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0年 35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0-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王敏, 江荣灏, 林元城
跨境流动背景下族裔社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现象,塑造着城市空间和景观,同时作用于族裔社区及族裔经济等,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协商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境流动和跨国族裔社区的相关研究,发现:①国内外关于移民族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仍较倾向于关注跨国空间的特征、演变以及脉络;②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移民或是跨国族裔研究已展现出较为鲜明的“文化转向”印迹,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③中国城市族裔空间的研究仍以具体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居多,多尺度、多地方的对比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移民研究进展,以期更多的跨境流动研究为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中国经验”。
2020 Vol. 35 (3): 1-9 [摘要] ( 111 ) [HTML 1KB] [ PDF 1278KB] ( 1231 )
10 孙佼佼, 谢彦君
景观社会:当代旅游研究的情境主义视角
景观社会理论范式可以溯源于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如今已成为当代颇具解释力的社会研究范式之一,对旅游研究尤具启发性。本文梳理了景观社会范式的理论渊源,归纳了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说明了它为景观消费、景观空间文化、情境体验以及后现代景观生产等领域提供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进路,阐释了其核心概念群和基本理念,展示了景观社会理论范式与旅游现象和研究的双向关系。该研究亦梳理了景观社会范式在国内外旅游领域中已有的实践与方法变迁,进而指出该范式日益丰富的未来领域与本土化实践,为旅游体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为分析和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社会、文化、空间、消费,以及景观建构等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路径。
2020 Vol. 35 (3): 10-16 [摘要] ( 143 ) [HTML 1KB] [ PDF 1733KB] ( 1397 )
17 王帆, 林岚, 胡慧, 罗琴, 郭子林
1980—2018年国外休闲动机研究进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1980—2018年共计931篇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及内容分析法,对国外休闲动机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外休闲动机研究分为起步探索(1980—2002年)和快速发展(2003—2018年)两个阶段;早期学者侧重休闲动机概念、理论、分类、量表等研究探索,21世纪以来,理论与实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不同群体休闲动机类型、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休闲动机与休闲活动意向;休闲动机与休闲制约、休闲制约协商及休闲参与;休闲动机与休闲涉入;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等影响关系及影响机制等;注重人文情怀,研究群体广泛,研究对象从青少年、大学生、高中生、旅游者、男性、职业女性、公园志愿者、自由露营者、远足者等普通群体转向老年人、家庭妇女、残障人士、儿童、疾病患者等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休闲动机的跨文化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国外休闲动机研究成果对构建我国休闲动机研究理论及实践应用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2020 Vol. 35 (3): 17-28 [摘要] ( 109 ) [HTML 1KB] [ PDF 2927KB] ( 1422 )
社会
29 周春山, 赖舒琳, 袁宇君
珠三角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有利于家庭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对推进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以珠三角流动人口核心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特征、家庭化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流动人口的基本属性同质性与差异性并存。②未育夫妻家庭中夫妻分居现象严重,家庭化迁移多出于经济理性。③夫妻与未婚子女家庭以举家迁移为主,子女对家庭完整性具有积极作用,家庭化迁移更多考虑子女教育、生活照料和社会保障。④未婚者与父母家庭中,未婚者逐渐离家并以非家庭化迁移为主,父母对未婚子女生活、工作选择等保持独立性尊重。
2020 Vol. 35 (3): 29-36,75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2452KB] ( 1542 )
37 黄柏石, 李思思, 仝广乾, 林宇敏, 刘晔
中国老年人口自评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ArcGIS分级制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省份、华北平原和新疆北部,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②十年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水平有所降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中等的地市数量大幅增加;③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分异的缩小,空间集聚程度上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饮食习惯和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
2020 Vol. 35 (3): 37-47 [摘要] ( 152 ) [HTML 1KB] [ PDF 14756KB] ( 806 )
