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1年 26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1-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书评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云刚, 王丰龙
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
本文在系统梳理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地理学中的尺度概念演化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尺度的人文地理学内涵及尺度政治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尺度可分为现实尺度、分析尺度和实践尺度三个层面,其中尺度政治是尺度实践论的集中体现。本文基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详细剖析了尺度政治的三种形式,即对移动性工具的利用、对表达手段的利用,以及对管治手段的利用等,并结合相关研究案例总结和尺度政治的一般模式。最后,本文还从区域开发管制、社会冲突治理等问题角度出发,对中国尺度政治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2011 Vol. 26 (3): 1-6 [摘要] ( 315 ) [HTML 1KB] [ PDF 492KB] ( 4223 )
7 孙俊, 潘玉君, 张谦舵
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重新审视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
约翰斯顿(R J Johnston)所著《地理学与地理学家》一书既是一本关于英美现、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史著作和科学哲学著作,又是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社会学著作。前两种价值已得到公认。本文从作者写作目的、写作内容、论述的问题、内容结构、地理学史或地理学思想史中的科学社会学视角五个方面来重新审视该书对地理学本身研究的科学社会学视角。与已有的经典地理学史及其思想史著作相比,该书是当前唯一的将学科史、学科的科学哲学、学科的科学社会学三种视角结合起来来考察人文地理学本身的著作,也是当前唯一一本以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成为全书基本主线之一的人文地理学理论著作。
2011 Vol. 26 (3): 7-11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309KB] ( 2236 )
12 孟召宜, 朱传耿, 黄泽虎, 刘燕
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与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
本文首先明晰演化经济学核心概念在文化研究中的内涵,进而构建了一个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框架,分析了江苏区域文化观念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区域文化发展变迁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传、变异、竞争、选择、路径依赖等是关键词和主旋律;源于文化的强大遗传作用,文化发展深深的植根于历史传统;文化变异产生的新奇、创新形成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以竞争为重要的外部选择机制;文化发展易于产生"路径锁定"。
2011 Vol. 26 (3): 12-18 [摘要] ( 242 ) [HTML 1KB] [ PDF 1370KB] ( 1210 )
19 王吉美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美国边界安全的空间特征与政策变化——兼论对中国边界安全的启示
本文将美国边界安全置于地缘政治视角之下进行研究,通过对美国边界的空间形态与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美国边界安全在当前空间状态下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全球反恐背景下,以"9·11"事件作为转折点,对比恐怖主义袭击前后20年美国政府在边界安全政策问题上的认知和态度变化,在对美国边界安全政策进行梳理后,阐述在新的边界安全环境下,美国所采取的保障陆海空边界安全的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国经验对中国边界安全的五点启示,以期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和实践提供借鉴。
2011 Vol. 26 (3): 19-23,105 [摘要] ( 305 ) [HTML 1KB] [ PDF 471KB] ( 1789 )
24 朱晨
西方度假住宅研究进展
度假住宅是当前消费的一大热点,系统的理论研究却还十分匮乏。本文以大量的原文文献研究为基础,探寻西方度假房产研究的脉络线索,发现了以1980年代中期为分野的两个特征鲜明的阶段,进而对两个阶段的研究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勾勒出了西方度假住宅研究进展的轮廓,最后以西方为鉴对我国度假房产政策进行了评述。研究对于我国旅游开发、地理研究、城乡规划等具有参考价值。
2011 Vol. 26 (3): 24-28 [摘要] ( 408 ) [HTML 1KB] [ PDF 1193KB] ( 1101 )
社会
29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
现代性的线性时间维度向后现代的空间转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表征。城市广场,作为当代城市生活转向空间存在的"第二自然"。它开始成为一种超越空间二元对立模式划分的"异位空间",并具有了特定的空间文化意味与空间政治学色彩。即城市广场的空间狂欢、类民主化的自由集市和秩序失序后的再秩序化是其显著的特征。这些都使得城市广场成为一个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文化空间。
2011 Vol. 26 (3): 29-34 [摘要] ( 322 ) [HTML 1KB] [ PDF 335KB] ( 1372 )
35 杨辰
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实践——上海工人新村(1949-1978)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为工人阶级服务"双重目标的新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从数量上看,三十年(1949-1978)的新村建造没能真正的解决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市改造的主体,工人新村也成为落实新政权的政治意愿、经济政策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新村的大规模建造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2011 Vol. 26 (3): 35-40,64 [摘要] ( 322 ) [HTML 1KB] [ PDF 1101KB] ( 2574 )
41 吴娜琳, 李小建
沙漠边缘区兵团职工活动行为的空间特征——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为例
本文通过对地处沙漠边缘区、具有单线式等级逐级递增商业网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全体土地承包户2009年全年外出活动的调查发现,使用频率高或质量较重不便运输的生产资料集中于近距离购买;质量及售后保障敏感度较高的商品购买空间分布零散;中高档生活用品的购买行为空间,呈现"远近匀称式"的空间形态;耐用性商品购买多在"非近即远"的空间距离进行;农产品销售呈现"中短距离匀称式"空间分布形态;2009年全连职工外出活动频率呈"中间距离凹陷式"空间现象。
2011 Vol. 26 (3): 41-45 [摘要] ( 337 ) [HTML 1KB] [ PDF 721KB] ( 944 )
文化
46 孔翔, 钱俊杰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
