中原城市群的聚集度不断增大,且东部地区聚集度的增长速度最快。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和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成区的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北部地区的分离度较大,且保持不断增大趋势。整体来看,中原城市群的连结度较小,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2019 Vol. 34 (6): 71-81,128 [摘要] ( 193 ) [HTML 1KB] [ PDF 7875KB] ( 1954 )
乡村
82 向远林, 曹明明, 翟洲燕, 易纯
陕西窑洞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构建及特征分析
窑洞聚落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聚落形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景观特征,在陕西渭北地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本研究基于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相关研究,以陕西31个窑洞传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按照“单个窑洞聚落、多个窑洞聚落、特定研究区”三个层次,构建了窑洞聚落的典型院落图谱、空间序列图谱、院落模式图谱、排列模式图谱和空间格局图谱五大类型图谱体系。通过分析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验证了构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旨在丰富景观基因组图谱层次,推动景观基因研究向区域层面发展,并为窑洞聚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修复及景观基因区域识别系统构建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为保护与发展窑洞聚落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34 (6): 82-90 [摘要] ( 317 ) [HTML 1KB] [ PDF 5518KB] ( 6640 )
交通
91 郭剑锋, 祁鹏卫, 汪洋, 刘志海, 杨丹, 王力力
交通区位演化与空间开发强度的时空协同关系及其弹性识别——重庆市案例实证研究
交通区位条件是反映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分析其与空间开发强度之间的时空协同关系对揭示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指数建模、回归拟合及弹性系数等方法,揭示其间互动关系。研究发现:①研究区交通区位指数处于快速跃升阶段,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空间集聚格局基本稳定;②空间开发强度指数数值整体偏低,增速差异较大,空间集聚格局呈单集聚中心向多集聚中心演进趋势;③不同类型的交通区位指数(内部、外部和综合)与空间开发强度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关联性表现出不同状态;④交通区位演化与空间开发强度互动敏感程度较高,各弹性系数空间集聚格局基本一致,但其形成机理差异较大。
2019 Vol. 34 (6): 91-98 [摘要] ( 185 ) [HTML 1KB] [ PDF 4184KB] ( 1355 )
99 王武林, 杨文越, 曹小曙
武陵山区公路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水平协调度研究
武陵山区是我国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研究其公路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认知我国贫困地区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构建路网连通度、公路交通优势度、县域经济水平等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评价模型等方法探究2000—2016年期间武陵山区公路交通优势度和县域经济水平的协调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省道以上公路的路网结构得到优化,从可达性良好的状态发展为完善状态。②公路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的区域从北部、东部转移到中部,相对较差的区域从西部和南部转移到南北两端,县域经济水平由东部优于西部的格局演变为相对无序的格局,“天窗”县的公路交通优势度和县域经济水平均相对较好。③将协调度分为高度协调、中度协调、勉强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和严重失调6种类型,协调度未得到明显改善,大部分县属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类型。④公路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水平同向匹配程度不高、远离省会城市及地级城市带动能力弱、开发建设水平低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县相对贫困落后等因素制约协调度的改善。
2019 Vol. 34 (6): 99-109 [摘要] ( 135 ) [HTML 1KB] [ PDF 7855KB] ( 1067 )
110 张新放, 吕靖
港口连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以中国环渤海港口为例
为明确港口连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基于港口供应链视角,从港口面向内陆、内贸和外贸连通能力构建港口连通性模型,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2002—2017年间中国环渤海港口连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除天津、青岛和大连港连通性最强外,内陆、内贸和外贸连通性最强分别为日照、唐山和烟台港,连通性最弱分别为威海、丹东和盘锦港,黄骅港增速最快;②连通性分布具有多核心—边缘特征和多门户港口并存格局;③连通性影响因素具有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但均对连通性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旨在使决策者明确港口运输的连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港口规划布局和提升在港口供应链中地位提供决策支持。
