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7年 3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7-02-15
城市
文化
人口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人口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周春山, 杨高
西方国家移民聚居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西方国家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学派”,随后经历了同化主义、多元主义、异质本地化和跨国主义研究思潮,不仅拥有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总体上看,对移民聚居区的研究,区位选择方面经历了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演变,空间类型包括族裔飞地、族裔社区和族裔郊区,移民聚居区经济经历了单个案例到不同案例的对比研究,形成机制方面从民族团结理论转向不同作用者和空间生产理论,此外,西方移民聚居区还加强了反作用和空间效应的研究。本文在评述西方移民聚居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移民聚居区研究现状,提出中国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借鉴之处。
2017 Vol. 32 (1): 1-8,36 [
摘要
] (
2422
) [
HTML
1KB] [
PDF
3876KB] (
2491
)
9
陈培阳
西方城市学生化研究进展综述
全球化竞争促使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上住房市场的持续去管制化,欧美国家多数大学城镇出现“学生化”的现象,与此相应的城市地理学研究逐渐展开。从学生化概念的提出入手,回顾了西方尤其是英国学生化研究的简要历程,从学生化的现象特征、形成机理、后果影响、应对策略和学生化与中产阶层化关系等方面分析当前学生化研究的新特征。结合研究回顾,认为学生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尚处在探索阶段,且主要在中产阶层化的理论框架体系中进行。中国学生化研究应当结合自身背景进行概念界定与实证、理论研究。未来学生化研究将集中于四个方面:大数据等新技术方法在学生化研究中的应用、学生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学生化效应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以及学生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2017 Vol. 32 (1): 9-15 [
摘要
] (
778
) [
HTML
1KB] [
PDF
2632KB] (
1433
)
16
邹小华, 薛德升
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定量化趋势及其方法演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体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内容由早期的案例研究、基于属性的世界城市排名,发展为对世界城市体系结构的定量化分析。这些变化是与城市间关系数据的日益丰富分不开的,数据的丰富也带动了世界城市体系研究方法的日益丰富与完善。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城市体系研究的定量化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城市体系定量分析方法的演化:由社会网络分析到链锁网络模型的发展以及两种方法的讨论和完善进行了梳理,并对两种方法的异同进行了对比。最后结合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017 Vol. 32 (1): 16-22 [
摘要
] (
579
) [
HTML
1KB] [
PDF
1938KB] (
1668
)
23
李倩菁, 蔡晓梅
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景观研究综述与展望
景观意义一方面要对其符号化的表征元素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其不可表征的意义。本研究梳理了国外新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景观研究,发现: ①表征视角下,一方面景观既被看作文化的产物,又是不同时期文化的再生;另一方面景观在权力博弈中曲折发展并推动其象征性意义的演变。②非表征视角主要关注日常生活行为、情感等方面所反应的社会变迁以及所感知的多元、复杂与不稳定的景观意义。国内新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景观研究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有助于中国学者结合转型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地理学景观理论体系,推动新文化地理学在中国的良性发展。
2017 Vol. 32 (1): 23-28,98 [
摘要
] (
963
) [
HTML
1KB] [
PDF
1529KB] (
2787
)
社会
29
程朋飞, 刘云刚
明清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机制——基于领域性视角
从地理学视角看,乡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和空间权力的配置,即领域化和再领域化。本文从当代乡村治理的问题出发,运用领域理论分析明清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空间-社会关系及其领域化机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构建的行政领域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治理,乡绅主导构建的社会领域基于乡村特征划定边界和提供公共物品并部分替代了行政领域,其具体领域化机制为家族-宗族-乡族三级治理体系。本文认为明清时期乡村治理存在多元领域,行政领域与社会领域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补充使乡村治理更有效。乡村治理应注重对当地社会领域和市场领域的培育,同时增强行政领域治理的有效性及其与其他领域的协调能力。
2017 Vol. 32 (1): 29-36 [
摘要
] (
680
) [
HTML
1KB] [
PDF
4196KB] (
1932
)
37
白凯, 李创新, 张翠娟
西安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群体参照影响与自我价值判断
