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0年 35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0-04-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宗会明, 黄言
高速铁路的社会经济影响与空间效应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SCI和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
高速铁路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检索获得的347篇高速铁路社会经济影响与空间效应研究相关的国际SCI和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文献来源、发文量年际变化、作者和机构、载文期刊、研究主题等方面对全球高速铁路社会经济效益研究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高速铁路的空间效益、经济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研究内容和主题开展了系统综述;最后从研究趋势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归纳了主要结论,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与方向。结果表明,在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推动下,全球高速铁路效应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高速铁路的空间效应、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中国大陆学者在高速铁路效应研究上异军突起,成为近年来国际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但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以及研究成果影响力上与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
2020 Vol. 35 (2): 1-15 [
摘要
] (
132
) [
HTML
1KB] [
PDF
9720KB] (
2021
)
16
陈肖飞, 艾少伟, 赵建吉, 苗长虹
跨国公司地方嵌入新视角:基于地方劳工市场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需要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建立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的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分析框架很显然不能很好地解释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劳工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等学科背景下,基于全球生产网络、关系嵌入、空间修复等核心概念,研究分别从劳工能动性的空间尺度、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劳工要素、劳工管控对跨国公司的地方嵌入、区域劳工景观的空间修复等视角出发,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如何识别劳工供需因素对跨国公司地方嵌入的影响机制,如何剖析特殊劳工管控体制下劳工空间实践与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刻画跨国公司地方嵌入对区域劳工经济地理景观的影响,如何总结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等。
2020 Vol. 35 (2): 16-21 [
摘要
] (
122
) [
HTML
1KB] [
PDF
1569KB] (
924
)
社会
22
严立刚, 韩正龙, 刘迪
教育资源配置对住房价格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以35个大中城市为例
本文以2002-2017年35个大中城市为数据基础,借鉴Rosen-Roback城市空间均衡模型,测度大中城市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差异性。研究发现:①控制其他变量后,教育事业费支出水平每提高1%,住房价格水平平均上涨0.156个百分点;②空间维度上,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显著小于内陆城市;而政治级别的差异在大中城市间的影响较小;③时间维度来看,教育资源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在各时期都是显著存在的,表明教育资源的影响具有长期累积特征;从影响程度绝对值来看,影响系数具有随时间递减的特征。
2020 Vol. 35 (2): 22-31 [
摘要
] (
160
) [
HTML
1KB] [
PDF
2889KB] (
1360
)
32
庄淑蓉, 杜芳娟, 叶仕安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旅游扶贫与空间正义研究——以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社区为例
旅游扶贫作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存在众多社会矛盾,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强调主体利益,而未从空间的本质去探讨社会矛盾的表现及过程。本文从多维贫困视角,以施秉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牌楼冲社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旅游扶贫产生的空间非正义的问题。研究认为,旅游扶贫对社区产生的效应有经济收入增加但不均衡、村民参与旅游但机会不平等和旅游服务技能提升但参与能力欠缺三方面,这是由资源不公正分配、村民自主决策权缺失和社区参与边缘化等空间非正义过程导致的。本研究对中国传统乡村向旅游乡村转型的空间再组织过程中,由经济制度、旅游政策、资本、发展话语与实践所带来的社会冲突与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也促进对旅游扶贫的效应及其空间正义问题的反思。
2020 Vol. 35 (2): 32-38 [
摘要
] (
134
) [
HTML
1KB] [
PDF
3266KB] (
908
)
文化
39
张鹏, 蒲卉
此心安处是故乡——失范理论视域下城市街头艺人空间行为与治理研究
街头艺术具有触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积极作用,但在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交织的特殊背景中,街头艺人群体却被贴上“秩序破坏者”与“底边阶层”的标签,成为公共空间和主流秩序排挤的对象。文章以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建构街头艺人“空间-治理规则-治理图景”的解释框架,并以“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探寻街头艺人空间行为背后的真实目标诉求与既有社会治理规范的冲突。研究认为城市治理手段应当主动适应治理对象的行为规律与目标诉求才能避免失范,街头艺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基于其自身职业特性与理性选择的内在合理性,而既有的刚性、去流动性的稳态治理范式,同街头艺人的真实诉求之间存在不适性。进而提出“适应流动性”的空间治理策略,包括流动性的城市空间、在地化的城市权利等,希冀善待和尊重街头艺人,构建具有艺术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
2020 Vol. 35 (2): 39-47 [
摘要
] (
172
) [
HTML
1KB] [
PDF
9856KB] (
837
)
48
韦俊峰, 明庆忠
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实践:基于“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
