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1年 36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1-1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钟淑如, 张小萱, 曾国军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进展与启示
全球化进程下,跨国移民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冲突和再协商的主要载体,其在地饮食适应问题尤为凸显。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研究,发现由营养学等范式主导的早期研究偏重对饮食适应水平的直接观测,较少探究饮食适应的身体属性、地方关系以及文化意涵。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尺度下的动态饮食适应过程、地方尺度下跨国饮食景观的生产与重构,以及身体与地方交互尺度下饮食适应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本文最后针对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提出未来跨国移民饮食适应研究的可能议题。
2021 Vol. 36 (6): 1-8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1315KB] ( 1971 )
9 朱璇
移动地理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基于文献分析
移动性是21世纪人文地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议题,它体现了空间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题,其中心性突出体现在它与其他传统和新兴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本文以表格为工具梳理了地理移动性的研究理路,发现移动地理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共同聚焦的核心是:时间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的“时空行为”问题,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的“权力”“平等”“权利”问题,身体地理的“具身实践”“感官体验”问题,情感地理的“地方依恋”“身份认同”问题,想象地理的“地方感”问题,道德地理的“空间道德感”问题。本文识别这些关键问题为移动地理的“核心要素”,搭建移动地理的框架和体系,指出探查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不同时空移动类型的转化机理是未来移动性的研究方向。根据移动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强度,构建了包括日常移动、旅游和旅行移动到永久性移动在内的地理学移动性连续轴类型,并探索了移动地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2021 Vol. 36 (6): 9-18,156 [摘要] ( 173 ) [HTML 1KB] [ PDF 2727KB] ( 1172 )
19 唐文跃, 龚晶晶, 赵多平, 张良泉
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回顾与展望
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旅游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相对剥夺感是认识旅游地居民行为逻辑的新视角,也为化解旅游地居民与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改善旅游领域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研究源起、概念内涵和测量维度、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行为效应、应用范畴和研究方法等6个方面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进行了分析回顾。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对于新时期我国旅游地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同时构建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研究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2021 Vol. 36 (6): 19-27 [摘要] ( 124 ) [HTML 1KB] [ PDF 5409KB] ( 1619 )
28 彭红松, 李畅, 吴丽敏, 钟士恩, 韩娅, 章锦河
国外旅游绩效评估方法研究进展与启示
目前很少有研究系统梳理旅游绩效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梳理国外代表性文献,着重比较4类评估方法,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4类方法分别具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固有的假设约束、严格的技术规则和明确的适用范围,未来应基于“传统绩效—技术效率—生产率—竞争力”的研究框架,针对性地评估和调控旅游企业、行业与目的地绩效;②应严格遵循模型方法的技术规则,规避技术陷阱,并从提高数据质量、优化遴选指标和扩展模型方法等方面优化评估技术,提升理论贡献;③应重点关注全球化、技术变革、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旅游绩效应用研究,在内外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中“解构”绩效评估,提升实践价值。
2021 Vol. 36 (6): 28-38,134 [摘要] ( 126 ) [HTML 1KB] [ PDF 3435KB] ( 1242 )
社会
39 张雪, 李彦熙, 柴彦威
多情境下城市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以北京不同住房来源居民为例
近年来,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已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已有关于居民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研究中,缺少对于居民活动情境的社会分异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时间地理学中对人类活动的情境嵌入性与情境的不同维度的相关理论,以北京清河街道为例,分析不同住房来源居民在日常情境、地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下的时空间行为的社会分异,尝试从多个情境维度拓展对时空间行为社会分异的理解。研究发现,市场性住房居民“朝九晚五”的活动特征明显,活动同伴选择外向性突出;单位性住房居民职住相对接近,在社区空间内分配时间最长且活动目的多样;安置性住房居民活动较为分散,地理情境与社会情境都呈现出“家庭内向性”特征;保障性住房居民非工作活动的“滞后性”明显,对社区空间的时间分配总体较低。除住房来源因素与个人社会经济因素外,建成环境因素对于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有显著影响。
2021 Vol. 36 (6): 39-52 [摘要] ( 163 ) [HTML 1KB] [ PDF 40742KB] ( 901 )
53 岳丽莹, 李开明, 吴瑞君
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多尺度模型的研究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目标。地理背景特征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受到极大关注,但尚缺乏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及其异质性影响研究。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尺度线性模型探讨了我国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人均收入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①居民幸福感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城市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整体偏低。②作为重要的城市背景特征之一,与人均收入相比,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居民幸福感有正向提升作用,即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居民幸福感越高。③城市人均受教育水平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不同学历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对高中及以下学历群体幸福感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
2021 Vol. 36 (6): 53-59 [摘要] ( 148 ) [HTML 1KB] [ PDF 2115KB] ( 1152 )
文化
60 刘美新, 蔡晓梅, 范雅迪
