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6年 31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6-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王兴中, 常芳, 赵刚, 崔维
新区域经营观的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理念——我的区域规划社会公正观
依据"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公正理念"首议的"新区域经营"管理思想,从空间公正角度创立了将其耦合到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理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区域学科出现了"社会公正"转向探讨的系列"新"前沿理念。地理学提出了新人文地理学逻辑,社会行政的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新公共管理逻辑。将空间公正与社会公正耦合到区域生活空间单元体系,为此"新区域经营"提出了"社会与区域价值统一"的原理。论文以新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为基础,阐述了"空间体系价值统一规划"机理、原则与控制性路径;其次,论证了其构建的价值体系响应及构成因素响应结构;最后,论述了新区域经营观对生活质量价值统一的两个层次控制规划规则与路径。
2016 Vol. 31 (2): 1-5 [摘要] ( 435 ) [HTML 1KB] [ PDF 2113KB] ( 1067 )
6 马学广, 李鲁奇
国外人文地理学尺度政治理论研究进展
尺度政治理论产生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与治理方式的转型以及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尺度转向等实践和理论背景中。其研究经历了由重点关注尺度的政治建构到重点关注行动者的话语和实践的转变。以此为基础,从结构-行为-行动者视角可以总结出尺度政治研究的三个方向:作为政治过程的尺度结构转变、跨尺度的政治行为与策略以及跨尺度的政治行动者联系网络。随后,本文回顾了当前研究中的三个案例以进一步阐明尺度政治理论的实践应用以及上述三个方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基于国内语境,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出发初步探讨了国内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6 Vol. 31 (2): 6-12,160 [摘要] ( 482 ) [HTML 1KB] [ PDF 1354KB] ( 1585 )
13 马佐澎, 李诚固, 张婧, 周国磊, 申庆喜
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城市收缩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城市收缩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城市空间结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对城市收缩有效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精明收缩与弹性城市理论对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国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的现象与事实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分析了城市收缩的特征与空间模式,探讨了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和城市收缩的应对措施,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对我国的启示形成了几点认识。
2016 Vol. 31 (2): 13-17 [摘要] ( 495 ) [HTML 1KB] [ PDF 1260KB] ( 3826 )
18 彭宝玉, 蒋冰华, 魏雪燕, 谢桂珍
国外金融地理: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对比
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地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参与最多。但不同的学科渊源和研究传统,使两者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方面各有特点,差异明显。自理论渊源看,地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而经济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典区位论和循环累积因果论。地理学的研究,注重探讨区位和地方对金融交易和金融运行的影响,受政治经济学传统和文化转向的影响,特别关注金融系统发展的不平等效应和金融空间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学研究主要致力于探讨货币和金融系统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非中性,特别关注地理距离对信用获得的影响。地理学的研究定性研究较多,并擅长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的研究专注简化,以计量分析为主。新出现的金融化经济体系或金融主导的增长体系迫切需要经济地理学开展研究。相互借鉴和整合可推动金融地理学的发展。
2016 Vol. 31 (2): 18-23 [摘要] ( 546 ) [HTML 1KB] [ PDF 1539KB] ( 2110 )
24 乔向杰, 张凌云
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辨析和理论探讨——兼与孙根年、刘思敏等先生商榷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旅游需求的持续升温,一些专家学者借鉴恩格尔系数,提出了"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新概念,并尝试以此来讨论和测度收入增加对于旅游需求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一"旅游恩格尔系数"的定义及其内涵有悖于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初衷,与恩格尔系数缺乏必要的逻辑自洽。文章从恩格尔系数的本源出发,应用旅游经济学理论来重新定义旅游恩格尔系数,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非惯常环境下),用于食、住、行等必需品消费占整个旅游消费的比例。一方面对恩格尔定律及旅游恩格尔系数适用的条件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对前面所述的错误观点进行了商榷。最后利用这一系数对于2004-2013年我国入境游客在华消费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研究了这一系数在测度客源市场成熟度和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2016 Vol. 31 (2): 24-28 [摘要] ( 445 ) [HTML 1KB] [ PDF 1550KB] ( 2922 )