角色与空间互构视野下,研究聚焦文化空间这一空间类型,将角色理论与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对接,运用研究整合法构建了“角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以文化空间类非遗——广西侗族百家宴为研究对象,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为案例地,关注旅游开发后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中的角色建构、角色扮演、角色情境定义等角色实践问题,以及角色实践视野下侗族百家宴非遗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结果。这对于提高传统角色理论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解释力、促进角色理论的空间转向,拓展文化空间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角色面向,以及在微观实践层面上明确侗族百家宴文化空间保护与旅游化生存策略具有较大裨益。
2020 Vol. 35 (2): 48-54 [
摘要
] (
129
) [
HTML
1KB] [
PDF
2466KB] (
1221
)
城市
55
王兰, 孙文尧, 吴莹
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60个县市的大样本调查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和健康城市建设背景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公共健康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纳入了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而主观感知的城市环境变量能够体现出客观测量的城市环境变量难以捕捉的健康影响效应,具体作用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建立了个体、社区和城市三个层面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16年开展的“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全国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探究主观感知的城市物质环境和服务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作用并识别显著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感知的城市环境对居民自评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居民对城市绿化、基础设施状况、住房保障和医疗服务的感知是影响自评健康较为主要的环境感知因素。最后本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讨论对健康城市评价和研究的启示,推动健康城市的发展。
2020 Vol. 35 (2): 55-64 [
摘要
] (
211
) [
HTML
1KB] [
PDF
1941KB] (
1069
)
65
刘浩, 马琳, 王雅雯, 王思月
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城市空间正义问题——以山东省Q市为例
以山东省Q市为例,从公共服务满意度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正义问题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城市存在公共服务视野下明显的空间不正义问题,临近省市政府能享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区政府并不显著,且远离政府权力中心的边缘地带更加严重。不过,这种空间不正义问题更多源自省市政府权力的空间资源配置失衡,区政府没有足够话语权;主要在市辖区层面,街道尺度并不显著。受制于公共产品属性不同,不同公共服务的空间不正义问题有明显差异,弱排他性或弱竞争性的问题较小。另外,权力空间化通过公共产品配置数量和质量影响空间不正义问题,且质量层面远大于数量层面。新时代城市要从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入手实现空间正义。
2020 Vol. 35 (2): 65-74 [
摘要
] (
127
) [
HTML
1KB] [
PDF
3011KB] (
1113
)
经济
75
胡绪千, 贺灿飞
沉没成本、制度环境与企业出口地理动态
本文使用2002-2011年中国海关出口数据,探究成本视角下企业出口地理动态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出口活动和邻近企业溢出均对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存在显著双面性影响:企业出口活动不利于企业进入新市场,但利于企业继续留在国外已有市场中;邻近企业溢出为企业进入新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加快了企业从已有市场退出。本文还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和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地区,企业出口活动和邻近企业溢出发挥的“双面性”影响明显。这意味地方制度环境能影响中国企业出口地理动态,塑造了企业出口的动机和策略。
2020 Vol. 35 (2): 75-83 [
摘要
] (
145
) [
HTML
1KB] [
PDF
3884KB] (
1081
)
84
刘丙章, 高建华, 陈名, 彭宝玉, 李传武
中国外资银行空间网络演化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基于外资银行网点数据,借鉴连锁型网络模型,构建了1990年、2001年和2015年中国外资银行空间网络并分析演化结构特征,最后借助条件Logit模型探讨了外资银行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中国外资银行空间网络小世界网络特征明显,具有较大的集聚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网络中局域小集团网络化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明显。②随着网络规模的平稳增长,网络的有序性呈现出增强趋势,网络中金融连接度和金融可达性增加,金融传输效率和组织效率进一步提高,核心-边缘结构现象有所加剧。③外资银行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在不同时期不一样,1990年主导因素是市场机会和区位效应,2001年和2015年的主导因素是金融集聚,但指标的具体影响概率有所降低。
2020 Vol. 35 (2): 84-92,111 [
摘要
] (
94
) [
HTML
1KB] [
PDF
15077KB] (
708
)
区域
93
匡贞胜, 虞阳
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内卷化风险及其生成机制
透过对行政区划调整现象与文献的梳理,发现中国部分政区有“改而不变”的倾向,本文借用“内卷化”的概念对这种现象及其效应进行探讨,指出政区改革在行政层级、运行逻辑、空间关系、职能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内卷化”隐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结构、行政区划的资源属性和行政区经济之间关联的分析,阐释了政区改革内卷化的生成机制,认为行政区划配置资源的功能可能是政区改革陷入内卷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最后以常州武进和海南政区改革为例,探讨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逻辑,并建议构建面向市场经济的行政区划调整框架,为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空间支撑。
2020 Vol. 35 (2): 93-101 [
摘要
] (
110
) [
HTML
1KB] [
