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7年 32卷 6期
刊出日期 2017-12-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王兴中, 王怡, 常芳
重新解读旅游动力机制与管理供给
本文针对中国旅游发展在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交互下市场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其折射出学术研究的人本性学理的缺陷,从新公共管理学学理出发,依据社会科学人本观“正负反馈机制”的方法论,结合人文地理学的空间结构价值理念,首次系统探讨旅游发展动力层次与层次替代范式及其层次动力间的交互机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人本价值下旅游驱动力范式的相互交互反馈机制。包括:旅游需求侧的社会驱动力机制与流动交互转向规律、旅游管理侧的供给驱动机制与交互错位供给的失效规律、旅游消费文化市场与管理供给、社会需求交互的引领阻尼规律,以及旅游供给、需求与市场动力交互的反馈机制与范式。在上理念下论证了旅游发展是多元范式下的范式交替转移规律,并提出区域旅游管理的社会价值与空间体系耦合的旅游经营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旅游公正机制管理、控制与规划路径。
2017 Vol. 32 (6): 1-14,145 [摘要] ( 970 ) [HTML 1KB] [ PDF 2916KB] ( 1870 )
15 王洋, 张虹鸥, 金利霞, 叶玉瑶, 王长建, 黄耿志, 李秋颖
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探索了一种专门适用于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空间化评价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五等级+八阶层+三视角”的分析框架。主要过程为:①以职业身份为基础划分为八大社会阶层;②基于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情况归入到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并赋分值;③选取适宜的空间尺度构建城市社会阶层评价区;④提出一种平均社会阶层水平(ASC)、社会阶层区位熵(LQSC)、阶层差异指数(ISC)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评价各社会阶层区的平均社会阶层、主导社会阶层、内部阶层差异特征。将该方法应用到广州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社会阶层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与空间分异;不同社会经济等级人士具有各自不同的区位指向;不同评价单元内部的社会阶层差异程度各异,且与平均社会阶层水平趋势相反。该思路可为中国城市内部社会阶层的空间化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2017 Vol. 32 (6): 15-23 [摘要] ( 488 ) [HTML 1KB] [ PDF 3297KB] ( 1575 )
24 杨俊龙, 陶伟
从空间到地方:国外地理老年学的发展脉络与主题分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的日益凸显,加之“空间转向”思潮被众多社会学科所采纳,学者尝试基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探究老龄化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地理老年学这一交叉性学科。90年代后,“新人本主义地理学”逐渐兴起,地理老年学的研究开始由关注“冰冷”的空间转向赋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地方。研究内容从初期宏观“空间”层面上关注老年群体的空间特征与效应、日常行为与迁移以及健康与居住环境等议题,延展到中微观“地方”层面上关注(个体)老人的地方经历、身体实践、以及情感体验等,强调老年群体的“非均质性”与“主体性”;而在老龄化认知上,呈现“去问题化”的趋势,“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正向概念被提出。地理老年学正试图与健康、关怀地理等建立起更多的学术联系。论文按照“地理老年学概念的形成与提出—从空间到地方的研究脉络—研究议题分析—借鉴与启示”的逻辑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丰富国内人文地理学对老龄化的研究视野。
2017 Vol. 32 (6): 24-31 [摘要] ( 671 ) [HTML 1KB] [ PDF 1713KB] ( 1521 )
社会
32 柳林, 杜方叶, 肖露子, 宋广文, 刘凯, 姜超
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的影响——基于ZG市的实证研究
道路密度对犯罪分布存在影响已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证实,但忽略了不同类型道路属性的差异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类型道路在社会—建成环境等各种属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明确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存在的影响有助于犯罪的防控。基于此,本文以派出所为单元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同: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和其他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正向影响;不可通车道路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有负向影响;城市主干道密度对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道路社会—建成环境的差异是公共空间盗窃犯罪率不同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犯罪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2017 Vol. 32 (6): 32-38,46 [摘要] ( 646 ) [HTML 1KB] [ PDF 2639KB] ( 1195 )
39 张家睿, 宋雨儒
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与都市治理——从全球到地方
