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05年 20卷 6期
刊出日期 2005-12-15

城市
交通
经济
人地关系
社会
旅游
生态
区域
生态
区域
1 李国平, 汪碧瀛
中部崛起中的汉长昌经济圈的构建
本文基于陆大道先生提出的点轴发展理论,对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以及其周边的次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建立汉长昌经济圈的设想,分析了该地区建立双层经济圈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该经济圈的具体措施。
2005 Vol. 20 (6): 1-4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299KB] ( 1211 )
5 孟晓晨, 刘洋, 戴学珍
中国主要省区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及流动方向研究
经济资源的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学常见的研究课题。但如何评价经济资源空间分布的合理性,经济地理学还缺少有效的工具。本文利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对我国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证明目前的空间分布没有使人力资本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由此造成的GDP损失在13%。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简单途径是充分的人口流动。论文基于数量分析的结果给出了初等人力资本、中等人力资本和高等人力资本各自的合理流动方向。这也证明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研究,用于空间分布合理性的论证。
2005 Vol. 20 (6): 5-10 [摘要] ( 348 ) [HTML 1KB] [ PDF 1023KB] ( 1097 )
11 贺清云, 刘冬荣, 黄飞, 丁雪莲
湖南省区域趋同分析
根据区域趋同基本理论,采用新古典方法分析了湖南省区域趋同状况。结果表明,自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总体表现为条件趋同,趋同速度约为每年1.93%。受地理区位的影响,湖南省内部区域差异较大,国家发展政策对湖南省区域趋同的影响相当显著,例如,湘西自治州纳入西部大开发增强了湖南省区域增长的收敛性。而产业结构和投资状况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促进湖南省区域趋同的对策。
2005 Vol. 20 (6): 11-14 [摘要] ( 289 ) [HTML 1KB] [ PDF 328KB] ( 1043 )
15 王殿华
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数量和营业额在全国的地位、去往国别、从事的行业等特点,论述和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东北地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对策。
2005 Vol. 20 (6): 15-18 [摘要] ( 282 ) [HTML 1KB] [ PDF 286KB] ( 1069 )
经济
19 王成金, 韩增林
关于我国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
现代物流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物流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物流的特征;并从理论上构筑了区域物流体系,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管理和中介、区域物流需求等四个子系统;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区域物流的发展经验,探讨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律;最后基于理论构筑和实践分析,提出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2005 Vol. 20 (6): 19-22 [摘要] ( 280 ) [HTML 1KB] [ PDF 297KB] ( 1102 )
23 王荣成, 丁四保
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融合发展的思考
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是地理科学与经济科学在解决"经济区域(系统)"的发展问题过程中交叉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则是二战后形成的新兴学科,但两门学科有着共同的思想发展特点,与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联,与区域问题相伴而生,并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越发具有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在思维方法、研究侧面、学科层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上越来越靠拢,在学科性质上也日益走向融合。
2005 Vol. 20 (6): 23-28 [摘要] ( 298 ) [HTML 1KB] [ PDF 449KB] ( 1488 )
29 曹忠祥, 任东明, 王文瑞, 赵明义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演进特征分析
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问题,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核心命题。本文从区域视角,在海洋经济的实质及其区域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揭示了区域海洋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演进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2005 Vol. 20 (6): 29-33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328KB] ( 1409 )
34 王仲智, 王富喜
增长极理论的困境与产业集群战略的重新审视
随着福特制生产方式逐渐式微、"新区域主义"的兴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所倡导的区域发展模式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增长极战略转向90年代以来的产业集群策略。纵观增长极理论的实践绩效,几乎乏善可陈,可是其在区域发展领域的思想影响却挥之不去,在区域和城市规划中仍被普遍搬用。本文从"新区域主义"的典型代表思想——产业集群理论视角,对存在和影响了近半个世纪的增长极理论进行反思。从集群策略实施的必要条件、普遍适用性、区域效应等方面对集群理论进行了思考,并指出实施集群策略应该汲取的教训。
2005 Vol. 20 (6): 34-37 [摘要] ( 1803 ) [HTML 1KB] [ PDF 332KB] ( 2202 )
38 景普秋, 张复明
资源型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偏差与整合——以山西省为例
中国及各地区普遍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现象,资源型地区的偏差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水平与结构偏差,质量、速度、效率偏差。其成因主要在于工业布局与城市、城镇分布的偏离,单一的嵌入式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城市化的偏离,生产、社会组织方式与城市化的偏离。这几方面的偏离,通过影响流动、集聚、创新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打破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中的动力与传导机制,进而形成二者之间的严重偏差。针对资源型经济的特点,文中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整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05 Vol. 20 (6): 38-41 [摘要] ( 258 ) [HTML 1KB] [ PDF 298KB] ( 1024 )
