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4年 39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4-1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40周年庆典专栏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40周年庆典专栏
1
方创琳, 陆玉麒
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40周年回顾与发展展望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核心、面向国家发展需求服务的交叉应用学科。为了促进人文地理学快速发展,1983年7月在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至2023年已整整40年。40年是人文地理学振兴的40年,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40年,也是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蓬勃发展的40年。本文系统回顾、梳理总结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40年来开展的各项学术交流工作和为人文地理学科建设做出的贡献。提出了新时代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工作重点要把梳理总结创新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与方法贯穿于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始终,倡导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与其他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面向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创新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模式,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跨上新台阶,迈上新征程,发出新声音,创造新辉煌,做出新贡献。
2024 Vol. 39 (6): 1-6,81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633KB] (
148
)
7
王兴中, 李九全, 汪丽
《人文地理》200期发展进程及载文特征
《人文地理》1986年创刊,由中国地理学会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在期刊200期之际,回首办刊历程,《人文地理》是在中国地理学会及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专家、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拥护下,敢勇当先、厚积薄发,40年发展历程凝结了国内外学者编委的智慧,发展成为中国地理学界品牌期刊、享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人文地理》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破茧举旗、砥砺前行和稳态发展三个阶段,载文特征一方面把握空间公正思想潮流、关注社会文化价值空间转向,另一方面践行国家发展战略、展现实践成果。发文机构分布广泛,形成由知名学者和新生力量构成的学术梯队及其代际赓续,推动带头人走向国际,《人文地理》为推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学科热点和发展前沿,以守正创新、以人为本、价值遵循为思想引领,深耕文章的空间结构价值研究,提升人文地理学理向交叉学科外溢水平。
2024 Vol. 39 (6): 7-14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7667KB] (
155
)
15
刘沛林, 曾灿, 郑文武
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缘起、发展与多学科扩散
景观基因理论发展至今逐渐成为体系基本完备的一种传统聚落研究理论,运用基因分析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分析聚落景观基因特征并构建相关图谱,形成的“景观信息链”理论与“胞—链—形”结构分析法为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持。研究表明:①景观基因理论缘于传统聚落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文化景观创新研究的需求及“基因”理论的社会学应用与启发;②景观基因理论可分为前期探索—成型完善—应用扩散等三个阶段;③其应用与扩散形成了三个主要分支: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聚落空间基因研究,旅游、文化、农业经济、社会等学科的聚落文化基因研究以及地理、地理信息等学科的聚落空间、文化等景观基因综合研究。
2024 Vol. 39 (6): 15-22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2582KB] (
135
)
23
罗静, 韩婷婷, 裴利利, 孙亚茹, 田玲玲
乡村公共服务布局与统筹政策研究进展及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布局的合理与效率成为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关键。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乡村公共服务布局与统筹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议题,围绕理论基础、研究维度、关键环节以及实践探索构建全面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服务布局作为连接社会发展和城乡关系转变的重要纽带,正在经历从单一空间布局优化维度到供需主体互动增强以及社会公平实现多维度协同的转变。可达性和均等化表达、短缺区发现及决策的模拟是制定统筹乡村公共服务布局政策的关键环节。乡村医疗、教育和文化作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主要领域,分别形成了层级型、均等型和集聚型的布局与演变模式。当前,针对乡村公共服务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尚缺乏系统构建和更新,基于城乡融合和供给模式转变视角优化乡村公共服务的路径仍显不足。据此从综合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大数据应用与方法、城乡公共服务延伸对接和关联模式及其社会效益四个层面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内容。
2024 Vol. 39 (6): 23-32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3957KB] (
122
)
33
宋金平, 刘庆芳, 张学波, 韩会然, 苗毅, 宋成镇
职住空间关系演化过程与展望