自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和城市治理的主要手段也受到根本性的挑战,这些政治经济的失败,最终表现在都市空间的治理当中。本文将以新自由主义的扩张案例入手,通过国内外都市空间治理的实践经验,剖析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短期和长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后果,并讨论全球不同空间尺度当中撤退空间的治理与挑战。新自由主义的问题不仅存在于西方国家,在网络时代和全球化的趋势下,资本的累积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危机,亚洲国家以及中国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危机,以及探索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最后,文章从全球到地方的撤退空间讨论当中,反思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都市治理政策在全球的流动,认为就后政治的城市来说,要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局限还有待观察,中国城市走向后新自由主义的治理转型就必须勇于摆脱英美社会脉络所产生的都市治理论述,建构符合地方社会脉络的理论和实践。
2017 Vol. 32 (6): 39-46 [摘要] ( 605 ) [HTML 1KB] [ PDF 1354KB] ( 1811 )
文化
47 曾国军, 陆汝瑞
跨国饮食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星巴克在广州
以广州的76家星巴克门店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探讨分析了广州星巴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观测尺度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分布方向、空间分布热点区域以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星巴克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凝聚的带状分布模式;②星巴克门店在空间上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特征;③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由圈内向圈外密度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其热点区域聚集分布在城市中心的商圈、交通枢纽以及中高端休闲消费人群聚集区附近;④城市的交通枢纽、商圈区位以及地价水平三个因素显著影响了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布局。
2017 Vol. 32 (6): 47-55 [摘要] ( 705 ) [HTML 1KB] [ PDF 2279KB] ( 1837 )
56 罗佳丽, 张敏
青年类家消费空间的生产——家的批判地理学视角与YOU+青年社区案例
家的缺失以及消费时代青年文化发展促使以“家”为营销主题的青年类家消费空间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家的批判地理学,以YOU+国际青年社区为例,从家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家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两方面探讨了青年类家消费空间进行“家”的再造过程。研究表明,青年类家消费空间通过物质空间与想象、青春化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社会网络的拓展与重构,将住房建构为充满社会与情感意义的地方,以“类家庭”的形式弥补了都市青年家庭生活和眷属关系的缺失,促进其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形成与表达。结合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本文从青年视角对家的批判地理学进行补充,亦弥补了地理学对家与青年文化空间研究的不足。
2017 Vol. 32 (6): 56-64 [摘要] ( 499 ) [HTML 1KB] [ PDF 2484KB] ( 1890 )
城市
65 李一溪, 张荷, 冯健
北京市老城区菜市场的地方性及其机制研究
地方性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领域,能够揭示地方的特质特性,从而实现对空间的理解。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基于地方理论的研究对象开始转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而质性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这一揭示空间社会意义的研究。本文选取菜市场这一典型城市空间,尝试运用质性方法对其进行地方性的建构并分析其地方性形成机制。研究认为,菜市场的地方性可归为地方空间特性、地方时间特性、地方意义三个方面;地方性的形成机制是地方物质环境、活动者、历史文化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通过深入理解承载市民生活的空间,希望促进城市空间地方性的传承与发展。
2017 Vol. 32 (6): 65-71,103 [摘要] ( 462 ) [HTML 1KB] [ PDF 2382KB] ( 1157 )
72 何丹, 殷清眉, 杨牡丹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1990—2013年的数据,利用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测度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并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量化为交通投资水平和交通规模水平,运用计量方法研究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1993—2004年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2005年以来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1990年以来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的增长是不同步的,但他们之间差距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在不断的缩小;城市群一体化水平与交通投资水平、交通规模水平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后者的提升会促进前者的发展,但交通投资水平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冲击及贡献比交通规模水平大。
