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2年 27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2-1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其他
乡村
进展与动态
社会
1 李志刚, 杜枫
中国大城市的外国人“族裔经济区”研究——对广州“巧克力城”的实证
本文采用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长期实地调研,揭示广州"巧克力城"-中国的典型非洲人族裔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与机制。研究揭示跨国商贸者跨越国界展开商贸活动,以族裔经济区为载体,进而推动地方重构的历史进程。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大城市的外国人"族裔经济区"的兴起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密切相关;非裔商人经由非洲到欧洲、北美、中亚、东南亚而后转入中国;在由全球到地方的多尺度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影响下,"巧克力城"的演化已历经三个阶段:兴起期、繁盛期和衰退期,其社会空间也经历了"兴起中的族裔经济区"、"繁荣中的族裔经济区"和"衰退中的族裔经济区"等三种形态,体现当代全球要素与地方要素互动的即时性与不稳定性。
2012 Vol. 27 (6): 1-6 [摘要] ( 381 ) [HTML 1KB] [ PDF 519KB] ( 2490 )
进展与动态
7 吴云清, 翟国方, 李莎莎
邻避设施国内外研究进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设施水平逐步提高,不可避免地需要布局邻避设施,即NIMBY,Not In My Back Yard,"不要布局在我家后院"的设施。随着人们自我健康和保护意识的增强,邻避设施由于负面外部性的存在而面临着"邻避"的风险。如何减少其负面外部性,实现成本-效益对等,解决邻避冲突是邻避设施布局的关键。本文在总结邻避设施的概念的基础上,从邻避设施的分类入手,分别分析了国内外邻避设施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国内外邻避设施的类型、规模、选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困境、邻避冲突及解决方案等进展与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新视角,以期从发达国家邻避设施的布局中汲取经验,给我国有益的启示。
2012 Vol. 27 (6): 7-12,42 [摘要] ( 321 ) [HTML 1KB] [ PDF 748KB] ( 3824 )
13 张蕾, 陈雯
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全球化时代,空港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主流形态之一,国内正掀起一轮空港经济建设热潮,在此背景下,回顾、梳理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对指导国内空港建设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空港经济发展历程,随后依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空港经济相关概念、形成与发展机理、产业特征、产业空间格局、空港经济影响等五大领域研究,评述了国内外空港经济研究进展。最后,从加强特征类型与阶段演变研究、丰富中微观尺度实证研究、深化空港经济影响评估、关注高铁与航空竞合发展对空港经济的影响等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2012 Vol. 27 (6): 13-18,136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374KB] ( 3829 )
19 王晓丹
空间视角下的区域非均衡再研究:回顾与展望
文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的最新发展,针对区域经济非均衡中出现的空间集聚、区域差异、增长收敛三种表现方式,分类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或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或测度了非均衡程度,或完善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强调了地理因素在区域非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该领域的发展空间。文章的最后进一步提出需要将挖掘微观因素、将社会性变量纳入模型、拓宽研究尺度等下一步研究方向。
2012 Vol. 27 (6): 19-23 [摘要] ( 274 ) [HTML 1KB] [ PDF 289KB] ( 1232 )
24 陈琴, 李俊, 张述林
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
本文分析了一定数量的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对博物馆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行了分类比较阐述,发现国外博物馆与城市、社区、遗产旅游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几者之间相互促进,为双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博物馆旅游研究的发展,对研究博物馆旅游及其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博物馆旅游资源丰富,开始注重博物馆概念的泛化,出现了"生态博物馆"、"开放式博物馆"、"活态博物馆"等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可见,国内博物馆旅游开发领域正在不断拓展,要以发展的、创新的理念来开发国内博物馆旅游。
2012 Vol. 27 (6): 24-30 [摘要] ( 606 ) [HTML 1KB] [ PDF 368KB] ( 6896 )
文化
31 叶超, 陈明星
中国城乡关系的文化地理特质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2012 Vol. 27 (6): 31-35 [摘要] ( 304 ) [HTML 1KB] [ PDF 440KB] ( 1407 )
36 王立国, 陶犁, 张丽娟, 李杰
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
随着桑地亚哥·得·卡姆波斯特拉朝圣之路(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成功申遗,以及近年来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呼声的高涨,跨区域大型线性遗产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对文化线路和遗产廊道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后,引入了文化廊道的理念。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在专家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的方法,借助于GIS对廊道空间进行分析,提出了确定廊道范围的计算方法,并推导出文化元素"影响力半径"的计算公式;从节点、通道、域面三个方面对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的旅游空间进行了构建,并给出了廊道空间分析、构建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西南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及其他文化廊道(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等)的保护和开发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2012 Vol. 27 (6): 36-42 [摘要] ( 451 ) [HTML 1KB] [ PDF 897KB] ( 1727 )