职住空间关系是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经典话题。伴随着城市发展演化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职住空间关系呈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在回顾职住分离发生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梳理了学界提出的田园城市、理想城市、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论模型的思想和内涵,进而从职住通勤、土地利用和就业可达性等三个视角总结了职住空间关系测度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及相关案例研究。之后,从城市空间结构、族群和职业、职住分离的动因、通勤方式、居住区位选择等方面分析了中美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形成的内在机理性差异,并从信息化、快速交通建设、城乡一体化、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城市化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做了展望。
2024 Vol. 39 (6): 33-39,151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395KB] (
174
)
40
申玉铭, 蔡蓓蕾
中国服务业地理发展与创新
厘清中国服务业地理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科学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以地理领域的服务业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为主要依据,划分服务业地理发展阶段,总结发展特征,指出创新方向。结果表明:中国服务业地理的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经历了探索、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改革创新四个阶段;服务业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断拓展、数据与方法愈发多元,逐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服务业地理的创新发展,需要立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把握国际研究进展,发挥空间研究优势和特长,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2024 Vol. 39 (6): 40-50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708KB] (
135
)
51
马海涛, 徐楦钫, 胡夏青
国内外城市群创新网络研究进展综述
城市群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城市群研究的新命题,创新网络成为新时代城市群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城市群创新网络相关研究,阐述了城市群创新网络研究的核心观点:①城市间知识溢出的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是创新网络凝聚在城市群尺度上的内在机制,保证网络的内外畅通连接是实现城市群创新的关键;②城市在城市群创新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网络结构中承担着差异化的创新职能;③城市属性、多维邻近性和网络结构是影响城市群创新网络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④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受累积和选择两类机制的影响,自身规模的增长与城市间创新合作的选择共同推动了网络的发展。
2024 Vol. 39 (6): 51-58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2701KB] (
129
)
社会
59
王德, 段要民, 李心恬, 蔚丹, 马力
基础教育资源驱动的县域人口迁移研究:以安徽省寿县为例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以寿县为实证案例,探究传统农业地区县内基础教育迁移规模、迁移人群特征,及教育资源布局、城镇经济水平和家庭自身条件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教育迁移形成县域内向城镇体系高端集中的“倒金字塔”人口集聚特征,迁移人口占县城常住人口比例(14%)较高,其次为开发区(含所在镇)(12%)和教育重点镇(7%),一般镇最低(3%)。②教育迁移以乡城迁移、母亲随迁为主,集中于初中一年级。义务教育阶段迁移多为永久迁移,高中阶段多为临时性迁移。③教育迁移决策受教育资源质量和距离、城镇经济水平和家庭自身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学段影响机制相异。研究结果对县域城镇化政策制定与空间规划编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 Vol. 39 (6): 59-69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2514KB] (
120
)
70
刘灵辉, 张迎新, 周健, 张欣可
农村大学生家乡情结对回馈家乡意愿的影响研究
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家乡情结作为个体与故土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结,深刻塑造了农村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本文以地方依恋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将家乡情结解构为家乡认同与家乡依赖,构建了家乡情结影响回馈家乡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基于农村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假设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研究发现:第一,家乡依赖这种功能性依恋对农村大学生的回馈家乡意愿不具有影响;第二,家乡认同这种情感性依恋对农村大学生的回馈家乡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家乡智力回馈意愿的积极效应大于家乡物力回馈意愿,而对家乡人力回馈意愿则没有影响;第三,家乡依赖对家乡认同的积极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其中对家乡物力回馈意愿的调节效应大于家乡人力回馈意愿,而对家乡智力回馈意愿则不具备调节效应。本文明晰了家乡情结与家乡回馈意愿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发展了地方依恋理论,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政策启发。
2024 Vol. 39 (6): 70-81 [
摘要
] (
16
) [
HTML
1KB] [
PDF
1796KB] (
119
)
文化
82
刘宏芳, 赵颖, 明庆忠, 宋田倩
呈现、再造、移植、互动:民族旅游古城镇文化生产模式及机理探究
