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4年 29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4-04-15
城市
人口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人口
进展与动态
社会
1
张京祥, 胡毅, 孙东琪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2014 Vol. 29 (2): 1-6 [
摘要
] (
480
) [
HTML
1KB] [
PDF
619KB] (
2604
)
29
和玉兰, 甄峰, 朱寿佳, 王大为
网络信息时代女性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了地理界及规划界对空间性别差异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居民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2012年南京市网络信息时代居民行为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GIS工具分别对女性居民工作日、休息日的24小时活动路径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同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三维核密度分析。论文研究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南京市女性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并分析了不同信息化水平女性居民的时空间特征分异,从而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参考依据。
2014 Vol. 29 (2): 29-34,68 [
摘要
] (
475
) [
HTML
1KB] [
PDF
1900KB] (
1062
)
35
王琼, 韩西丽, 王瑶
城市商住混合型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以北京市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为例
自2001年SOHO现代城的完工引领了我国商住混合型社区建设的潮流,但国内关于商住混合型社区内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十分匮乏,不足以指导城市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问卷法和观察法,总结归纳出商住混合型社区主要环境特征及其6-12岁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并运用GIS软件进一步分析功能混合状态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
2014 Vol. 29 (2): 35-40 [
摘要
] (
378
) [
HTML
1KB] [
PDF
1758KB] (
1389
)
41
刘润, 杨永春, 李巍, 王录仓, 张惠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宗教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甘肃郎木寺镇区为例
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的变化可引发社会空间的响应。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开发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化已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空间的重要力量。为揭示社会关系对社会空间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郎木寺镇为例,以社会关系网络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旅游影响下郎木寺内外关系、内部关系和交互关系的种种变化,重点论述了社会关系变化对传统社会空间(宗教空间、民居空间和商业空间)影响;最后总结了社会关系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2014 Vol. 29 (2): 41-47 [
摘要
] (
455
) [
HTML
1KB] [
PDF
717KB] (
1354
)
48
陈烨婷, 罗小龙, 张磊
中国小产权房开发的社会网络研究——以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村庄为例
本文选择了杭州市城郊结合部某村的小产权房开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探索此处小产权房从网络构建到销售为止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来反映"小产权房"产生的背景与制度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此案例小产权房的开发依托于社会网络形成并且运作。并且在开发的最后阶段,开发商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小产权房的进一步集中与出售,保证了小产权房的开发出路。作为时代的"产物",小产权房有其不合法性,也有其合理性。本文对小产权房的研究,对未来小产权房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合理治理小产权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014 Vol. 29 (2): 48-52 [
摘要
] (
337
) [
HTML
1KB] [
PDF
481KB] (
1122
)
进展与动态
7
贾善铭, 覃成林
国外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动态
高铁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关于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发展的动因、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呈现出以经济学为主体,融合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明显不足,在高铁外部性、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2014 Vol. 29 (2): 7-12 [
摘要
] (
312
) [
HTML
1KB] [
PDF
530KB] (
2323
)
13
邱洁威, 查爱苹, 盛蕾
国外社会旅游研究回顾与评述
诞生于欧洲的社会旅游,在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祉、推动社会平等为宗旨的社会公共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外有关社会旅游的英文研究文献,从'社会旅游'术语的由来入手,对社会旅游的缘起及其特征进行了归纳;研究详细评述了社会旅游的概念、运作机制、发展缘由、价值及效益评价和在各国的发展模式等;最后对未来研究亟待深化之处作了简要展望,以期为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推行社会旅游公共政策及其研究的本土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4 Vol. 29 (2): 13-20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757KB] (
1350
)
21
韩宾娜, 张俊娇
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综述
区域旅游差异研究是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为充分了解其研究成果与动态,本文通过检索国际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1979-2012年期间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历程呈明显的阶段性,从区域旅游资源差异、市场差异、竞争力差异、文化差异、利益相关者行为差异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总结其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做出评价。认为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体系完善,尤其擅长在案例研究中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展开微观层面及软指标的调查探析,但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问题的关注,国内研究则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与地域特点,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并规避其不足。
2014 Vol. 29 (2): 21-28 [
摘要
] (
350
) [
HTML
1KB] [
PDF
671KB] (
1674
)
城市
53
宋子千, 蒋艳
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以杭州为例