跨国精英移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与根植性家的营造
流动性背景下,跨国精英移民如何在迁入地实践、重构和感知家,以实现长久居留既是现实问题也是学术问题。本文援引“根植性家(rooted home)”的地理学概念,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以根植性类型的跨国精英移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日常生活实践与家的营造。研究发现:①跨国精英移民对家的根植性理解并非意味着他们“不流动”,而是在流动中与“过去的家”保持联系与平衡。②跨国精英移民对家的根植性实践表现在使用怀旧性的日常生活实践策略,涵盖物质性、情感性和外部性维度,其中物质性维度较易实现,而情感性和外部性维度即使是精英移民也难以实现。③流动性加深了对根植性类型跨国精英移民对“过去的家”的认同,并影响其对现在和未来的家的感知和去向的思考。研究借助日常生活视角补充和完善了“根植性家”的理论与实证,也为跨国精英移民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本。
2021 Vol. 36 (6): 60-66 [摘要] ( 179 ) [HTML 1KB] [ PDF 1380KB] ( 1124 )
城市
67 李智轩, 甄峰, 张姗琪, 杨羽
季节时空交互视角下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芜湖市为例
公共交通是我国老年人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公交移动性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从季节和空间双重维度分析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年人出行行为机制。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季节时空因子对老年人公交移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不同季节中空间因子对老年人移动频率、移动半径和移动熵的解释力和显著性存在明显差异,对老年人移动性影响机制的分析应考虑时空变化的双重影响;②不同空间因子之间以及季节与空间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对老年人移动性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考虑多个因素的协同效应对深入理解老年人行为有一定帮助。研究试图拓宽老年人移动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为老年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移动性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2021 Vol. 36 (6): 67-75 [摘要] ( 141 ) [HTML 1KB] [ PDF 9125KB] ( 814 )
76 杨亮洁, 杨晓蓉, 杨永春
城市内生竞争力与外生竞争力耦合协调研究——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本文采用2006—2017年城市属性数据和2011—2017年信息流数据,测度成渝城市群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演化路径,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城市内生竞争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由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心结构向“成都—重庆”双核心结构演变。②城市中心度升高,信息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城市外生竞争力显著增强。③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提升,耦合协调演化路径由轻度失调集聚型向低水平协调同步型、集聚型演化为主。
2021 Vol. 36 (6): 76-86 [摘要] ( 148 ) [HTML 1KB] [ PDF 31150KB] ( 873 )
87 姜晓晖
空间不匹配带来城市收缩的三重逻辑——制度空间位移、政策空间悖论与行为空间失衡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2021 Vol. 36 (6): 87-95 [摘要] ( 117 ) [HTML 1KB] [ PDF 4216KB] ( 1554 )
区域
96 董会忠, 韩沅刚
复合生态系统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例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考察了2010—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呈“下游领先、中游振兴、上游落后”的空间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民生低下是首要制约因素。②高质量发展水平趋于收敛,但区域差异显著,资源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趋同。③高质量发展耦合逐年攀升,协调度下降趋势明显,东西非均衡化特征突出。④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由多因子共同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因子。
2021 Vol. 36 (6): 96-107 [摘要] ( 172 ) [HTML 1KB] [ PDF 16129KB] ( 653 )
108 张豪, 郭永沛, 苏黎馨, 冯长春
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面临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朝阳区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剖析协调水平变化的时空间特征及原因。研究发现:2010—2019年期间,朝阳区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上升明显,空间均衡性有所提升,协调状态呈现出从人居环境滞后过渡到经济系统滞后的演变过程。疏解非首都功能及相关政策是影响协调状态演变的重要因素,它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引发了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短期内使协调水平发生了较大波动,随着人居环境改善幅度逐渐超过经济系统,协调水平出现了下降趋势。提高城乡结合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问题,兼顾地区人居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2021 Vol. 36 (6): 108-116 [摘要] ( 133 ) [HTML 1KB] [ PDF 24871KB] ( 685 )
经济
117 杨雪春, 王茂军, 宁志中, 刘涛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特征及模式研究
农业生产空间是农村基本功能的载体。从资本“三重循环”视角出发,将“空间的生产”理论引入农业研究,提出并构建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的作用逻辑及其特征表征,并以山东省泰安市村庄为研究单元,研究其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特征、模式表征及空间规律。发现,泰安市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投入集约化、空间生产集中化、组织分工专业化等特征;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模式共有四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圈层式向外拓展的规律性,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度和三重特征都表现出由内向外先增后缓降的格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识别村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要素条件,分类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多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目标。
2021 Vol. 36 (6): 117-124 [摘要] ( 116 ) [HTML 1KB] [ PDF 10782KB] ( 835 )
125 徐丹萌, 李欣, 张苏文
沈阳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以我国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来分析其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机理。通过大数据方法获取该市1450个住宅小区的房价及特征数据,利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模拟其房价空间分布格局,并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等方面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对房价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沈阳市住房价格呈现出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且长白区域已成为新的价格峰值区。②特征因素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公共配套设施和地铁站对房价表现出较高的影响力,并对住房价格的作用程度呈现明显空间差异性。③受“强政府、弱市场”等的长期影响,政府调控下的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成为沈阳等老工业城市住房价格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