古城镇同质化问题受关注,民族旅游古城镇文化生产具有特殊性与典型性。以丽江、大理典型古城镇为观察对象,考察其文化生产模式并探究其生产机理,总结出四种文化生产模式:①本土文化呈现模式:依托古城镇文化的实体性空间与虚拟空间营造;②本土文化再造模式:利用科技、艺术、创意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复现或重塑;③外来文化移植模式:对异文化的迁移复制或新移民个性化生产推动古城镇多元文化包容性发展;④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互动模式:二者结合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期待为摸清古城镇文化生产机理、文化空间重塑、业态调控、文旅产品个性化设计以及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4 Vol. 39 (6): 82-88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659KB] (
246
)
经济
89
王钊, 崔悦, 彭佳捷, 王欢
全国—地方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多尺度经济网络演化研究
城市承担着组织区域内部网络和链接全国网络的双重角色和职能。基于湘赣鄂各省100强企业数据,构建全国—地方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多尺度经济网络,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其经济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城市角色分异。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面不断扩大,网络节点数和边数不断增加。②群外联系以长江中游城市为中心呈“十”字结构,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正逐步提高。③群内节点间联系日益紧密,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向多中心网络结构演化。④根据节点内外向、中心性和控制力职能将城市群各城市划分为五种类型。武汉、长沙为外向型城市,抚州、黄冈等城市的中心性职能突出,鹰潭、黄石则在资源支配能力上具有较大优势。
2024 Vol. 39 (6): 89-97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4040KB] (
148
)
98
王妍妍, 文嫮
基于功能分工网络的文创产业城市专业化格局研究
本文以截止2020年的347家中国文创上市企业和其投资的7828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了文创产业价值链4种功能分工城市网络的特征,并测算了各城市功能专业化水平。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文创产业价值链环节齐全,国内循环格局完备。第二,4类功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色明显:研究开发型城市以北京、天津、武汉、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为代表,数量少、空间分散。生产制作型城市以金华、台州、绍兴、无锡、南京为代表,高度集聚在长三角。批发零售型城市以广州、深圳、上海、厦门、福州为代表,主要集聚在珠三角、闽南三角。而运营服务型城市数量众多,基本拟合“胡焕庸线”分布。
2024 Vol. 39 (6): 98-109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4076KB] (
188
)
区域
110
杨莎莎, 蒋晓昆, 卢玉桂
中国城市群数字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
数字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突破行政和社会边界,扩大优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范围,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以中国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共生理论阐释数字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考察数字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群数字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多数城市群仍处于轻度失调的融合阶段。②群间差异是引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波动减小或稳定态势,仅呼包鄂榆城市群区域内差异上升趋势明显。③融合水平高的城市有更强的稳定性,低水平城市后发优势明显,各城市融合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向高水平转移,邻近城市会影响本城市融合水平的时空转移特征。
2024 Vol. 39 (6): 110-122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4041KB] (
153
)
123
杨江敏, 黄耿志, 薛德升
区域环境治理的全球—地方互动机制研究——以东莞生态园为例
区域环境治理是全球化时代环境治理的重要研究议题,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全球和地方的交互作用,特别是跨国企业作用。本文以东莞生态园为例,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剖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全球—地方互动过程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东莞生态园历经了环境整治和环境优化2个阶段,该区域由一个严重污染的边缘地区转变为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区。②东莞生态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治理是全球—地方互动作用的结果。③地方政府和跨国企业是区域环境治理的核心作用者,二者通过本地企业产生联系,促成了资本、标准、理念、技术等要素在区域的互动。本文揭示了以地方政府和跨国企业主导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丰富了已有环境治理研究,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024 Vol. 39 (6): 123-131 [
摘要
] (
10
) [
HTML
1KB] [
PDF
2884KB] (
114
)
乡村
132
焦彦, 李慧
乡村旅游主客互动场域中村民权力生成逻辑研究
主客互动是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场域,是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不可回避的社会互动现象,更是城乡之间社会文化碰撞的缩影。然而,从居民视角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互动和居民旅游态度的定量探索,较少关注居民权力的动态演化。因此,为了探究村民的权力潜能表现,研究综合运用网络游记搜寻,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以场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乡村旅游主客互动中村民权力生成的详细过程和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当前乡村旅游主客互动主要存在商品服务型、日常生活型和情感知识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需求动机、资源交换、资本所得和情感能量呈现显著性不同特征,导致了村民权力表现的横向差异性和纵向层级性,进而形成了权力层级图,论证了村民权力潜能激发的科学性。本文指出资源的拥有是村民潜能存在的内核,乡村增权工作的起点应是村民自身资源的识别和潜能的挖掘,为乡村制定激发村民潜能、实现有效增权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指导建议。