本文以对上海田子坊地区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初步探索产业活动变迁对地方文化形象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影响机制。论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入不仅改善了田子坊的地方文化形象,也使当地原本简单的社会关系趋于复杂。资本的话语权愈加明显,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常被忽视。但就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促成了田子坊从一个传统的、地方性的、私密的、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空间向一个时尚的、国际化的、开放的、高收入群体为主的空间的再生产,因而具有深远的价值;有效协调田子坊区域内各类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各类社会群体长期、和谐共处将是田子坊地区持久繁荣的重要保障。
2011 Vol. 26 (3): 46-50 [摘要] ( 486 ) [HTML 1KB] [ PDF 624KB] ( 3406 )
51 唐文跃
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分析——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
人对特定地方的情感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本文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南屏三个古村落为案例对居民的地方依恋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古村落居民与其所居住的村落之间存在一定的情感依恋关系,地方依恋是古村落中客观存在的一种人地关系现象;②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居民对古村落的地方依恋主要来源于对古村落的情感性依恋,居民对古村落的情感性依恋要大于功能性依恋;③时间是居民地方依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居民地方依恋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其中,地方依赖主要受居民从古村落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大小的影响,而地方认同主要受居民在古村落中生活居住时间的影响。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研究对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具有现实的意义。
2011 Vol. 26 (3): 51-55 [摘要] ( 541 ) [HTML 1KB] [ PDF 907KB] ( 2508 )
城市
56 刘耀彬, 宋文君, 万力
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分析及比较
在煤炭城市转型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转型路径和适当的响应模式,是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条件。本文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理论,在确定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接续产业的前提下,利用SOFM模型,将中部地区典型煤炭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响应模式进行了系统分类,并确定了具体的四类响应模式及相应阶段的特征,最后针对城市煤炭城市接续产业响应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1 Vol. 26 (3): 56-59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468KB] ( 1006 )
60 周潮, 刘科伟, 陈宗兴
省际边缘区城市空间辐射范围研究——以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地区为例
合理的确定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影响范围,是制定区域整体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是协调区域中城市之间相互关系的前提。在总结国内外划分城市空间辐射范围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区域中九个城空间辐射范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榆林等九个城市的指标辐射能力分值;结合康弗斯模型和OVD、WVD方法,将城市的各项辐射力强度值作为每个城市点的权重,构建九个城市点集的加权Voronoi图,合理的划分出九个城市在理论上的空间辐射范围,并在图上表现出城市之间分界线的轨迹,以利于对城市空间辐射范围进一步的识别。
2011 Vol. 26 (3): 60-64 [摘要] ( 344 ) [HTML 1KB] [ PDF 1072KB] ( 1164 )
65 刘艳军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演化规律
引入"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概念,从单一城市和城市群体两个空间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城市群体空间形态演化,从都市区到城市整合体,城市群体形态不断发展演化。在现代快速化、立体化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城市(城市群体)迅速走向区域,并最终向区域空间功能一体化形态演化。并以长春市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
2011 Vol. 26 (3): 65-70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892KB] ( 1369 )
71 刘勇, 王莹, 高建华
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研究
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用Arcgis9.3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为指标绘制地图,反映了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作用强弱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偏差,原因在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非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2011 Vol. 26 (3): 71-75 [摘要] ( 273 ) [HTML 1KB] [ PDF 2022KB] ( 1194 )
乡村
76 周侃, 蔺雪芹
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首批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征,并运用因子分析和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解析。研究表明:京郊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多元化态势明显,但农民收入地域差异显著,源自经济环境的压力较大;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显著,但公共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公共设施管理维护亟需跟进;社会氛围、文娱生活、村容村貌、生产成本、生活成本、服务配套等因素是影响京郊农村人居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社会氛围是核心因素,生活成本、服务配套因素是制约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