社会
29 梁增贤, 许德祺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华侨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特征及其差异,探讨城市居民的社区依赖性。因子分析界定了5种社区日常活动因子:低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低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工作的频率与距离以及高社区依赖性活动距离,累积解释率达63.597%。研究进一步表明:女性低社区依赖性活动的时间距离远于男性;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学历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降低;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随着家庭结构的扩大和老龄化而增强;居民高社区依赖性活动频率随着居住时长的增长而提高。
2016 Vol. 31 (2): 29-35,54 [摘要] ( 458 ) [HTML 1KB] [ PDF 2108KB] ( 1357 )
36 丁秋贤, 朱丽霞, 罗静
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
基于Arcgis平台,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分析单元,采用具有不同有效服务半径的改进的潜能模型对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有效判断养老设施稀缺程度;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从武汉市东南地区向四周逐渐递减;距市中心越远,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越低。文章直观揭示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空间可达性差异,有效判别武汉市各乡镇街道养老设施稀缺程度,为养老设施空间配置、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016 Vol. 31 (2): 36-42 [摘要] ( 432 ) [HTML 1KB] [ PDF 2114KB] ( 2474 )
43 高更和, 杨慧敏, 许家伟, 海贝贝, 李二玲
农民工务工地非稳定性研究——以河南省33个村为例
农民工务工地非稳定性是农民工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河南省33个村1091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务工地变动频率、务工地企业区域粘性指数和二元Logistic等指标和方法,对务工地非稳定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务工地非稳定性较大,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务工企业流动性较高,务工地企业区域粘性指数较小,区域流动成为农民工流动的基本特征。务工地非稳定性主要受到个人、家庭、村庄、务工地等多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2016 Vol. 31 (2): 43-49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1643KB] ( 953 )
文化
50 李和平, 杨宁, 张玛璐
后消费时代城市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解析
近年来,以文化资源为消费目标的空间克隆生产逐渐成为我国城市营销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新马克思主义视角切入,以消费社会大众心理研究为基石,以"文化资本"为理论依据,探索文化进入市场循环生产的模式,并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消费空间生产性状况,揭示其"异质的同质化"与文化认同偏差的弊病:一方面推崇所谓异质多样的空间以迎合大众消费心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与资本的结合,使文化不可避免地沦为市场的奴隶,最终导致文化断层。文章最后在简要对比国内外文化资本空间生产状况的基础上,套用资本循环理论探讨其症结之所在。
2016 Vol. 31 (2): 50-54 [摘要] ( 496 ) [HTML 1KB] [ PDF 1288KB] ( 1432 )
55 郑文武, 邓运员, 罗亮, 刘沛林, 刘晓燕
湘西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定量评价与区划
以湘西29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或传统村镇为研究对象,分析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构建了物质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似性的指标体系,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制定了指标数据量化策略,应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文化景观进行相似性聚类,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聚类结果进行了分区。结果显示,北部为土家族聚落景观区,中部和西南部为苗族聚落景观区,多民族混合型聚落景观区在研究区中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呈条带状分布;土家族文化景观区的标志特征为吊脚楼;苗族文化景观区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其非物质文化景观以鼓舞和柳巾舞为典型特征;混合景观区主要表现为汉族传统文化特征。
2016 Vol. 31 (2): 55-60 [摘要] ( 570 ) [HTML 1KB] [ PDF 1682KB] ( 1594 )
城市
61 单卓然, 张衔春, 黄亚平
武汉都市发展区及主城区城镇常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武汉近期人地关系显著变化,相关分析时效性和精细度有限。基于六普数据,在都市发展区、主城区上叠加格网,运用Arc GIS、SPSS研究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现都市发展区人口紧凑集中于三环内,两江交汇处密集成片,人口向主城区集聚态势仍显著,未出现明显郊区蔓延。揭示都市发展区人口分布呈显著集聚特征,存在"低密度人口冷点环带","冷点地区"与总规生态绿楔吻合。认为主城区人口密度分布呈整体多中心、局地单中心格局,4km范围内呈显著单中心,幂函数模型精确拟合。三环内形成1个人口主中心和4个次中心。9km范围内,主中心支配力强。9km外,主次中心差距缩小,次中心支配力彰显。推演出4km内的单核心模型表达式、9km及全域的多核心模型表达式。
2016 Vol. 31 (2): 61-67 [摘要] ( 1010 ) [HTML 1KB] [ PDF 3697KB] ( 1788 )
68 王江波, 苟爱萍
老旧住区居民地震紧急避难空间选择与行为特征分析