PDF
3594KB] (
1678
)
102
蒋自然, 金环环, 王成金, 李杰义
长三角地区港口后勤功能转型及空间分异研究
在界定港口后勤功能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选择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港航服务企业为港口后勤要素,通过分析2002-2018年港口后勤要素结构变化和空间演替,从区域和城市两个尺度阐释长三角地区港口后勤功能转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及各城市的港口后勤功能均在不断优化,大型港口城市的转型态势较中小型港口城市更显著;不同城市后勤要素的增速不同,中心城市上海的高端要素增长显著快于其他城市,其他城市在中低端要素增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类后勤要素的增速存在明显差异,中高端要素的增速远大于低端要素,且空间分布上较低端要素更集中;区位和行业特性共同导致港口后勤要素在不同尺度上的集散特征也显著不同。
2020 Vol. 35 (2): 102-111 [
摘要
] (
159
) [
HTML
1KB] [
PDF
19387KB] (
843
)
乡村
112
尹莎, 陈佳, 杨新军
社会—生态系统重构背景下农户适应行为及影响机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发展,适应性研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户适应性为可持续生计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重构背景,从农户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农户适应作用分析框架来探讨民勤绿洲地区农户适应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交互效应,厘清农户适应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以生态治理恢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主导的政府政策实施重构了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推动农户生计适应策略变化。②农户生计适应性行为以农业调整为主,被动适应行为选择较少,外出打工成为未来生计趋势。③系统外部影响因素中有效灌溉率(水资源状况)是交互作用的核心因素,左右农户生计适应选择。农户适应行为选择主要受系统内部自然资本、劳动力资本与认知水平、金融资本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影响。④农户资本内部结构与储量的差异是适应行为选择多元化的内在动力,以生态恢复主导的政府计划性适应管理是农户适应行为选择的外在推力。生计资本及系统内外部要素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推动农户适应行为发展与变化。
2020 Vol. 35 (2): 112-121 [
摘要
] (
113
) [
HTML
1KB] [
PDF
3866KB] (
1515
)
122
郭新伟, 余斌, 卓蓉蓉, 李瑞瑞, 曾菊新
江汉平原农户日常休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通过指数分析揭示农户日常休闲变化特征,运用回归分析透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户日常休闲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类型,但已呈现多样化、新兴化趋势;以“自家”为主要区位,但家外化、远程化特征显现;以“自家娱乐消遣型”为主流模式,但“手机/网络”为代表的“自家学习发展型”休闲增长迅速。乡村休闲发展水平受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双轮驱动”,农户个体休闲“惯性依赖”特征显著。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传统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020 Vol. 35 (2): 122-131,151 [
摘要
] (
109
) [
HTML
1KB] [
PDF
3431KB] (
931
)
旅游
132
文彤, 秦涔, 黎结仪, 刘小同
传授、规训与共享:非正规旅游经营者的群体学习与知识流动
不同于精英阶层获取知识的正式教育模式,以非正规群体为代表的社会基层群体更多依靠非正式教育渠道实现知识技能的学习。本文将广州电视塔周边的非正规旅游摄影经营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个体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知识技能学习与管理的过程。研究发现非正规旅游经营群体的知识学习表现出明显的集体行为特征,知识在群体组织网络中高度依靠关系导向实现流动共享,并且在群体内部形成了“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等级体系,知识的流动又被作为维护等级权威的规训管理手段反作用于群体组织。此外,群体通过知识技能的标准化来增强集体的共享互惠效果,形成非正规旅游经营群体“自下而上”的群体学习与知识流动的有力保障。
2020 Vol. 35 (2): 132-141 [
摘要
] (
84
) [
HTML
1KB] [
PDF
2291KB] (
984
)
142
贾榕榕, 吴冰
乡村旅游精英的权力维度及其阶段性呈现特征——以袁家村为例
精英的权力是社会分层和领导者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精英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但旅游精英的权力却未获得足够关注。本文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基于乡村旅游地居民的访谈资料和网络资料,探索旅游精英的权力维度如何呈现,并深入研究乡村旅游精英的权力是否会随旅游地生命周期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①旅游精英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呈现六维权力:全局掌控权、制度制定权、空间生产权、声誉权、人情权与魅力权,进而以六维权力深入剖析了旅游精英带领村民致富的内部机理;②乡村旅游精英的六维权力处于动态演变中,在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权力呈现特征显著不同。
2020 Vol. 35 (2): 142-151 [
摘要
] (
126
) [
HTML
1KB] [
PDF
2622KB] (
1568
)
152
梁嘉祺, 姜珊, 陶犁
基于网络游记语义分析和GIS可视化的游客时空行为与情绪关系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游客的情绪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体验质量、目的地形象感知及满意度等旅游行为,但情绪和时空行为联系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从时间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视角出发,结合情感地理思维,以“马蜂窝网站”2017年北京自由行游记为数据源,通过语义分析识别游客情绪及时空行为要素,并在GIS中叠加整合进行交互分析与解释。一方面,研究揭示了游客时空行为及情绪特征,并探讨了情绪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集聚性,以及游客时空行为与情绪的关系;另一方面,归纳出作用于行为和情绪的时空环境条件因素:空间特点、时间预算、与他人的互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具体旅游情境下情绪与行为的响应和关联,探索个体时空行为模式中情绪要素的意义,讨论时空环境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并对区域旅游发展和景区服务管理提供建议。
2020 Vol. 35 (2): 152-160 [
摘要
] (
145
) [
HTML
1KB] [
PDF
13864KB] (
98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