选择本土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参照群体影响为外界变量,以自我感知价值为内部判断变量,将二者关联绿色出行意愿,意欲明晰是外部群体影响还是自我价值判断最终主导了人们的绿色出行选择。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群体的两类影响(信息性影响与规范性影响)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功能性感知价值与社会性感知价值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情感性感知价值对居民绿色出行意愿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出行感知价值在参照群体影响与居民绿色出行意愿之间存在部分或完全中介过程。
2017 Vol. 32 (1): 37-46 [
摘要
] (
687
) [
HTML
1KB] [
PDF
2290KB] (
1345
)
文化
47
安宁, 钱俊希
城市化的文学书写——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炸裂志》解析
以小说《炸裂志》为分析对象,利用社会-空间辩证法这一工具,对中国城市化的文学书写进行诠释。研究指出,《炸裂志》用“神实主义”的手法,反映出城市化对社会和权力关系的巨大影响、资本推动城市化的内在动因,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此外,利用桥接小说桥段与真实生活片段的方式,《炸裂志》记叙、再现与诠释了一个蒙太奇的城市化过程。《炸裂志》中记述的城市化与空间生产过程体现了社会-空间复杂的辩证关系。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空间体现;同时,空间生产对社会与权力关系亦发挥建构性的作用。空间的生产伴随着权力关系的生产,而对资本、权力与空间的争夺,也重构了社会的文化价值与身份认同。
2017 Vol. 32 (1): 47-54,89 [
摘要
] (
591
) [
HTML
1KB] [
PDF
2585KB] (
1785
)
55
梁璐, 李九全, 胡文婷, 代莉, 张雅娟
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消费空间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大规模出现,消费主义景观成为新文化地理学最新、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空间的象征意义、消费空间公正、消费空间性别政治和消费空间生产的研究等四个方面。论文从文化解析入手,剖析了消费空间的符号与象征意义、空间权力与空间公正的互构关系,消费主义语境下性别权力的空间诉求、消费空间生产等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下消费空间的研究趋势:更加强调消费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消费景观的塑造与蕴含的意识形态关系,重视探讨与消费空间相对应的现代人本性场所与亚文化体系的构建,以及“时空压缩”下消费空间生产机制与地方性建构的可能。
2017 Vol. 32 (1): 55-61 [
摘要
] (
657
) [
HTML
1KB] [
PDF
1405KB] (
2358
)
城市
62
申庆喜, 李诚固, 胡述聚
长春市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的耦合性测度及影响因素
以长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用地现状图等数据,借助ArcGIS软件,采用斑块聚合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研究方法,对1995-2013年长春市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的耦合性进行了测度,发现: ①长春市居住、工业与城市用地分布的“离散化”趋势明显,其中居住用地的斑块聚合指数波动幅度较大;②从居住与工业用地“中心-外围”分布特征来看,三环以内居住与工业用地呈现明显的“逆协同”演变规律,二者的用地密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③从居住与工业用地格局演进来看,二者布局的耦合度呈下降趋势。从成长路径依赖、政府调控引导、市场经济驱动、科技创新带动、空间主体的决策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居住与工业空间演进耦合性的影响因素。
2017 Vol. 32 (1): 62-67 [
摘要
] (
880
) [
HTML
1KB] [
PDF
3124KB] (
1404
)
68
吴云清, 翟国方, 詹亮亮
城市邻避空间及其演变轨迹——以南京市殡葬邻避空间为例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多元化的能源设施、废弃物处理设施、社会类设施、特殊交通等邻避设施必将陆续进入城市规划区,并成为城市新的风险,基于公众对不同类型邻避设施风险接受度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特征的邻避空间。本文提出了邻避空间的概念,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扩散模式和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南京市殡葬邻避空间为例,分析其在“产生-挤压-消亡-再生”的空间生命周期中,邻避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经历的“侵入-竞争-协调-融合”的互动肌理,由此形成在城市中“边缘-近郊-市区-中心”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再生手法,理论上丰富了邻避设施风险认知的范式和邻避空间的分析,实践中有利于提高邻避设施在城市中的顺利布局并应对邻避冲突。
2017 Vol. 32 (1): 68-72,122 [
摘要
] (
759
) [
HTML
1KB] [
PDF
3487KB] (
1804
)
73
曾文, 向梨丽, 张小林
南京市社区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低收入社区空间剥夺研究
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事关城市公共资源分配的社会公平与公正,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以南京市居住用地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南京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公园绿地四大类社区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相关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研,研究城市边缘区低收入群体的服务设施空间剥夺问题。研究表明:南京市四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衰减的空间分异格局;较低的社区服务设施可达性不仅直接造成低收入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较低的满意度,导致其空间剥夺感的产生,还极大地阻碍着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导致社区居民强烈的迁居欲望,在他们较低的支付能力下进一步加剧其空间剥夺感。政府未来在规划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社区时,更应注重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社会与空间的公正性。