文化
48 曾国军, 梁馨文
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以阳朔西街啤酒鱼为例
采用典型人物访谈和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解析旅游目的地饮食原真性再造及其机制问题。研究发现:第一,原真性再造过程并非改变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内核,对原真性可塑部分的剥离、重构与外力助推是非传统食物短时间内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的关键。融合外来基因并能最终存活下来的原真性,更有可能成为地方饮食文化代表。第二,食物是旅游地特色餐厅的关注重点,服务原真性对游客感知影响最大,食物原真性对游客满意度影响最大。餐厅环境并无显著影响。第三,游客在原真性再造的循环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真性感知悖论要求地方和游客贯序调整各自内在文化建构偏差。游客意识最终决定旅游目的地饮食文化再造的存在价值。
2020 Vol. 35 (3): 48-57,103 [摘要] ( 135 ) [HTML 1KB] [ PDF 2723KB] ( 1285 )
58 张卉, 张捷, 仇梦嫄, 李莉
音乐景观意象对游客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以厦门鼓浪屿为例
本研究以典型特殊地方“音乐之岛”鼓浪屿上的音乐景观这类非单一知觉类型的特殊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音乐景观意象的知觉形成过程及其对地方依恋和满意度的作用,并运用耦合度模型进行音乐景观意象内部要素关系的探索。结果显示:①音乐文化景观意象存在“审美意义理解”、“功能涉入体验”、“音律情感评价”三个重要维度,并且已经到达比较高的耦合阶段;②三个维度间相互影响,共同协调提升,显著影响游客地方依恋,并提升游客满意度;③地方依恋在音乐文化景观意象的三个维度和满意度之间起到了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
2020 Vol. 35 (3): 58-64 [摘要] ( 124 ) [HTML 1KB] [ PDF 2336KB] ( 953 )
城市
65 王录仓, 常飞
基于多源数据的兰州市主城区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职住分离”日趋严重,导致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急需对新的职住关系进行检视。职住关系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地锁定居住地、工作地,以及居民如何在居住地—工作地之间位移、居住—就业的空间匹配关系。论文以百度POI大数据和热力图为支撑,辅助问卷调查,结合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综合应用职住比模型和最近距离等分析方法,多尺度刻画了兰州市主城区的职住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区尺度上,兰州市职住关系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职住平衡型占99.40%,居住倾向型和就业倾向型分别仅占0.12%和0.48%。从城市核心区到边缘区,职住失衡逐渐加重。职住平衡更多地体现在单位型社区上,失衡主要由商业型社区引致。在街道尺度上,职住关系差异明显,绝大多数街道处于职住平衡状态。城市核心区街道以“就业倾向型”为主;边缘区街道表现为“居住倾向型”。
2020 Vol. 35 (3): 65-75 [摘要] ( 127 ) [HTML 1KB] [ PDF 21770KB] ( 951 )
76 艾少伟, 乔增轩, 李江苏
城市民族餐馆空间分布的区位选择及文化邻近性
民族餐馆是餐饮服务业的特殊形式,认识其行业性质及文化特性是理解民族餐馆空间分布的关键。本研究以郑州、开封和洛阳为案例,从市场区位选择、文化邻近、城市格局等多个维度,对城市民族餐馆分布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呈等级扩散分布,其集聚核心大多位于城市传统商业服务业中心;商圈、大学、医院等人口密集区,是城市民族餐馆市场选择的重要区位。民族餐馆与城市商圈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合度,与大学、医院等区位要素空间关系因城而异。商圈周边布局民族餐馆的概率较高;城市民族餐馆在少数民族居住生活区域高度集中,民族商业文化传统对民族餐馆分布具有向心集聚作用。本研究认为城市民族餐馆分布取决于城市发展格局、市场区位选择及文化邻近的综合作用,民族餐馆的分布概率因城市规模大小、区位地点差异及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
2020 Vol. 35 (3): 76-85 [摘要] ( 122 ) [HTML 1KB] [ PDF 24332KB] ( 696 )
乡村
86 杨洁莹, 张京祥, 张逸群
市场资本驱动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治理重构——对婺源县Y村的实证观察
乡村振兴不能回避资本,然而资本下乡会改变乡村内部治理结构,如何善用资本以实现乡村善治成为一个难题。文章以江西省婺源县Y村作为典型案例,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资本介入后村庄治理主体的关系转换和资本运行的内在机制,并揭示资本介入后乡村善治面临的难题。文章认为,市场资本介入乡村重构了空间生产主体,并倾向于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新空间形态。新空间形态进一步形成了新社会关系网络,新社会关系网络在市场资本的助推下稳固,并逐步将村民主体排挤出村庄,导致资本下乡后空间非正义等问题凸显。未来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发挥资本的触媒作用;维持政府公正性角色,保持乡村空间正义;明确村民主体地位,鼓励村民作为村庄营建的主体;强化集体力量,保持村集体对空间的有效控制权。
2020 Vol. 35 (3): 86-92,114 [摘要] ( 149 ) [HTML 1KB] [ PDF 10414KB] ( 939 )
93 黄鑫, 邹统钎, 储德平
旅游乡村治理演变机理及模式研究——陕西袁家村1949—2019年纵向案例研究
乡村治理是乡村研究的显题,研究发展新兴产业的乡村治理对振兴乡村意义重大,但较为匮乏。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袁家村1949—2019年的治理历程的梳理,探讨旅游乡村治理的演变机理以及成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乡村治理经历“宗族自治”、“寡头他治”两个阶段,良性的治理模式需要内生动力和外生要素的共同作用。②旅游乡村治理的主体更加多元、目标更聚焦于集体发展、机制更追求正义、系统更不稳定。③有效的旅游乡村治理需要构建“集体共治”模式和动态开放的治理系统,注重社区精神的约束力,促进旅游乡村发展健康可持续。
2020 Vol. 35 (3): 93-103 [摘要] ( 131 ) [HTML 1KB] [ PDF 7467KB] ( 991 )
104 罗雨, 李同昇, 王昭, 杨华, 武鹏