2019 Vol. 34 (6): 110-119 [摘要] ( 197 ) [HTML 1KB] [ PDF 4355KB] ( 1636 )
旅游
120 黄锐, 谢朝武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以原国家旅游局“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中的11115条出境旅游出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总体区域分布呈现出异质性和高度凝聚的分布态势。②各类型旅游安全事故具有集中性、差异性的频次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③各大洲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逐年扩张的发展态势,事故高发核心区聚集性不断增强,不同区域的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差异化的年际变化特征,各州事故季节波动也存在异质性,但均出现下降趋势。④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形成受客源地主体因素和目的地客体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探测因子的影响力度呈现差异化特征。
2019 Vol. 34 (6): 120-128 [摘要] ( 187 ) [HTML 1KB] [ PDF 2597KB] ( 1389 )
129 廖启鹏, 刘超, 李维
游客记忆视角的景观关注度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记忆是表现空间和地方重要的积极要素,在人与地方的关系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以网络游记为数据源,基于游客记忆开展景观关注度研究,提出游客景点记忆衰减的概念模型。为景区发展、旅游消费提供理论指导,从旅游产业角度回应“美好生活需求”。研究发现:①10%的景点数量占据了94%的记忆份额;②能成为游客群体共同记忆的景点不多,黄山风景区有名字的299个景点中被游记记载的篇均次大于1的只有10个;③新世纪黄山风景区的山峰类景观点是游客记忆的核心,由游记高频词汇概括出的黄山“新五绝”为名峰、奇松、怪石、云海、日出;④景点关闭轮休导致其关注度下降,说明游览体验是游客景点记忆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黄山风景区的案例研究,印证了游客景观认知—记忆—表达过程中景观数量大幅衰减的规律。
2019 Vol. 34 (6): 129-135 [摘要] ( 215 ) [HTML 1KB] [ PDF 1871KB] ( 1923 )
136 杨军辉, 赵永宏
雾霾天气对国内游客旅游意愿与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
在雾霾天气频繁影响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本研究以西安为案例地,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与卡方检验方法,从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三个阶段,系统探究雾霾天气下国内游客的旅游意愿、行为特征、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当前旅游发展阶段,受旅游机会、成本等因素影响,国内游客普遍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影响重视不足,且不同旅游阶段游客旅游意愿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游客对旅游城市雾霾天气的响应特征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且游客对雾霾的关注率、知晓率和游后意愿行为等均受其婚姻状况显著影响,而与其惯常生活环境无关。
2019 Vol. 34 (6): 136-145 [摘要] ( 220 ) [HTML 1KB] [ PDF 1635KB] ( 1322 )
146 李桂莎, 张海洲, 陆林, 陈劼绮
旅游宣传片影响下的目的地形象感知过程研究——巴厘岛案例的实验探索
宣传片在塑造目的地形象和激发旅游兴趣上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聚焦于宣传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TDI)感知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以巴厘岛为案例,通过实验法探索旅游者感知形象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如下:①宣传片能够影响潜在旅游者的TDI感知,不同类型的宣传片影响效果存在差异。②潜在旅游者的原生形象呈现“粗线条、点集中”的特征;引致形象感知细节增加,要素种类增多,整体形象偏向性明显。③研究基于选择性注意理论和Baddeley工作记忆模型剖析了旅游者对TDI感知变化的内在机制,发现从原生形象到引致形象存在视觉选择性注意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组织(DMO)应对突发事件推出宣传片进行营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2019 Vol. 34 (6): 146-152 [摘要] ( 235 ) [HTML 1KB] [ PDF 2826KB] ( 2204 )
153 李维维, 马晓龙
中国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空间格局研究:西安案例
明确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分布规律对于提高大城市旅游休闲要素配置效率及完善城市现代服务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机构兴趣点(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以西安市为案例探究中国大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规律性。结果表明,西安城市旅游休闲总体业态和细分业态均表现为在城市中心局部多核集聚,且业态密度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梯度递减的分布结构。而这一规律实则为消费市场、CBD区位、经济水平和路网密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认为,为提高大城市旅游休闲产业要素配置的均衡性与高效性,城市管理者需兼顾城市中心及外围区域的统筹发展,并应在消费引导、资本投入、功能区建设和基础设施优化方面加大对外围区域的支持力度。
2019 Vol. 34 (6): 153-160 [摘要] ( 216 ) [HTML 1KB] [ PDF 5074KB] ( 1472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