城市
43 林涛, 孙婷婷
长江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测算了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长度维数,分枝维数、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等分形维数。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1)高速公路网已具备分形结构特征,并以上海市为中心区域按自相似性向外延展;但路网密度尚未饱和,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连通性上还有更大发展空间;(2)城镇体系分布表现出自相似性结构,总体上仍呈空间集聚格局;但是基于220个县级城镇单位的随机分布出现了非向心性态势,说明城镇体系与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实现整合,网络需要完善;(3)地级以上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络的联通度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极限水平。
2012 Vol. 27 (6): 43-49 [摘要] ( 304 ) [HTML 1KB] [ PDF 1101KB] ( 1476 )
50 翟青, 甄峰
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手机用户、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意味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信息革命的第二阶段。移动信息技术开始赋予了空间以新的内涵,其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重点梳理西方学者近些年来关于移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下的城市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变化的最新成果,以期了解最近的学术动态,并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2012 Vol. 27 (6): 50-55,129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383KB] ( 998 )
乡村
56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转型期欠发达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微观机制——以湖北省红安县二程镇为例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地理单元,以红安县二程镇8个村100户问卷和访谈调查为基础资料,探讨了转型期特定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微观机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乡村聚落的空心化和边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剧烈恶化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的更新等方面。从微观的视野来看,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化实质上是农户空间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不同类型的农户空间行为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效果也不同,但其综合效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
2012 Vol. 27 (6): 56-61 [摘要] ( 325 ) [HTML 1KB] [ PDF 421KB] ( 1085 )
区域
62 李静, 张平宇
垦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分析——以建三江为例
农垦区聚落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区域开发初期建立起的国营农场体系,农垦区的城镇化不同于普通农区的城镇化,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类型,有其独特的科学问题和学术价值。本文以三江平原农垦区中心城镇建三江为研究对象,从佳木斯市、鸡西市、七台河市和牡丹江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普通农区城镇(即富锦、虎林、穆棱、汤原及勃利)作为对比样本,以反映农垦城镇人口、经济、社会和服务功能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
2012 Vol. 27 (6): 62-66,35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598KB] ( 1915 )
经济
67 王颖, 阳立军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世纪初以后,舟山群岛海洋文化的集群化发展倾向明显显现,目前已经形成海洋旅游休闲文化产业、海洋影视产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海洋节庆会展、海洋渔文化等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本文在调研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时空结合维度对舟山群岛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可概括为三大形成机制,三类存在方式和一大发展趋势。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对未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012 Vol. 27 (6): 67-70 [摘要] ( 300 ) [HTML 1KB] [ PDF 442KB] ( 1823 )
71 吉亚辉, 杨应德
中国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191个城市的空间横截面数据分析
采用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2005-2010年间中国191个城市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外开放水平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影响不明显;城市间的产业关联对信息服务业发展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城市间物质层面的相互交换并没有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应有的正效应,而相反城市间的信息流动和知识溢出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012 Vol. 27 (6): 71-75 [摘要] ( 284 ) [HTML 1KB] [ PDF 572KB] ( 1298 )
交通
76 李保杰, 顾和和, 纪亚洲
基于GIS的徐州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通达性研究