经典休闲满意度定义衡量的是个体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休闲活动满意度,而不是个体对于其整个休闲生活状况的综合评价。文章因此提出了休闲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并以杭州为案例,对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总体偏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休闲活动满意度对休闲生活满意度都有一定正向影响,其中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的影响较大,而休闲活动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2014 Vol. 29 (2): 53-60,112 [
摘要
] (
301
) [
HTML
1KB] [
PDF
906KB] (
1997
)
61
刘定惠, 朱超洪, 杨永春
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选择私家车作为通勤工具的比例较高;大部分居民的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内,通勤距离小于5km。和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相比,西部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还不是非常严重;不同属性居民的通勤时间存在差异,西方空间错位假说反映的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现象在中国西部大城市同样存在并逐步显化;通勤空间组织特征与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存在密切的关系;西部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居民日常通勤影响较大。
2014 Vol. 29 (2): 61-68 [
摘要
] (
312
) [
HTML
1KB] [
PDF
880KB] (
1587
)
69
朱寿佳, 甄峰, 秦萧, 席广亮
移动信息化时代居家网络依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随着信息网络日新月异,ICT对家庭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而人们在家花在ICT时间比重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居家网络活动,尝试提出居家网络依赖概念,以2012年南京市居民个人信息网络问卷调查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的时空特征,属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家网络依赖程度分为3种,不依赖,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网络活动集中在休息日的17点至23点;空间上呈现两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模式。居民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职住属性对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年龄、信息设备水平、职住距离尤为显著。
2014 Vol. 29 (2): 69-75 [
摘要
] (
340
) [
HTML
1KB] [
PDF
1027KB] (
1005
)
经济
76
李涛, 黄晓燕, 曹小曙
珠江三角洲陆路运输网络效率测度及其演化
构建运输网络效率测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7个县域单元1980年代以来运输网络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相较传统的通达性指标,网络效率指标在识别交通网络发展状况方面更有效;珠三角运输网络效率空间分异模式与通达性空间分异模式有较大差异,网络效率低值点和高值点同时存在于核心和外围地区;1988-2008年,随着珠三角陆路交通网络的发展,运输网络效率空间格局从原有的南北向"走廊"分布态势,转变为东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运输网络效率水平大幅提升,网络效率平均值从4.42减少到1.41小时,变化率达到68.09%。各城市陆路运输网络效率与其城市发展关系表现为高度支撑型、基本支撑型、基本适应型及高度适应型四类。
2014 Vol. 29 (2): 76-82 [
摘要
] (
357
) [
HTML
1KB] [
PDF
1194KB] (
1141
)
83
王海江, 苗长虹, 茹乐峰, 关中美
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兼论与制造业分布关系
本文以城市流描述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和外向功能,以城市流强度来描述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大小,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规模分布及格局变化。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能力的规模递增趋势明显,全国性中心城市集聚与省域中心城市集聚并存。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能力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各省区的省会及副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集聚与制造业腹地生产的区域性空间组合关系。北京生产性服务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同时,其制造功能在逐步外迁,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福建等省区的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能力与制造功能增长较快,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区接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其生产性服务能力与制造功能也有相对较快的增长。
2014 Vol. 29 (2): 83-89 [
摘要
] (
360
) [
HTML
1KB] [
PDF
1091KB] (
1020
)
区域
90
朱惠斌
联合跨界合作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改善地区间贸易开放程度,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促进跨行政边界生产要素流动,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已形成多个联合跨界合作区域。传统区位理论认为边界地区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但联合跨界合作区域受行政边界渗透和隔绝效应的共同影响,面临"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间博弈,因地制宜形成独特发展模式。从联合跨界合作的动因出发,对影响要素进行研究,总结了典型模式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联合跨界合作需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地区投入产出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空间管治模式。
2014 Vol. 29 (2): 90-95 [
摘要
] (
330
) [
HTML
1KB] [
PDF
749KB] (
1066
)
96
叶玉瑶, 张虹鸥, 吴旗韬, 陈伟莲, 林丽颖
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模式与案例分析
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采用案例分析与模式总结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的整合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用地改造问题,单一的解决策略、局部或单个地块的改造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采取"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城市转型"三位一体的总体整合策略。围绕这一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产业社区、产业新城、有机更新、综合改造等四种产业用地整合模式,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对比了各个模式的特点以及实施效果。
2014 Vol. 29 (2): 96-100,75 [
摘要
] (
285
) [
HTML
1KB] [
PDF
659KB] (
1155
)
101
何劲, 宋茵, 胡伟平