乡村振兴视角下秦巴山区农村路网通达性评价与分区优化研究——以陕西省山阳县为例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路网通达性是衡量交通发展水平的有效评价指标。以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山阳县为例,采用网络分析、空间自相关与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从分项评价、综合评价两方面研究农村路网通达性,并进行通达性分区;提取各区中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分项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山阳县路网通达性呈北高南低、由高通达性极核向外围递减的“核心—外围”空间分异特征。②通达性水平高的区域地形平坦,区内外交通条件优良,是山阳县的经济、政治及文化中心,对周边村镇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通达性水平低的区域区位偏远,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滞后。③路网通达性水平与社会经济的相关系数在不同分区有空间异质性。最后,提出分区优化建议,以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0 Vol. 35 (3): 104-114 [摘要] ( 103 ) [HTML 1KB] [ PDF 36407KB] ( 728 )
经济
115 赵伟伟
枢纽经济及其发展机制——以中国交通枢纽经济为例
枢纽经济是当前很多省份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但是对枢纽经济内涵、发展机制等核心问题的讨论还不足以指导现实枢纽经济发展。文章构建并检验枢纽经济的发展机制,一方面界定枢纽经济内涵,从系统论的自组织和他组织视角使用区域循环累积因果模型推演出枢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另一方面以交通枢纽经济为例使用省级2007—2017面板数据检验主要变量的定量影响,并判断我国枢纽经济的当前所处阶段。主要结论:枢纽经济发展受经济系统自组织和政府他组织影响,是由初始变化形成阶段、次级强化形成阶段、产业竞合上升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组成的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经验检验表明劳动力数量、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制度创新和技术水平显著影响枢纽经济;当前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处于初始形成阶段,政府政策是触发关键;提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西部省份的枢纽数量和质量能有效拉动枢纽经济发展。
2020 Vol. 35 (3): 115-122 [摘要] ( 93 ) [HTML 1KB] [ PDF 2768KB] ( 2432 )
123 白谨豪, 刘儒, 刘启农
基于空间均衡视角的区域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与状态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本文构建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均衡度与空间均衡发展度两个指标,衡量了2017年陕西10个地级市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结论如下:①陕西经济发展质量呈西安与榆林“两极驱动”的空间格局;社会发展质量呈“中心化”发展空间格局;资源环境发展质量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②空间均衡视角下,陕西高质量发展呈现以西安为增长极,西安以东以南地区空间均衡发展度低,西安以西以北地区空间均衡发展度高的空间格局。在发展意义上能达到空间均衡状态的只有西安,其他地级市均处于不同程度失衡状态。
2020 Vol. 35 (3): 123-130,160 [摘要] ( 89 ) [HTML 1KB] [ PDF 3515KB] ( 1330 )
旅游
131 王华, 梁舒婷
乡村旅游地空间生产与村民角色转型的过程与机制——以丹霞山瑶塘村为例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2020 Vol. 35 (3): 131-139 [摘要] ( 100 ) [HTML 1KB] [ PDF 2135KB] ( 3187 )
140 黄倩, 谢朝武, 陈岩英
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对游客多分类旅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大陆赴台湾潜在客源市场为例
客源地—目的地关系和游客的旅游决策是旅游营销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基于联想网络理论,构建了关系质量、多分类旅游意愿、游客风险倾向等变量之间的融合影响机制,以大陆赴台湾潜在客源市场为例,依托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建模和检验。研究表明:①消极化的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通过直接效应和旅游形象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旅游意愿(赴台旅游意愿);②消极化的关系质量负向影响游客的基础旅游意愿(出境旅游意愿),并强化了替代旅游意愿(非台湾旅游意愿)的替代作用;③低风险倾向游客的多分类旅游意愿受消极化关系质量的负向影响更强。本研究拓展了联想网络理论的应用领域,揭示了客源地—目的地关系质量对多分类意愿的影响机制。
2020 Vol. 35 (3): 140-150 [摘要] ( 117 ) [HTML 1KB] [ PDF 2695KB] ( 1460 )
151 廖梓维, 张补宏, 吴志才
潮州古城旅游社区主客活动秩序研究
个体日常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及秩序反映出个体对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本文选取潮州古城作为案例地,以周末为典型日,采用日常活动地图收集居民与游客活动数据,基于活动分析法及ArcGIS空间分析从流动、分布与状态三个方面探究大型旅游社区的主客活动秩序。研究结果表明:古城的空间功能在原有的生活功能基础上演化出旅游功能,并保持着主客活动的秩序性,但其流动模式由于交通管制条例的约束及主客的共同占用,暗藏潜在矛盾;由于主客活动意图的不同,决定了活动安排上时间与空间的错位,在时空资源配置上表现出“分时共地”、“共时异地”的嵌合特征;“共时共地”之时,由于古城的空间足以容纳主客的活动,加之“商业性好客”的驱使,使得主客活动仍能保持秩序化。由于潮州古城具有着相对独立的社区结构,社区旅游发展成为社区秩序重构的重要机遇,合理的规划内容和途径能有效促进旅游社区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协调,在利益主体的协商与适应中构建了主客活动的新秩序。
2020 Vol. 35 (3): 151-160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34150KB] ( 69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