避难行为活动的高效开展是避难空间产生并进行合理布局的根本动因。居民自主的避难行为具有有限理性的属性,其特征是避难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老城区的避难资源缺乏是各地的共性问题,在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中,缺少对避难行为和空间的相关性的研究。本文以南京老旧住区为例,系统研究了居民选择紧急避难地点的空间特征和行为特征,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典型避难行为的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对避难行为选择统计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未来避难场所规划中应注意的关键原则,研究结论可作为避难场所布局的重要依据。
2016 Vol. 31 (2): 68-73 [摘要] ( 387 ) [HTML 1KB] [ PDF 2066KB] ( 1663 )
区域
74 张践祚, 李贵才, 王超
尺度重构视角下行政区划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东省为例
本文以尺度重构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演变的历程,剖析了各阶段区划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刚性的尺度调整工具,其发生周期、主要类型和动力来源嵌入在国家或区域为提升竞争力所采取的尺度战略及其相应的尺度重构方式之中。广东省的区划演变历程可归纳为"中央授权+中央调整地方权力尺度"、"中央放权+中央收权"和"广东省调整地方权力尺度"三个阶段性的尺度重构策略变动轨迹。此外,尺度重构可能体现在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由于各时期国家、区域宏观战略的不同,尺度重构的推动主体、内容指向会随之变化,空间生产策略也将进行调整,使得不同阶段对各地域空间赋予的尺度重要性大相径庭。
2016 Vol. 31 (2): 74-82 [摘要] ( 506 ) [HTML 1KB] [ PDF 2206KB] ( 2374 )
83 李鑫, 马晓冬, 肖长江
中国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路径与治理策略研究
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解释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根据城镇土地扩张的机理不同,把城镇土地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并分别考察了其非均衡扩张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方面提出了非均衡扩张的治理策略。结果认为:招商引资过程中竞相以低地价供地导致了工业用地非均衡扩张;对土地财政的过分追逐导致了居住用地非均衡扩张;地方政府为攫取政治晋升资本,大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基础设施用地非均衡扩张;为系统控制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应在"制度环境-政绩目标-政策工具"三个层次上制定相关治理策略。
2016 Vol. 31 (2): 83-88,144 [摘要] ( 368 ) [HTML 1KB] [ PDF 1596KB] ( 1058 )
经济
89 文嫮, 朱建坤
网络结构对长沙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本文以2004年-2013年长沙影视企业为制作单位的106部电视剧为样本,运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的空间结构和拓扑结构特征:1空间结构上,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高度开放;网络节点空间分布显著不平衡,长沙本地企业只占节点总数的9.49%,本地配套并不完备;2拓扑结构上,长沙电视剧产业网络呈现"轮辐状",核心-边缘特征明显;核心企业多为占据"出品"和"前期拍摄"环节的长沙本地企业,其中拥有"事业单位"、"企业"双重身份的湖南广播电视台中心度最高,权力最大。此外还探讨了网络空间、拓扑结构对长沙电视剧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得出结论与国际已有研究对比展开讨论。
2016 Vol. 31 (2): 89-98 [摘要] ( 375 ) [HTML 1KB] [ PDF 1854KB] ( 1322 )
99 刘丙章, 高建华, 李国梁
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
基于城市流和连锁网络模型,构建了2000年、2005年和2013年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的有向拓扑结构图模型,借助复杂网络相关理论和方法及PAJEK软件,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特征。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马太效应",网络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的"择优增长"特征。2郑州、信阳和邯郸在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控制能力和重要的地位,网络水平发育不明显,产业网络密度偏小。3在中原经济区复杂产业网络中,产业度与产业集聚系数表现出反向关联,与介数中心性呈现正向关联。4中原经济区产业网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朝着更加复杂化的趋势发展。
2016 Vol. 31 (2): 99-105,112 [摘要] ( 328 ) [HTML 1KB] [ PDF 2423KB] ( 1206 )
106 谢波, 颜亚如
昆明对周边城市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研究
由于昆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其与周边城市经济关联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应用修正后的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模型,对昆明与国内外周边主要城市之间的经济进行匹配分析,划分出"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类型。结果表明,该市与曲靖、玉溪等滇中城市为强联系;从地缘经济关系上看,昆明与其他城市的明显互补型和竞争型关系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和泰国、越南的联系强度大于老挝和缅甸。因此,依据匹配关系,昆明市经济发展应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和未来巨大的可塑的城市合作空间,加强区域沟通,助力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016 Vol. 31 (2): 106-112 [摘要] ( 404 ) [HTML 1KB] [ PDF 1767KB] ( 1707 )