2011 Vol. 26 (3): 76-82 [摘要] ( 279 ) [HTML 1KB] [ PDF 1393KB] ( 1834 )
83 张瑾, 吴忠军
新农村建设中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的提出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思考的结果。桂黔湘边区侗族文化遗产旅游圈是以三省坡为核心,以东西向的交通干线为横轴,以南北向的交通要道为纵轴,以横轴与纵轴的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并形成一个核心、三个圈层、四条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的基本构架。这一旅游圈的构建和打造,是桂黔湘边区各县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发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传承中国优秀侗族文化遗产,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2011 Vol. 26 (3): 83-88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1121KB] ( 1276 )
区域
89 张敬, 仇方道, 朱传耿, 周婷, 蔡爱军, 谢新杰, 孙东琪
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空间分析
省际边缘区研究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领域。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运用SPSS和ArcGIS软件,对省际边缘型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市场区划分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性因子是造成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整体发育比较滞后且市场发育水平差异较大;苏北、鲁南的区域市场发育水平明显高于豫东、皖北,皖北区域市场发育尤为滞后;从区域尺度看,区域市场发育程度呈现由京沪沿线地区向东西两侧逐渐降低的"凸"字型格局;从城乡尺度看,呈现由城市向外围农村地区逐渐降低的圈层分异格局。进而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将淮海经济区区域市场划分为北部发达型、南部较发达型、东部发展型和西部滞后型。
2011 Vol. 26 (3): 89-94,127 [摘要] ( 319 ) [HTML 1KB] [ PDF 2398KB] ( 1072 )
95 张林
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范式研究
信息化、市场化、人本主义的时代,需要从系统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区域的本质及其规划。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本文认为区域规划是围绕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区域系统"功能差"展开的一种创新过程,论述了区域规划的系统性、功能核心、创新性和主体性,并从区域系统角度对要素层面、结构层面、功能层面、主体控制层面进行了前沿领域的展望。
2011 Vol. 26 (3): 95-99 [摘要] ( 239 ) [HTML 1KB] [ PDF 646KB] ( 980 )
100 赵成章, 王小鹏, 武克军, 周伟, 任珩, 盛亚萍
黑河中游湿地社区管理评价的居民感知研究——以甘肃省酒泉市六分湿地为例
以黑河中游酒泉市六分湿地社区管理为例,从居民感知视角,采用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评价了湿地社区管理绩效。结果表明:整体居民感知均值为3.71,社区管理模式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发展需求;不同性别的居民感知差异不显著(P>0.05),与男女性格差异吻合;各年龄段的居民感知存在差异(P<0.05),感知规律曲线大致呈倒"U"形;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感知差异显著(P<0.05);不同收入的居民感知差异却不显著(P>0.05)。不同利益群体对社区管理的关注视角不同,居民感知存在差异。资源管理居民感知研究,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判断,注重地域性文化及居民综合需求的影响,实现了资源管理的集成定量评价。
2011 Vol. 26 (3): 100-105 [摘要] ( 330 ) [HTML 1KB] [ PDF 1063KB] ( 1049 )
106 吴旗韬, 张虹鸥, 叶玉瑶, 陈凤桂, 陈伟莲
港口体系演化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分析
区域港口体系的结构和层次是不断变化的,根据各港口功能和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变化,港口体系演化变现为集中化发展和分散化发展两种趋势。影响港口体系演化的因素很多,具体可归纳为技术进步因素、区位因素、航运市场因素、政策和政治因素四类。在集装箱革命之前,区位因素是影响港口体系结构的主要因素,而集装箱化之后,新技术的应用、航运市场在港口体系层次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策和政治因素是港口体系发展的背景因素,其影响力一直较大。最后通过构建港口体系动力模型,详细阐述了各个因素对港口体系演化的影响过程和驱动机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港口体系集中化和分散化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2011 Vol. 26 (3): 106-110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593KB] ( 1264 )
经济
111 高迎春, 佟连军
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
本文借鉴适应性分析范式,提出产业系统适应性概念和测算模型,并应用于吉林省产业系统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产业系统敏感性以延边州最高,长春市次之,松源市和辽源市最小,而应对力以长春市最高,吉林市、通化市和延边州居中,其余地区较低;②未来吉林省各市州在积极参与产业分工的同时,还应重视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调控,以及产业创新能力建设;③吉林省各市州适应性可分为六类,高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高应对力高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中等适应型、低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高敏感性低应对力低适应型;④敏感性和应对力都是决定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关键因子,产业系统的开放性造就了敏感性,也提高了应对力,敏感性与应对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促进了产业系统适应力的发展。
2011 Vol. 26 (3): 111-115 [摘要] ( 332 ) [HTML 1KB] [ PDF 560KB] ( 1034 )
116 马国霞, 朱晓娟, 田玉军
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分析
本文利用产业间空间集聚度方法,计算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并通过时间趋势分析和区际对比,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水平。研究结论为:①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平均值为0.0151,属于低度空间集聚。②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上升趋势明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变化趋势不显著。③京津冀都市圈制造业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且产业链空间集聚与产业属性的关系不明确;技术密集型产业链的空间集聚度较低,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度较高。