以徐州市城乡交通网络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长度-半径维数、分枝维数、距离可达性、时间可达性和可达性系数5个指标对该区交通网络的空间形态、空间分布、距离关系、时间关系等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城乡交通网络长度-半径维数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徐州市区及周边地区交通网络密度最大,其次是东部,西北部县域交通网络密度最小,分枝维数和长度-半径维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区内各节点的时间和距离可达性均随距离徐州市区的增大而增大,通达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节点有徐州市辖区各节点,接近全区平均水平的节点有邳州市、沛县和睢宁县,而丰县和新沂市的通达性水平则低于全区平均通达性水平。
2012 Vol. 27 (6): 76-80 [摘要] ( 392 ) [HTML 1KB] [ PDF 494KB] ( 2081 )
旅游
81 杨昀, 保继刚
旅游社区外来经营者地方依恋的特征分析——以阳朔西街为例
外来经营者对旅游社区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探索性地提出"经济依赖"和"情感认同"两个维度,据此归纳了"生活方式主导型"、"商业联结主导型"、"利益驱动型"和"厌倦地方型"四种分类谱系,并通过对阳朔西街外来经营者的深入调研,运用质性方法剖析了其地方依恋产生的原因、发展变化及影响诸方面的特征表现。研究发现:外来经营者对阳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感性依恋,并非简单的功利关系;地方依恋的变化与西街商业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性依赖与情感性认同既可以相互促进,也可能互相抑制;较高的地方依恋对外来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提高经营者对旅游地的依恋程度,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管理。
2012 Vol. 27 (6): 81-86 [摘要] ( 459 ) [HTML 1KB] [ PDF 382KB] ( 2714 )
87 孙根年, 周露
日韩东盟8国入境我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
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是相互联系的,旅游引发贸易、贸易推动旅游。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旅游与贸易互动的三阶段模型,即旅游引发贸易、贸易推动旅游和偏好-容量限制3个阶段。以日韩东盟8国为例,选用1986年-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了8国入境我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构建了入境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3组24个推拉方程。在此基础上,以1992年和2002年为分界点,分析了各阶段入境客流量与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变化及弧弹性;依据每万人次入境旅游引发的进出口贸易强度,将日韩东盟8国划分为四种类型,分析了近10年来旅游引起进出口贸易强度的变化,为通过旅游拉动贸易或通过贸易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 Vol. 27 (6): 87-94 [摘要] ( 436 ) [HTML 1KB] [ PDF 1410KB] ( 1357 )
95 白凯, 张春晖
旅游信息来源类型对消费者行为意图的影响
如何高效利用和改变消费者对信息来源的判别特点,并使其在营销战略设计中发挥作用,是营销人员重点关注的现实命题。通过了解消费者对信息来源类型的利用程度,营销人员可以运用高效方式来设计和影响传播渠道。本研究在实体化旅游信息来源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量表实测,定量化分析了旅游信息来源类型对消费者行为意图的影响。结果显示:(1)消费者认知对旅游信息来源类型有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来源会呈现规律的聚类现象;(2)人际传播的旅游信息来源对消费者行为意图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3)有效阅读时间是旅游信息来源类型对消费者行为意图产生影响的重要限制因素;(4)电视和休闲媒介类旅游信息传播效果对消费者行为意图影响不大。该结论对旅游营销广告投放及营销渠道选择均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5)人口结构特征中,职业和月收入差异对旅游信息来源类型选择影响较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及年出游次数对旅游信息来源类型选择影响较小。
2012 Vol. 27 (6): 95-102 [摘要] ( 443 ) [HTML 1KB] [ PDF 1279KB] ( 2487 )
103 黄向, 温晓珊
基于VEP方法的旅游地地方依恋要素维度分析——以白云山为例
本文使用VEP方法采集了40个样本共92张图片,通过样本对每一张图片的意义阐释所形成的质性数据研究了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组成要素。研究表明旅游地地方依恋从纵向可分为精神性依恋和功能性依恋,从横向可分为环境景观维度、休闲维度、人际社交维度和设施服务维度等四个要素维度,并构建了二维八象限的地方依恋结构质性模型。研究还发现功能性依恋的形成主要基于地方的空间要素;长期的体验积累形成功能性依恋,进而转化为习惯;习惯是精神性依恋产生的必要条件;特殊事件则促进产生精神性依恋。
2012 Vol. 27 (6): 103-109 [摘要] ( 493 ) [HTML 1KB] [ PDF 950KB] ( 1841 )
110 韩国圣, 张捷, 黄跃雯, 钟士恩
基于旅游影响感知的自然旅游地居民分类及影响因素——以安徽天堂寨景区为例
旅游发展初期的自然旅游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类及影响因素在文献中讨论较少。以天堂寨景区为例利用分层聚类法与多分类名义变量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并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天堂寨周边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分为盲目乐观派、社区经济挂帅派、谨慎支持派、悲观反对派,分类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年龄与居住时间、居住村、现在工作。基于深度访谈数据与研究文献分析了相关因素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群体分类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证实了一个事实:即使在偏远的山区农村社会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哪怕是针对像旅游业这样的具体议题,同时本研究也呼应了经典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
2012 Vol. 27 (6): 110-116 [摘要] ( 297 ) [HTML 1KB] [ PDF 1033KB] ( 1314 )
117 周玮, 黄震方, 郭文, 吴丽敏, 赵志霞
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实证研究
本文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瑟思顿态度比较评价模型,定量测度了游客对南京夫子庙景观偏好的游后感知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分析,游客对夫子庙的时间感知差异随参观时间的流逝不断升华,逐渐由浅层次的一般性体验上升至深层次的高峰性体验,进而演化成整体感知中最核心的体验要素;从内容分析,游后感知呈现出与空间感知分异相对应的儒学文化→商业文化→雅士文化依次递减的特征;总体而言,游客对夫子庙游后感知差异存在光环区、亚光环区和灰度区三个区段。(2)旅游开发使夫子庙儒学文化受到其它文化干扰,商业文化存在"泛商业化现象",雅士文化存在传承载体和方式的弱化。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应引起重视。