113 黄馨, 黄晓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联系格局演化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地域,基于重力模型对2002年和2012年区域城镇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城镇间关系矩阵,揭示区域经济联系网络格局特征和网络结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间的经济联系能力不断增强,网络日益稠密化和复杂化;2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表现为以少数大城市为核心的复杂联系网络特征,且分层现象明显;3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节点的影响和辐射能力不断加强,区域次级中心正在兴起;4西安、宝鸡、天水等城镇是区域经济联系网络的"桥点",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部分城镇节点的网络连通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2016 Vol. 31 (2): 113-119 [摘要] ( 416 ) [HTML 1KB] [ PDF 4025KB] ( 1214 )
旅游
120 王凯, 易静, 肖燕, 席建超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数据,测量与估算了2012年中国旅游产业六大要素部门的产业集聚现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各部门的技术效率进行评价,同时构建旅游产业集聚与技术效率的回归模型,探寻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与产业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整体集聚程度仍然偏低,且六大要素部门之间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各省区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省区旅游产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度对产业技术效率有较强的积极影响,回归系数达到0.672;企业集中度、劳动力集中度对产业技术效率存在较小的消极影响。
2016 Vol. 31 (2): 120-127 [摘要] ( 302 ) [HTML 1KB] [ PDF 1696KB] ( 1602 )
128 黄潇婷, 刘春
旅游同伴角色对旅游者行为的制约影响——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
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大众型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旅游需求,自由行、自助游等旅游模式悄然占据市场主体地位。大多数散客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结伴出游。从时间地理学的制约思想和认知供给理论来看,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受到旅游同伴的制约影响。如何选择旅游同伴,选择怎样的旅游同伴成为旅游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香港海洋公园为例,企图探寻同伴角色与旅游者行为制约要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旅游同伴包含不同的角色-家人、朋友、同学、同事、旅游团,不同的角色对旅游者行为制约因素的影响力不同。
2016 Vol. 31 (2): 128-135 [摘要] ( 408 ) [HTML 1KB] [ PDF 1772KB] ( 2640 )
136 程占红, 牛莉芹
基于环境认知的生态旅游者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测量
根据不同环境认知属性的游客类型对于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差异,来寻求景区管理中的不足,有助于完善景区管理方案。本文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首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将游客划分为严格环保型、一般环保型、偶尔环保型和自然享受型四类。其次利用ANOVA方差分析法,测量了不同游客类型对景区管理方式的态度。结果发现:游客在保护区目前的管理方式、步行道管理、游客活动范围的限制、牲畜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反映;在分区管理、处罚措施、解说系统和环境教育方面,则表现出较为一致的态度。
2016 Vol. 31 (2): 136-144 [摘要] ( 355 ) [HTML 1KB] [ PDF 2374KB] ( 1193 )
145 李莉, 颜丙金, 张宏磊, 张捷, 年四锋
景区游客拥挤感知多维度内涵及其影响机制研究——以三清山为例
拥挤感知是主体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反馈,当前旅游拥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承载力和容量方面,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个体对空间使用程度之评价的研究仍不成熟。本文结合旅游景区游客交往特征,提出游客拥挤的物理拥挤感知和社交拥挤感知维度。以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为案例地,检验了游客拥挤感知两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游客在景区的拥挤感知可以分为物理拥挤感知和社交拥挤感知两个维度;2各因素对游客拥挤感知不同维度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良行为接触感知是造成游客物理拥挤和社交拥挤感知的最重要因素;3各类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对游客社交拥挤的调节作用,物理拥挤感知主要受空间使用程度及与他人不良行为接触影响。
2016 Vol. 31 (2): 145-152 [摘要] ( 365 ) [HTML 1KB] [ PDF 1762KB] ( 2567 )
153 陶慧, 刘家明, 罗奎, 朱鹤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旅游城镇化地区空间分区研究——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旅游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但现今尚存旅游开发失当、空间秩序混乱、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受损等问题,亟需展开对这类新镇域空间的综合整治,重构科学合理的空间分区。本文从三生空间相互关系出发,确立旅游城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进行三生空间分区。结果表明:该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比例为11.5:32.3:56.2,其中旅游生产空间应以北部山重村为核心,呈现局部区域集聚、全域沿马洋溪河相对延展的边缘模糊状态;城镇生活区布局于南部十里村,为配套服务与居住空间;生态保育区以中部天柱山为核心,承担区域生境质量保障功能。该研究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提供了科学的空间管理依据。
2016 Vol. 31 (2): 153-160 [摘要] ( 472 ) [HTML 1KB] [ PDF 3062KB] ( 273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