42 胡秋灵, 姚文辉
中国借记卡市场竞争力分析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利用Pip-pow-Schoder模型详细分析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选择现金与借记卡的成本及银行的收益,从利益最大化行为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各方偏好的借记卡交易域,在此基础上,提出银行应根据借记卡市场推广度的不同,细分客户与地区,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收费策略。
2005 Vol. 20 (6): 42-44,10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295KB] ( 1139 )
45 闫莉, 强小安
基于改进灰关联分析的设施选址评价
本文在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评价成本因素与非成本因素综合存在的设施选址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关联分析,引入向量夹角余弦确定权重的方法对影响选址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并通过优、劣关联度确定综合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最大者为最优方案。
2005 Vol. 20 (6): 45-47 [摘要] ( 292 ) [HTML 1KB] [ PDF 354KB] ( 1016 )
社会
48 陈璐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住房与住区问题初探——以南京市为例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日益复杂和多元化,在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社会思潮背景下,地理学界和规划界有必要深入关注女性这一重要亚群体单元。本文在简要引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以及其关于城市住区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的实证调查,从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国内住房供给以及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揭示女性需求、性别差异在住区规划和建设中被忽视的现实,并对今后住区建设提出一些基于性别差异和维护男女平等原则的规划设想。
2005 Vol. 20 (6): 48-51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286KB] ( 2168 )
旅游
52 谢红彬, 高玲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
本文在理解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起源和概念基础上,从西方国家对工业遗产保存和再利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分析了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突出马尾造船厂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及其船政文化的内涵,强调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特色在于对"工业遗产"的保存和利用、对近代船政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仅仅限于现代造船工业的观光。在借鉴国内外工业旅游开发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福州马尾区的传统和现代工业相结合的工业旅游开发设想。
2005 Vol. 20 (6): 52-55 [摘要] ( 287 ) [HTML 1KB] [ PDF 287KB] ( 3761 )
56 余青, 吴必虎, 廉华, 童碧沙, 殷平
中国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研究综述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分析,对呈明显上升趋势的中国节事活动研究状况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这一研究重点是从节事活动的概念界定和分类,节事活动的作用、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节事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节事活动经营模式,发展展望等几个方面加以讨论。文章试图通过研究综述来了解中国节事活动研究的现状、特点、进展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节事研究尚不够系统化,视野较狭窄,仍较多集中在城市节事的某个侧面进行局部的分析。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强节事活动理论和方法研究,特别要重视对节事活动的规划、组织、营销、管理和影响研究。
2005 Vol. 20 (6): 56-59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278KB] ( 4676 )
60 刘聪, 张陆, 罗凤
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批判
本文归纳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客源市场的核心吸引元素是"三乡二土"特色。针对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理念误区加以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新的思路:特色观念上的"守旧创新";市场观念上的"主导市场";人际交往观念上"主宾关系";产品观念上"四季花开"。试以引导乡村旅游开发走向科学而健康的道路。
2005 Vol. 20 (6): 60-63 [摘要] ( 259 ) [HTML 1KB] [ PDF 275KB] ( 1285 )
64 徐淑梅, 刘继生, 陈才
新科学发展观定位下的黑龙江省旅游业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和国际旅游业发展相关理念;以我国新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概括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及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与设施等社会建设、进行企业制度变迁和体制创新等区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在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基础上,按照新科学发展观的定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对策选择。
2005 Vol. 20 (6): 64-67,47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456KB] ( 1296 )
68 许振晓, 王国新
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对杭州三县(市)的实证研究