2012 Vol. 27 (6): 117-123,109 [摘要] ( 582 ) [HTML 1KB] [ PDF 1019KB] ( 3955 )
124 潘文焰
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研究——基于“触媒效应”与“母体效应”理论
当前旅游业和活动会展业的边界逐渐融合,已经进入"节、会、展、演、赛"与"游"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时代。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还未作深入研究,文章先从品牌互动、服务互动、客源互动、资源互动四方面提出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进而借助化学的"触媒效应"和生物学的"母体效应"理论,创新性地剖析了二者互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并重点对二者互动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认为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运行机制,并科学发展"大型活动旅游"是准确把握二者互动发展路径的关键。
2012 Vol. 27 (6): 124-129 [摘要] ( 313 ) [HTML 1KB] [ PDF 755KB] ( 1839 )
130 肖潇, 张捷, 孙上茜, 朱建华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汉中石门十三品为例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旅游者地方文化感知的重要符号元素。本文选取了我国陕西汉中著名的书法碑刻群-"石门十三品"作为案例地,将游客地方感分为情感依恋、景观原真性、社会文化氛围、书法功能四个维度,构建了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地方感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得出游客年龄、对景区的熟悉度、旅游动机在情感依恋维度上的差异显著。距离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氛围维度上,而不同书法背景的游客则在书法功能维度上差异显著。地方理论与书法景观的应用研究为书法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012 Vol. 27 (6): 130-136 [摘要] ( 309 ) [HTML 1KB] [ PDF 1025KB] ( 1446 )
137 刘春济, 刘民英
国内游客行前信息搜索与目的地满意度评价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行前信息搜索是游客旅游决策过程的首要步骤之一,而信息则会进一步影响游客的系列消费行为及其满意度评价。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黄山风景区为例构建了国内游客行前信息搜索测量量表和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测量量表,并通过因子分析萃取出了上述量表的因子结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事后多重比较法检验了游客行前信息搜索行为的组间差异、检验了游客对目的地满意度评价的组间差异。典型相关分析则发现,"信息搜索的媒体导向"、"深入性信息"、"信息搜索的经验与中介导向"和"保健性信息"等国内游客行前信息搜索因子与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评价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游客对"深入性信息"、"信息搜索的媒体导向"的关注程度较为有限。基于上述检验与发现,文章提出了黄山风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的若干举措。
2012 Vol. 27 (6): 137-144 [摘要] ( 299 ) [HTML 1KB] [ PDF 1013KB] ( 1649 )
145 程晓丽, 黄国萍
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系统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组合不同。合理组织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模式,目前正处在放射与凝聚共存模式阶段。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重点开发建设淮河风情旅游带、皖江城市旅游带、徽文化旅游带和合黄联动旅游带四条旅游轴线,在现有三大旅游板块的基础上构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旅游板块,形成新的"点-轴-区"旅游空间格局。提出通过提高政府统筹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旅游市场营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来优化旅游空间结构,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012 Vol. 27 (6): 145-150 [摘要] ( 439 ) [HTML 1KB] [ PDF 929KB] ( 1408 )
151 邱慧, 周强, 赵宁曦, 程菻
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地方感差异分析——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例
旅游的发展对旅游地人地关系突出的影响反映在旅游者与居民地方感差异上。本文以黄山市屯溪老街为研究区域,从地方认知、地方依恋感、地方行为意向三个维度对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方认知层面,旅游者更看重旅游地与己之间的互动,而居民则更关注"自我"、"环境";在地方依恋感层面,旅游者要比居民更具地方依恋感;在地方行为意向层面,均以赞成保护为主,但在旅游地的"现代化"因子上有显著差异性。综上分析建议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继续挖掘老街特色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习俗,向旅游者展现老街的整体魅力;并授予老街居民以更多的权力和灵活性,提高积极性。
2012 Vol. 27 (6): 151-157 [摘要] ( 432 ) [HTML 1KB] [ PDF 1310KB] ( 3671 )
其他
158 宋晓峰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山水画分析
本文从美术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差别,指出地理环境对山水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即对山水画作品面貌的影响,对山水画家创作灵感的影响,对作品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形成的影响。因而,地理环境是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源泉,也是决定美术风格的关键因素,对山水画派和地域人才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012 Vol. 27 (6): 158-160 [摘要] ( 360 ) [HTML 1KB] [ PDF 257KB] ( 174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