2024 Vol. 39 (6): 132-141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2261KB] (
116
)
142
余书涵, 房艳刚, 孙望涛, 刘建志, 杨阳
乡村旅游经营户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性研究——以新冠疫情冲击下浙江省顾渚村为例
适应性研究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本文构建新的适应性分析框架,并结合可持续生计理论与BP神经网络方法,以顾渚村为案例地进行了系统的适应性研究。研究表明:①Covid-19疫情发生后,乡村旅游经营户出现明显的兼业化趋势,主要分化为旅游升级型、电商经营型、务工主导型、维持生计型等四种适应类型。②乡村旅游经营户适应Covid-19冲击的关键因素是家庭存款、户籍所在地、户主学历、旅游培训次数、电商培训、户主年龄、劳动力数量、政策知晓度、政府帮助度、宅基地面积等。③外源的Covid-19疫情和政策治理以及内源的地方特性、旅游经营户的理性选择及尺度互馈作用,是顾渚村适应演化的主要机制。最后,文章结合不同旅游经营户的适应演变路径,探讨了相关政策建议。
2024 Vol. 39 (6): 142-151 [
摘要
] (
12
) [
HTML
1KB] [
PDF
4500KB] (
124
)
城市
152
成征宇, 徐承红
中国城市协同创新网络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协同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全面考察城市协同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协同创新经历了“低位渐进—稳步增长—快速攀升”的发展阶段,企业参与比例不断下降,但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参与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其它”关系占比不断增加,协同创新主体日趋多样化。②本地协同创新能力分布极不均衡,呈现“东强西弱、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格局;跨界协同创新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一字型”结构向“四面体”结构转变;结合本地/跨界合作强度,将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网络密集型、本地优先型、跨界优先型和孤立稀疏型四个类别。③城市协同创新整体网络由稀疏型向稠密复杂型转变,呈现明显的小世界性特征;个体网络不断强化,极化现象突出;网络层级渐进生长,“核心—边缘”结构显著。
2024 Vol. 39 (6): 152-161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5026KB] (
140
)
162
唐夕汐, 李胜超
从“孤”到“不孤”的城市孤岛文旅空间生产研究——以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
从主动式城市更新的角度,对城市孤岛指向以及其空间转型、文旅空间生产机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致力探索城市孤岛从“孤”走向“不孤”的文旅空间转型路径。具体采用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数据收集方法,以广州市黄埔古村为例,对文旅空间生产的转型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有:①城中村是城市孤岛,是城市空间有机构成关系的割裂,表现出景观、管理、经济、文化孤岛特征。②“权力—资本—文化”组成城市孤岛空间转型视角下文旅空间生产的要素模型。黄埔古村文旅空间生产中,权力逻辑带来了空间侵入与空间管制,资本逻辑带来了空间低效与路径探索,文化逻辑带来了空间嵌入与融合适应。③“文旅+城市更新”是黄埔古村为代表的城市孤岛空间再生产的路径之一,是将文化视为核心要素,并以文旅发展作为驱动城市孤岛主动式城市化的路径。
2024 Vol. 39 (6): 162-169,192 [
摘要
] (
10
) [
HTML
1KB] [
PDF
4570KB] (
151
)
旅游
170
王兆峰, 彭雯, 陈勤昌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科学研判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及内在影响,是释放数字经济价值、提升旅游生产力的重要议题。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厘清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时空演进特征,揭示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健增长态势,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空间集聚特征。②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呈平稳上升趋向,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的空间分异特征。③数字经济对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存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单一门槛效应。未来,须加强数字经济在旅游产业的政策倾斜、促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
2024 Vol. 39 (6): 170-182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4176KB] (
145
)
183
秦兆祥, 王悦, 谭慕华, 张薇
红色村落旅游空间主客视觉感知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塔布赛村为例
红色村落是承载红色文化的聚落空间,具有多元价值。利用眼动实验、半结构访谈方法,分析红色村落旅游空间主客视觉感知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红色村落旅游空间包括纪念性、生活性、生产性景观空间3类,主客对其视觉感知存在明显分异。②当地居民受家观念等影响,对生活性景观空间视觉感知最为核心;受标识意义等影响,凝视纪念性景观空间较多,为感知次核心区;受土地剥离等影响,对生产性景观空间关注较少。③旅游者对纪念性景观空间凝视显著,为感知核心区;在主体性意识等影响下,较多关注生产性景观空间,为感知次核心区;在“旅游罩”等影响下,凝视生活性景观空间较弱。④主客的视觉感知,均受到活动行为等影响。
2024 Vol. 39 (6): 183-192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5221KB] (
142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