2017 Vol. 32 (1): 73-81 [
摘要
] (
664
) [
HTML
1KB] [
PDF
2205KB] (
1940
)
区域
82
林雄斌, 杨家文, 张衔春, 晁恒
我国城市收缩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人口与经济变化的视角
当前,世界上一些城市的收缩现象逐渐得到关注,但是我国城市是否呈现收缩现象,以及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和主导因素等仍缺乏系统的分析。基于此,基于地级市尺度的人口、劳动力、经济、空间扩张和财政状况等数据,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城市收缩现象,并建立回归模型理解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城市开始呈现收缩,而东北、中部等城市比较明显。在影响因素上,劳动力、经济增长和就业规模有助于促进城市增长,而空间扩张、失业和财政收支状况等会加剧城市收缩。应谨慎判别不同城市收缩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强化复兴导向的城市化策略。
2017 Vol. 32 (1): 82-89 [
摘要
] (
955
) [
HTML
1KB] [
PDF
9092KB] (
3004
)
90
王士君, 王雪微, 范大龙, 宋飏, 林慧颖
吉林中部城市群域城镇化的生态效应评估
快速城镇化发展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以吉林中部城市群域为研究对象,评估单项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并分析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因应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相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下降。通过对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系进行曲线拟合发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随综合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景观城镇化水平提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这表明,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即城镇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循环过程,削弱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017 Vol. 32 (1): 90-98 [
摘要
] (
803
) [
HTML
1KB] [
PDF
4418KB] (
1360
)
99
文嫮, 韩旭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从沿线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中心城市“小时经济圈”两个维度分析高铁开通对中国城市可达性的影响,利用引力模型、区位优势潜力模型、Moran指数等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开通显著改善了沿线城市日常可达性;高铁开通后33个沿线城市对中国261个地级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均值降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市交通发展不平衡性有小幅度改善;北京、武汉“小时经济圈”呈“面状蔓延”模式,上海、广州、西安的“小时经济圈”呈“轴线扩展”模式。高铁开通显著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沿线城市可达性水平提高,城市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二线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增长率最高;长三角城市群区位优势最突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潜力巨大;高铁带来的扩散效应增强。最后,本文就依托高铁建设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2017 Vol. 32 (1): 99-108 [
摘要
] (
1285
) [
HTML
1KB] [
PDF
14976KB] (
2231
)
经济
109
张永明, 甄峰, 曹新宇, 翟青, 章雨晴
基于区位和商品类型的居民购物过程分解比较——以南京为例
网络购物影响下的购物行为变革一直是国外交通统计学和地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已有的研究,几乎都将购物看作一个整体行为,很少从购物过程分解的角度对居民购物行为的改变进行分析。本文以南京为例,以分解购物过程为切入点,通过区分不同区位、不同商品类型来研究网络购物对居民购物行为的影响,得出3点主要结论:①居民倾向于只通过网络或实体店完成所有购物活动;②网络购物对实体店购买搜索型商品存在替代与补充的混合效应,对实体店购买体验型商品仅存在替代作用,且替代作用在城区比郊区显著;③网络购物会产生搜索、体验和退换货出行,且网购体验型商品产生的额外出行比搜索型商品多,在郊区产生的额外出行比城区多。
2017 Vol. 32 (1): 109-115 [
摘要
] (
603
) [
HTML
1KB] [
PDF
3377KB] (
1255
)
116
叶琴, 曾刚, 陈弘挺
组织与认知邻近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演化影响