2021 Vol. 36 (6): 125-134 [摘要] ( 139 ) [HTML 1KB] [ PDF 26839KB] ( 758 )
乡村
135 黄涛, 王艳慧, 关鸿亮, 谭人华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多维贫困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
村级尺度上探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贫困之间的关联特征以及二者耦合作用机理,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一环。本文分别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多维贫困综合发展监测模型,结合时空探索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方法,综合揭示两者的时空发展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联关系。2015—2018年研究区内58个行政村的实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呈中段高、南北段低的空间非均衡性分布,整体发展差异呈缩小趋势;②研究区内贫困村的多维贫困状况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北段地区贫困程度较轻、南段贫困程度较深的格局;③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多维贫困存在空间负相关性关联与明显耦合,且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贫困村多转为同步型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2021 Vol. 36 (6): 135-146,192 [摘要] ( 126 ) [HTML 1KB] [ PDF 45556KB] ( 794 )
旅游
147 邹统钎, 黄鑫, 韩全, 吕敏
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选择的三力模型构建
旅游目的地竞争已从资源竞争转向品牌竞争。针对当前旅游品牌实践没有价值命题、同质性强等问题,本研究在批判继承现有战略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目的地、客源地、竞争性目的地三个维度,构建了目的地代表力、客源地吸引力、竞争性目的地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的三力(RAC)模型。其中,代表力包括原生性、唯一性、真实性;吸引力包括价值性、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差异性、地方依恋性;竞争力包括稀缺性、不可模仿性、难以替代性。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的三力(RAC)模型将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基因筛选提供完整、详细、具有可操作性且可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工具,有助于解决当下目的地品牌营销缺乏理论依据问题,能够指导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的品牌建设实践。
2021 Vol. 36 (6): 147-156 [摘要] ( 128 ) [HTML 1KB] [ PDF 2295KB] ( 1897 )
157 文彤, 张玉林, 张庆芳
嵌入、认同、责任:地方社区中的旅游小企业
围绕旅游小企业根植于地方社区的社会理性本质,本文借助嵌入理论探讨旅游小企业经济活动背后社会责任行为的成因。研究发现:①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认同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旅游小企业主的社区嵌入对地方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③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认同在社区嵌入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中扮演着显著的中介作用;④旅游小企业主的地方身份特征在社区嵌入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中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社区嵌入中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外来小企业主比本地小企业主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更强。本文揭示了旅游小企业社会责任的地方空间特征,形成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新方向,并为社区嵌入管理和商业环境塑造等工作提供了实践启示和建议。
2021 Vol. 36 (6): 157-165 [摘要] ( 110 ) [HTML 1KB] [ PDF 2102KB] ( 1048 )
166 张子昂, 梁增贤, 保继刚
乌镇模式的迪士尼化特征与形成机制
乌镇模式作为中国古镇旅游开发的成功典范,其主题化发展的内涵值得挖掘和借鉴。本文借助迪士尼化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解析乌镇模式与迪士尼化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地方视角揭示其背后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乌镇模式在主题化、混合消费、商品化、表演性劳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迪士尼化特征;产权统一是乌镇模式迪士尼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支撑;在遵循主题公园区位选址与市场运作逻辑的同时,在地文化与区域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以及古镇形象与古镇主题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乌镇模式形成的关键。最后,本文指出了国内古镇社区普遍存在复杂的产权问题,影响乌镇模式大规模的推广。
2021 Vol. 36 (6): 166-172 [摘要] ( 133 ) [HTML 1KB] [ PDF 2527KB] ( 1437 )
173 张江驰, 谢朝武
旅游凝视视角下城市边缘型社区居民—游客价值共创研究
旅游凝视视角下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尚未得到学界的实证检验。基于旅游凝视理论,本研究构建了旅游者凝视、东道主凝视、地方依恋、感知价值和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模型,并在泉州浔埔社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表明:①旅游者凝视正向影响东道主凝视;②旅游者凝视和东道主凝视正向影响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③地方依恋在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感知价值正向调节了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揭示了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
2021 Vol. 36 (6): 173-182 [摘要] ( 166 ) [HTML 1KB] [ PDF 3198KB] ( 1554 )
183 郭强, 尹寿兵
基于社区能力的旅游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以宏村为例
社区能力强调发展的内源性,旅游小企业嵌入在旅游地中,具有明显的内源性成长特征。本文以宏村旅游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民居房屋、传统技能和地方文化等社区原始资源是旅游小企业成长的基础;同行引导、邻里支持和知识获取等社区主动参与方式促进小企业加速成长;企业主开展的企业合作和景区宣传等社区集体行动助推企业持续成长;企业家精神作为社区发展动力存在于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引导着社区资源、社区参与和集体行动等各环节作用的发挥。研究进一步发现,旅游小企业成长和社区能力建设具有循环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有利于社区能力的培育和旅游小企业在目的地的集聚成长。
2021 Vol. 36 (6): 183-192 [摘要] ( 113 ) [HTML 1KB] [ PDF 2926KB] ( 115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