2011 Vol. 26 (3): 116-121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1927KB] ( 1432 )
122 李学鑫, 田广增
选择性环境、能力与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以宝丰县赵庄乡魔术产业集群为例
通过二手资料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赵庄魔术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我国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发现该集群演化是行动者能力与选择性环境互动的结果。当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与市场、制度和空间结构等地方环境相结合,催生了大量魔术表演团体的地理集中。农村经济体制变迁提供了文化产业化的市场推力和拉力,增强了集群竞争力。而基于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由不同行动者互动所建构的子承父业、师徒制、以团代培和行话制,形塑了知识溢出与集体学习的地方化网络。这两方面有别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成因。依靠声望、信任等农区社会资本迅速组团,并以较高的弹性应对市场风险。
2011 Vol. 26 (3): 122-127 [摘要] ( 345 ) [HTML 1KB] [ PDF 539KB] ( 1421 )
旅游
128 孙根年, 周瑞娜
骊山景区年内客流量峰林结构及成因分析
本文以西安市骊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运用该景区2007年逐日客流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景区客流量年内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景区客流量年内变化折线图形成优美的"峰林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呈现周期性、相似性、对称性等特点;②年内客流量存在周内、月内和季节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并且以周为基本变化单元,由周变化组合成月变化,月变化组合成季节变化;③在影响景区客流量年内变化的因素中,天气与气候舒适度的变化是主要的自然因素,人们工作与休闲制度是主要的社会因素。本研究,一方面深化和完善了有关旅游流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景区做好旅游接待、合理调控客流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1 Vol. 26 (3): 128-134 [摘要] ( 277 ) [HTML 1KB] [ PDF 1727KB] ( 1473 )
135 白凯
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研究
在"品牌"、"品牌化"和"旅游目的地意象"理论分析基础上,应用品牌个性理论,从入境游客角度对西安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西安入境旅游品牌意象具有"动感、平和与现代"三大品牌个性;②西安旅游营销与城市经营所欲展示的核心旅游品牌意象特征并未能获得入境游客的完全认可,即西安旅游品牌意象仅深层触动了入境游客自我意象感知的一部分。就此,从文化差异与文化碰撞角度提出了消费者自我意象与旅游目的地品牌意象之间的文化效应模式。
2011 Vol. 26 (3): 135-141 [摘要] ( 286 ) [HTML 1KB] [ PDF 1539KB] ( 1292 )
142 程金龙
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更多地成为一种与人们心理、精神、审美、身份、地位、体面相关的特殊软性消费品。旅游体验的异地性、停留时间的短暂性决定了旅游者活动地域范围的狭小性,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不可能面面俱到。科学揭示旅游者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的机理,是确定城市旅游形象战略、选择城市旅游形象营销模式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2011 Vol. 26 (3): 142-146 [摘要] ( 398 ) [HTML 1KB] [ PDF 529KB] ( 2008 )
147 郭永锐, 陶犁, 冯斌
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是近些年的热点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和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重视。本文对检索到的国外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评析。内容上这些文献主要围绕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品牌资产等品牌研究的一些关键领域展开。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认识也由最初的目的地主权向旅游者主权转移。最后,笔者对国外该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做了简要评述,并展望其未来可能发展的走向,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011 Vol. 26 (3): 147-153 [摘要] ( 390 ) [HTML 1KB] [ PDF 743KB] ( 4340 )
154 杨洪, 刘玉桥, 袁开国, 黄静
伟人故里“红三角”旅游产业优化研究
湖南省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是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的故乡,是极具盛名的革命纪念地和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本文较全面分析了"红三角"旅游产业规模较大、旅游产品已趋成熟、旅游品牌知名度很高、旅游设施较为齐全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客观指出了"红三角"所存在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旅游管理体制不畅、旅游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三角"旅游产业优化的基本思路,即优化旅游开发空间布局、构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全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策划红色旅游重大开发项目、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加强旅游区域联动、创新旅游管理体制,以促进"红三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011 Vol. 26 (3): 154-158,160 [摘要] ( 329 ) [HTML 1KB] [ PDF 2555KB] ( 2368 )
书评
159 曹诗图
学术随笔大家风范——《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评介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阅读了著名文化地理学家、我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开拓者王恩涌教授的大作《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以下简称《文化地理随笔》),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著名学者厉以宁教授和魏小安教授分别作序。
2011 Vol. 26 (3): 159-160 [摘要] ( 313 ) [HTML 1KB] [ PDF 145KB] ( 174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