县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构成了旅游业有力的支撑体系。各县域不同的资源和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决定其旅游发展的不同路径与变迁模式,并且在不同时期推动或阻碍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本文以杭州地区三县(市)为例,通过对三地旅游发展模式特征的比较和评价,进而分析三地旅游发展路径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启示。
2005 Vol. 20 (6): 68-72 [摘要] ( 262 ) [HTML 1KB] [ PDF 504KB] ( 1758 )
73 陶卓民, 卢亮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客源市场共同开拓研究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分析,分析了该区域在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上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共同开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接着文章探讨了客源市场共同开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客源市场共同开拓提出了相应对策。
2005 Vol. 20 (6): 73-77 [摘要] ( 290 ) [HTML 1KB] [ PDF 439KB] ( 2470 )
城市
78 段汉明, 陈兴旺
“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城镇群的双向促进机制研究
如何提高关中城镇群竞争能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分析"一线两带"建设和关中城镇群发展的现状后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星火产业具有不同的产业形态,是从工业和农业两个层面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发展动力。对于关中地区不同发展层面的城镇,宜采用不同的产业经济政策,促进关中城镇向组团式城镇群发展,为关中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新的产业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研究结论认为,要实现关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实现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融合,需要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城市协调机制,构建区域内功能性组团式城市群,促进关中城乡经济一体化。"一线两带"建设与关中组团式城镇群建设,宜从产业集群和城镇两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升关中城市和经济社会的整体竞争能力.
2005 Vol. 20 (6): 78-82 [摘要] ( 256 ) [HTML 1KB] [ PDF 391KB] ( 1023 )
83 张耀军
矿业城市类型及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按照本文确定的矿业城市标准,我国现有矿业城市的数量为129个。本文对按照矿业类型划分的八类矿业城市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总体上看,矿业城市的发展状况比非矿业城市差,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在矿业城市中,不同类型发展情况不同,石油城市在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在岗职工工资及利用外资能力等方面都是发展最好的,并且许多方面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其余类型的矿业城市发展较差,但不同类型发展状况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矿业城市发展状况也不一样。矿业城市发展状况的不同为制定矿业城市转型政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2005 Vol. 20 (6): 83-87 [摘要] ( 402 ) [HTML 1KB] [ PDF 361KB] ( 1632 )
88 李杨帆, 朱晓东, 邹欣庆
城市生态管治:城市化压力的政策响应
缺乏制衡的城市化行为对城市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生态管治是将"管治"和"生态城市"的理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运用P-S-R概念模型研究城市生态系统,通过分析城市化的生态压力,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系统的非健康状态,进而采取城市生态管治的政策响应,以形成反馈机制,缓解压力,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产生新的输出,即良好健康状态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管治政策响应体系包括政策一体化(核心),支撑能力建设和协调发展机制。
2005 Vol. 20 (6): 88-91 [摘要] ( 276 ) [HTML 1KB] [ PDF 431KB] ( 1318 )
92 王登嵘
新时期组团城市中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新视角——以佛山高明区为例
传统上,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按照城市用地结构的等级序列自上而下集中配置。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的准公共物品化、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范围经济的出现以及信息网络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发展动摇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理论基础,使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摆脱中心城市而分散配置于其他周边地区。论文以佛山高明区为例,具体探讨了如何自下而上将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于次级组团城市的方法。
2005 Vol. 20 (6): 92-97,33 [摘要] ( 288 ) [HTML 1KB] [ PDF 858KB] ( 1600 )
98 周丽君, 刘继生
长春市环城游憩地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首先对长春市城市化及环城游憩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城市化与环城游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城市化的发展使居民的出游可能性增加,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客源,并在空间上促进环城游憩地的形成;而环城游憩地则可能通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接纳劳动力而促进城市化,并可能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增长极。当然,二者不合理的发展也会对彼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使二者良性互动,作者提出要根据城市空间扩展方向进行环城游憩地的规划、要使政府部门在规划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培育重点游憩地使之形成城市化的增长极等几项措施。
2005 Vol. 20 (6): 98-101 [摘要] ( 281 ) [HTML 1KB] [ PDF 470KB] ( 973 )
生态
102 宁小莉, 秦树辉, 包玉海
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子探讨