2017 Vol. 32 (6): 72-79 [摘要] ( 532 ) [HTML 1KB] [ PDF 1819KB] ( 2996 )
区域
80 车冰清, 沈正平, 陆玉麒, 王毅
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的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基于城乡建设用地的探讨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2017 Vol. 32 (6): 80-86 [摘要] ( 534 ) [HTML 1KB] [ PDF 4335KB] ( 1278 )
87 马会丽, 王宏志,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014年中国博物馆的空间特征进行多尺度分析和探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尺度看,中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单中心向外环状扩散和轴向扩展的“扇”型结构特征,并沿“胡焕庸线”两侧非均衡分布表现出“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从地带尺度看,三大地区博物馆分布呈现出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的“梯度化”特征;从省域尺度看,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省域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征,民办博物馆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从市域尺度看,博物馆集中分布在II型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中国市域博物馆密度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
2017 Vol. 32 (6): 87-94 [摘要] ( 752 ) [HTML 1KB] [ PDF 4251KB] ( 1769 )
经济
95 苟倩, 王成金, 程佳佳
中国港口粮食运输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粮食运输关乎中国民生大计,而港口是其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本文以中国港口为研究对象,着眼于1982—2013年,从进出港、进出口等角度,深入考察中国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的职能分工与变化,归纳其空间模式。同时,从粮食生产分布、产需差异、需求结构、政策等方面探讨其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港口粮食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出港格局先是“向环渤海地区集聚”再“轻度分散”,进港格局则从“以北方港口为主”向“较为分散”演化,环渤海港口一直承担着中国粮食的出口职能,粮食进口则由“北进”向“南北同进”模式演变。
2017 Vol. 32 (6): 95-103 [摘要] ( 541 ) [HTML 1KB] [ PDF 3070KB] ( 1564 )
104 银超慧, 刘艳芳, 危小建
武汉市多尺度道路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活动点空间分布关系分析
本文运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测度武汉市主城区多尺度道路网络中心性并分析其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搜索半径增大,邻近中心性由多个高值区到趋于城市质心并呈圈层结构,中介中心性由片状到点轴式分布,直线中心性空间格局基本不变。②道路网络中心性随尺度变化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相关性,且变化各异。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全域邻近道路网络中心性和搜索半径为3000 m的直线中心性相关性最强,与中介中心性基本不相关。③道路网络中心性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关系略有差别,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相关性最强,零售业其次,休闲娱乐业最弱。④道路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存在非协调区域,局域路网识别出来的中心性区域功能缺失。
2017 Vol. 32 (6): 104-112 [摘要] ( 661 ) [HTML 1KB] [ PDF 7882KB] ( 1463 )
乡村
113 刘晨光, 乔家君
河南省农区发展差异及空间演化分析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农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GeoDA软件,结合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深入分析1990—2013年河南省县级尺度农区发展差异及空间演化。研究发现:①近20多年来河南省农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高水平区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空间界面处,较高水平区位于高水平区外围和地级市周边地区,中等水平区位于平原区,低及较低水平区位于山地丘陵区;②1990—2013年河南省农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级单元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且集聚效应逐渐减弱,以HH和LL类型区为主且稳定性较强,而HL和LH类型区较少且稳定性较差;③农区发展的突破点在于空间界面处和创造良好的区位。同时,这也是从空间思维的角度来对以往空间结构理论多以城市研究为中心的有益补充。
2017 Vol. 32 (6): 113-120 [摘要] ( 518 ) [HTML 1KB] [ PDF 5848KB] ( 1109 )
121 史秋洁, 刘涛, 曹广忠