多维邻近性成为学术界研究创新网络演化的新视角。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侧重分析地理邻近的作用,对其它维度邻近性的作用机理讨论较少。本文基于1985-2013年东营市石油装备企业申请专利与合作专利数据,以及东营市17家石油装备企业访谈调查的分析,探讨了多维邻近对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根据主导邻近性的差别,将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发展划分为起步阶段、稳定发展阶段、跃升阶段。起步阶段,市场环境相对封闭,形成了以胜利油田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网络;组织邻近起主导作用,但过度的组织邻近限制了创新网络的发展。稳定发展阶段,民营企业网络地位快速上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网络新节点;组织邻近和认知邻近共同推动创新网络发展。跃升阶段,民营企业和学研机构对创新网络发展的作用逐渐增强;认知邻近起主导作用,促进创新网络规模快速扩张。相比于地理邻近,组织和认知邻近对内生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驱动作用强。依托亲友圈、朋友圈、师生圈等关系,能够促进认知邻近的发展。
2017 Vol. 32 (1): 116-122 [
摘要
] (
597
) [
HTML
1KB] [
PDF
2810KB] (
1382
)
人口
123
刘子鑫, 殷江滨, 曹小曙, 范虹
基于不同尺度的关天经济区人口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差异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②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2017 Vol. 32 (1): 123-131 [
摘要
] (
690
) [
HTML
1KB] [
PDF
2458KB] (
1443
)
政治
132
赵亚博, 葛岳静, 潘峰华, 王惠文, 马腾
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币缘政治的影响
当今世界有两个货币现象引人注目,一个是欧元危机,另一个是人民币币缘政治影响的扩大。文章总结了扩大人民币币缘政治影响所取得的成效,探讨了进一步提升的路径。将人民币币缘政治影响的扩大总结为使用范围扩大、跨境贸易中结算额增加、与其他货币的互换额攀升、可直接交易国家增多、离岸清算中心数增加、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化指数提高7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币缘政治影响的6点建议:①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②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合作,③遵循周边→区域→全球的顺序有序推进,④以地缘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⑤充分发挥香港、中国(上海)自贸区的作用,⑥借力亚投行的平台,优化国际金融格局。
2017 Vol. 32 (1): 132-137 [
摘要
] (
1125
) [
HTML
1KB] [
PDF
1638KB] (
1644
)
旅游
138
张爱平, 侯兵, 马楠
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哈尼梯田的生计影响探讨
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影响的构成及度量方法,并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开展了旅游影响感知和居民态度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旅游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着实存在,居民感知强烈,并且居民在生计方面的影响感知对其遗产保护态度(包括维持传统农业生产)、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后向影响,而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态度具有显著作用。未来旅游实践中需充分重视对传统农业生计的影响,积极发挥旅游在保障传统生计、提升生计输出等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构建“观光权”入股等模式,关联居民生计与旅游发展。
2017 Vol. 32 (1): 138-144 [
摘要
] (
585
) [
HTML
1KB] [
PDF
4790KB] (
1988
)
145
于秋阳, 杨思涵
高铁枢纽城市旅游产业供给水平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高速铁路的开通大幅提升和拓展了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客源市场的范围,也对沿线枢纽城市的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西部高铁枢纽城市西安作为实证对象,借助专家调查法和AHP分析法构建高铁影响下的枢纽城市旅游产业供给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南京市作为参照对象展开比较评价。研究显示,高铁条件下的西安旅游产业供给水平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各供给要素水平差异明显,且整体城市旅游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7 Vol. 32 (1): 145-151 [
摘要
] (
619
) [
HTML
1KB] [
PDF
5409KB] (
1323
)
152
查爱苹, 徐娜, 后智钢
经济型酒店微观选址适宜性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锦江之星为例
基于经济型酒店高速发展的背景,通过相关文献研究,选定社会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商业因素和公共服务4大因素13项评价指标,利用综合熵权法和加权平均叠加法构建经济型酒店微观选址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组合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实现评价指标值计算、空间插值以实现研究区域新建经济型酒店适宜性评价、泰森多边形划分计算经济型酒店市场域以评价经济型酒店在研究区域的总体选址情况。以上海中心城区的黄浦、杨浦、虹口、长宁、徐汇、闸北、静安、普陀等8个区及区域内33家锦江之星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黄浦、静安以及徐汇的北部、闸北的南部适宜锦江之星选址;环城高速中延安高架路、内环高架路、中环高架路中心城区段沿线区域适宜性较高,适宜性区域沿着高架两侧分布;大部分锦江之星门店的微观选址合理。就新门店选址而言,静安和黄浦交界处、环城高速南北高架段和苏州河交界处以及黄浦区黄浦江沿岸皆为可选址区域。
2017 Vol. 32 (1): 152-160 [
摘要
] (
1614
) [
HTML
1KB] [
PDF
4537KB] (
278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