本文在了解包头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采用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支持水平、协调性、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研究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包头市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自1992年-2001年十年以来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价,得出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支持水平较低"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目的在于通过对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综合水平的分析与评价,正确认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结构、功能,提高限制因子容量,推动包头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2005 Vol. 20 (6): 102-105,82 [摘要] ( 243 ) [HTML 1KB] [ PDF 352KB] ( 1118 )
交通
106 牛树海
高速公路网络化的时空收敛效应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本文利用定量方法,以系统的观点,通过应用通达性系数、连接率等衡量网络连接度指标,以河南省为例,对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及由此引起的时空收敛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高速公路的发展要历经树状网络、回路网络和格状网络三个阶段,最终走向网络的高级化,同时高速公路网络化使区域的空间通达性得到整体提高,河南省高速公路网络化的结果是在形成了不同时间的交通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核心圈、外围圈和辐射圈三个高速公路经济圈,改变了区域空间经济结构.
2005 Vol. 20 (6): 106-110 [摘要] ( 278 ) [HTML 1KB] [ PDF 393KB] ( 1842 )
人地关系
111 杨青山, 刘继斌
区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类型分析及其实践意义
本文先论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接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组合,用来反映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根据可持续发展原理将这些类型划分成五大类,逐个分析各大类的特征;最后就这些类型进行区域性分析,按照各种不同类型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组合,揭示不同区域发展现象的本质,从而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2005 Vol. 20 (6): 111-114 [摘要] ( 299 ) [HTML 1KB] [ PDF 291KB] ( 1168 )
115 徐象平
试析历史地理学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时间特征
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时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人地关系中,其所揭示的过程是完整性和阶段性、连续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过程,因而是最富有揭示人地关系动态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之一。
2005 Vol. 20 (6): 115-118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278KB] ( 1045 )
119 李敏, 罗寿枚
《人文地理》1986-2004年刊载论文统计分析
《人文地理》是我国唯一专门研究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期刊,本文对该刊1986~2004年19年共81期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和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揭示了载文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展示了该刊作者群的基本特点,确定了该刊活跃作者群的数量和比例,归纳出人文地理科学工作者利用文献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回顾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我国人文地理研究队伍的变化及发展状况,力求对人文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与研究队伍建设有所启示,并对《人文地理》期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005 Vol. 20 (6): 119-124 [摘要] ( 406 ) [HTML 1KB] [ PDF 1259KB] ( 948 )
125 苗长虹, 李学鑫
中部和中原地区该如何崛起?——“中原与中部崛起理论、战略和政策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2005年5月21~2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原与中部崛起理论、战略和政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胜利召开,来自北京与中部各省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中部与中原地区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全球化背景下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与政策、中部崛起中的农业和农区发展、中部崛起中的工业化和旅游业发展以及河南的率先崛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主张.
2005 Vol. 20 (6): 125-126 [摘要] ( 271 ) [HTML 1KB] [ PDF 137KB] ( 1283 )
127 杨新军
城市旅游系统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开拓之作——评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城市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既是客源发生地和客源集散中心,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类旅游目的地。因此,城市旅游研究是区域旅游研究的核心命题。
2005 Vol. 20 (6): 127-127 [摘要] ( 251 ) [HTML 1KB] [ PDF 66KB] ( 877 )
128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部崛起”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部崛起"学术研讨会于9月26-27日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省地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2005 Vol. 20 (6): 128-129 [摘要] ( 210 ) [HTML 1KB] [ PDF 2407KB] ( 652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