面向规划建设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村庄类型多样,规划建设需要分类指导,但全国层面上综合、简便、易推广的村庄分类指标和方法仍有待探索。在目标导向、有机综合、简明可操作及适度弹性原则的指导下,从总体和结构两方面建立包括自然禀赋、区位条件、村庄规模、形态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的村庄类型基础指标体系;并基于全国7省48个行政村样本数据,采用聚类分析、KW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提取8个简便易行的正交特征指标;据此识别了平原传统农业村、山区传统农林村、养殖专业村、远山特色农业村、城郊非农产业村和平原非农产业村等典型村庄类型,总结了各类型特征及规划建设重点,证实了指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我国村庄规划建设的分类指导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017 Vol. 32 (6): 121-128 [摘要] ( 516 ) [HTML 1KB] [ PDF 2104KB] ( 1965 )
旅游
129 焦彦, 徐虹, 徐明
游客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住宿体验:从建构主义真实性到存在主义真实性——以台湾民宿住客的优质体验为例
关于商业性家庭企业的研究基本多是从供给者角度展开的,鲜有文献对其客源市场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本研究以台湾民宿的住客优质体验为研究对象,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住客对台湾花莲民宿的优质体验分享和民宿本身的公开信息为主要原始资料,识别和提炼出客源市场对商业性家庭企业的体验规律: ①游客追求建构主义真实性体验,既包括当地文化的真实性感知,也包括个体生活的真实性感知,而且现代性是建构主义真实性形成的基础; ②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产生;③对游客内心疏离感的弥补是建构主义真实性引致存在主义真实性产生的条件。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促进商业性家庭企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2017 Vol. 32 (6): 129-136 [摘要] ( 996 ) [HTML 1KB] [ PDF 1608KB] ( 1418 )
137 党宁, 吴必虎, 张雯霞
计划行为还是理性行为?上海居民近城游憩行为研究
在短途游憩渐成一种生活方式新常态的背景下,本文借鉴经典的理性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城市居民近城游憩行为结构方程模型,讨论在中国情境下受时空制约较小的短途游憩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并对上海317个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TPB模型,TRA模型对上海城市居民的近城游憩行为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态度与主观规范对近城游憩行为意向有正面影响,而行为意向能够直接预测实际游憩行为。通过对TRA与TPB在旅游与游憩研究中适用性的比较,拓展了两种理论在旅游与游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边界。本文不仅为地方政府发展环城游憩带、鼓励市民开展近城游憩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开发与经营近城游憩产品的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了借鉴。
2017 Vol. 32 (6): 137-145 [摘要] ( 494 ) [HTML 1KB] [ PDF 1568KB] ( 1643 )
146 赵多平, 王翠婷, 曹兰州
宁夏赴阿拉伯国家出境商务旅游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
以宁夏赴阿拉伯国家商务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对商务旅游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宁夏赴阿出境商务游客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高回访率的“三高”特征。②按影响因子解释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增加贸易量 > 收集产品信息 > 广告效应 > 商贸信息传播 > 文化交流 > 旅游购物。商贸活动是赴阿商务旅游的启动因素,其中“增加贸易量”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文化交流因子影响力较弱,但在赴阿商务旅游与贸易活动中作用独特。③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影响,形成了赴阿商务旅游影响机理:“商贸目的激发商务旅游—形成商贸订单和合作关系—提升贸易额—推动信息传播—产生广告效应—促进文化交流—构建了人际关系—产生了新的商机—引发更大规模的旅游和贸易活动”。
2017 Vol. 32 (6): 146-153 [摘要] ( 387 ) [HTML 1KB] [ PDF 1512KB] ( 1055 )
154 潘美含, 杨晓霞, 潘卓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的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旅游主体的内在动因,深入开拓养老旅游市场。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理论,选取影响养老旅游决策行为的16个变量设计问卷,在重庆市展开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的影响中,“个人能动性”影响最为显著,“相互联系的生活”影响较为显著,“一定时空中的生活”有一定影响,“生活的时间性”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对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有居住地、退休前从事职业、退休后年收入水平、是否有需要照顾的家人、文化程度、养老储蓄、个人年际旅游最高频次、动态爱好活动频率。养老旅游决策行为受不同生命历程影响。
2017 Vol. 32 (6): 154-160 [摘要] ( 385 ) [HTML 1KB] [ PDF 1517KB] ( 149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