改革开放以来广佛都市区空间扩展分析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佛都市区的空间扩展情况进行分析,从1982年的地形图、1995和2008年的遥感影像中提取城镇建设用地和路网数据,从扩展强度、方式和效率等方面对其扩展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度分析,发现:其建设用地具有扩展强度大、速度快的特点,但土地利用方式不甚合理,具有一定的低度不连续开发现象和较显著的道路沿线开发特征;扩展效率不高,新增用地的集约化程度、人口承载力度和经济产出水平均低于原有用地水平。这种高速、低效和无序的扩展特征表明其快速发展存在蔓延倾向。
2014 Vol. 29 (2): 101-107 [
摘要
] (
331
) [
HTML
1KB] [
PDF
1901KB] (
1007
)
108
杨金华
高速铁路对湖南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
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阶段与预期2030年的湖南城市群综合铁路网数据为基础,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3个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湖南城市群城际间8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城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全面提升湖南区域可达性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尽管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湖南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分为两个层级,各城市在新的交通格局下应抓住机遇,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2014 Vol. 29 (2): 108-112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660KB] (
1209
)
政治
113
何光强, 宋秀琚
地图投影与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
地缘政治分析离不开地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中,作为世界地图基本空间框架的地图投影通过变形为人们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包括结构、中心方位、距离和面积四种认知。它们在人脑中组合成世界意象地图,为全球地缘政治分析营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思维条件。世界观念研究、地缘动态研究,地区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研究都离不开全球地图投影。总之,地图投影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014 Vol. 29 (2): 113-122 [
摘要
] (
362
) [
HTML
1KB] [
PDF
1928KB] (
2658
)
人口
123
余运江, 孙斌栋, 孙旭
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
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从局部上看,中心城边缘区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且内部存在关联性,形成了显著的"热点"区域;空间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因素作用最显著。
2014 Vol. 29 (2): 123-128 [
摘要
] (
548
) [
HTML
1KB] [
PDF
634KB] (
1110
)
129
刘晏伶, 冯健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利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分布等在内的迁移人群的社会经济特征,继而从迁移原因、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迁移时间、迁移类型与属性的交叉分析等方面探讨了人口迁移的类型学特征。引入就业可达性概念,分析了人口迁移率的空间格局、就业可达性与人口迁移率的空间匹配关系以及人口迁移流的空间格局,发现通过就业可达性格局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口迁移率的分布。最后,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技术研究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迁入地城镇居民收入与迁移率呈正相关关系,而迁出地城镇收入、迁入地的科技文化水平、迁移距离和迁入地农村收入则与迁移率呈负相关关系。
2014 Vol. 29 (2): 129-137 [
摘要
] (
360
) [
HTML
1KB] [
PDF
1622KB] (
3366
)
旅游
138
马晓龙, 卢春花
旅游产业集聚:概念、动力与实践模式——嵩县白云山案例
从特性出发,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动力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对日益增长的产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果显示:旅游产业集聚在过程上分为旅游目的地体系完善和相关产业向旅游业集聚两个步骤,而在旅游市场共享基础上,通过共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力,而对旅游产业集聚区范围的界定必须在旅游产品生产消费时空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显示,白云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已经完成了要素完善和品牌提升两个环节,下一步的重点在于促进市场共享和业态集聚。
2014 Vol. 29 (2): 138-143 [
摘要
] (
334
) [
HTML
1KB] [
PDF
811KB] (
1699
)
144
黄向, 杨文彩
基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旅游地地方依恋结构解析——以广州白云山为例
本文以广州白云山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采用"游客使用图片"(VEP)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模型。基于1947份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了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与数据拟合良好,修正后的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结构更加清晰、信度与效度更加理想,同时验证了地方依恋的二阶因子结构,即旅游地地方依恋的结构由环境景观维度、休闲维度、人际社交维度和设施服务维度4个维度及16个具体特质指标构成。
2014 Vol. 29 (2): 144-149 [
摘要
] (
343
) [
HTML
1KB] [
PDF
884KB] (
1451
)
150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研究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ESDA方法,对1998、2004、2010年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沿交通干线、内河流域及海岸线分布特征明显;时间演化上,表现由东部沿海逐渐向中部、东北部扩散的时序规律。②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态势,区域分布均衡度较低。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总体趋势不断减少,低-低集聚不断增强。④重心增长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不稳定,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梯度性。最后,指出人口分布、经济水平、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2014 Vol. 29 (2): 150-155 [
摘要
] (
451
) [
HTML
1KB] [
PDF
1201KB] (
1163
)
156
王辉, 刘敬华, 杨兆萍
新疆跨国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基于空间区位选择视角
近年我国国际旅游合作蓬勃发展,但呈现"东重西轻"和"南重北轻"不均衡特征。基于空间区位选择视角,分析了新疆跨国旅游合作空间扩张机理,构建了5种国际旅游合作结构模式;在时空演进上,新疆以边境区合作占主导,主要分为4种旅游合作类型。其合作基本动力包括地缘驱动力、经济区动力和组织调控力等,复合构成了该区域动态性旅游合作动力系统。随着该区域旅游合作要素不断整合、创新,合作结构模式将不断更新、升级。
2014 Vol. 29 (2): 156-160 [
摘要
] (
330
) [
HTML
1KB] [
PDF
728KB] (
124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