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3年 38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3-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贺灿飞, 盛涵天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文章导读: 
自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韧性成为了研究热点。现有文献从均衡论及演化论的视角建构了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认为区域经济韧性不仅是区域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发展的动态过程。大量实证研究关注区域发展过程,探讨了不同尺度下经济系统对冲击的抵抗力、恢复力,并分析了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区域经济韧性是时间维度与空间尺度的统一。现有研究多关注区域本身特性,缺乏从动态性、多主体互动性、多尺度融合视角审视区域经济韧性的形成过程。因此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当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与关系经济地理、管理学等领域紧密结合,更重视危机与冲击的异质性,系统揭示行为主体在区域经济韧性形成、维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关注中国发展背景与制度优势,重视韧性研究对经济发展深远的意义,从而增强中国经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稳定性。
2023 Vol. 38 (1): 1-10 [摘要] ( 209 ) [HTML 1KB] [ PDF 2874KB] ( 1815 )
11 黎耀奇, 邓巧巧
旅游污名:研究进展及展望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旅游乱象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使我国旅游行业遭受到了社会公众强加的污名。因此,如何避免旅游污名化现象的加剧以及如何对已被污名的旅游业进行去污名化,已成为我国旅游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污名的重视远远不够,研究十分匮乏。本文对旅游污名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述评,将旅游污名划分为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方污名、基于群体关系的旅游者污名以及基于人际关系的旅游职业污名。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加强旅游污名的形成机制与综合治理研究、使用流动性方式开展旅游污名研究等方向。本文为理解及解决旅游污名问题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对旅游研究及旅游发展均大有裨益。
2023 Vol. 38 (1): 11-19 [摘要] ( 141 ) [HTML 1KB] [ PDF 2795KB] ( 1162 )
20 许堞, 马丽
从耦合到演化:环境经济地理研究范式的转变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与改造的日益加深,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把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与环境要素相结合,形成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方向,并随着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其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也随之变化。通过对1970—2020年经济—环境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总结归纳,发现环境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不断融入新内容和新思路,研究主题逐步多元;在研究范式上,区别于传统耦合研究过度注重经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环境经济地理研究逐渐出现关注经济—环境互动的社会、制度要素的制度转向,关注经济—环境互动中主体的关联和网络构建的关系转向,和关注经济—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和调和机制的演化转向。集成现有的理论基础,综合多元的研究范式,环境经济地理研究仍有较大的深化空间。
2023 Vol. 38 (1): 20-27,35 [摘要] ( 103 ) [HTML 1KB] [ PDF 5501KB] ( 1015 )
28 张圆刚, 季磊磊, 郭英之, 何杨媚
国内经济大循环与乡村旅游的适配性:内涵与研究框架
乡村旅游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的新背景为我国乡村旅游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立足国内大循环经济格局新背景,分析了其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联系;从内循环带来的新市场格局、新资源模式和新发展需求出发,阐明了乡村旅游适配的必要性,梳理了内循环格局下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阐释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与乡村旅游的适配性内涵;提出了乡村旅游适配性的研究框架,重点阐释了四个层级的研究问题,指出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包括国内大循环驱动的乡村旅游适配的理论基础分析、乡村旅游适配性要素及其组合路径探索、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旅游供需结构变动、适配层级分析,以及国内大循环驱动的乡村旅游适配路径与模型构建。最终,研究指出了乡村旅游适配大循环的新领域,包括文旅融合的数字化发展、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城乡与主客的协同创新发展、基于资源挖掘与品牌创造的差异化发展。
2023 Vol. 38 (1): 28-35 [摘要] ( 117 ) [HTML 1KB] [ PDF 5833KB] ( 815 )
社会
36 黄旭, 于萍, 杨振山, 谭骆坚, 汤睿恩, 马璟怡
地方感的多态与分异:不同人群对旧城街区的感知
地方感指人与地方的情感关联,是地理学特别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关键概念。快速城镇化使得“地方”剧变,地方感也变得复杂多样,多元主体的地方感形成机制值得探讨。本文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选取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将不同主体的地方感归纳为三类:根植型、创造型和关怀型。老年原住民形成了根植型地方感,其重点在血缘联结、归属感、身份认同;沿街商户生成了创造型地方感,主要涉及美学、经验与私人空间等;虽从地方抽离但仍与地方保持着积极情感纽带的“乡邻”们则形成了关怀型地方感,主要涉及关注、社会互动、熟悉等。借助案例剖析和质性研究方法,本文对地方感多元类型和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理解地方感的多态性和分异性。
2023 Vol. 38 (1): 36-43 [摘要] ( 133 ) [HTML 1KB] [ PDF 16716KB] ( 799 )
44 程嘉琦, 胡宏, 束天媛
基于活动空间的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蓝绿空间品质差异研究

文章导读: 
人本导向的动态蓝绿空间品质差异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城市居住分异视角切入,以南京市单位小区、传统社区、城中村、保障房和商品房小区的不同收入人群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居住地、工作地、其他日常活动地点以及主要活动路径上的蓝绿空间品质,交叉对比不同类型社区和不同收入群体获得的蓝绿空间品质差异,进而研究蓝绿空间质量对居民环境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基于活动空间测度的不同社区类型居民蓝绿空间品质差异明显,但不同收入群体蓝绿空间品质差异不显著;活动路径的蓝绿空间要素比活动地点对居民环境感知的影响更大。
2023 Vol. 38 (1): 44-55 [摘要] ( 111 ) [HTML 1KB] [ PDF 70468KB] ( 714 )
文化
56 李锦昊, 陈浩然, 马凌
越南难侨的身份协商与国家认同——基于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案例

文章导读: 
20世纪中期,东南亚多国先后出现排华潮,大量华人华侨以“难侨”身份被迫返回祖国。难侨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间实践,使其展演出不同的身份协商过程和国家认同变迁。本文以珠海市原红旗华侨农场的越南难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剖析其在归国前后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的各方互动中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的演变过程。研究指出:越南难侨在群体互动、政府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的影响下,在归国之前、归国初期和归国后期有着明显的身份认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祖国(中国)的国家认同不断加强。研究通过时空耦合视角为移民的身份协商和国家认同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亦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在难民治理和侨务政策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2023 Vol. 38 (1): 56-63 [摘要] ( 101 ) [HTML 1KB] [ PDF 8410KB] ( 1492 )
城市
64 殷翔宇, 宗会明, 曲明辉, 王春娟
我国沿海港口港城关系协同发展与驱动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资源整合、港区功能调整和港口城市的转型升级,沿海港口与所在城市的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本文以我国沿海港口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讨论,聚焦我国沿海港口港城关系问题,剖析港城关系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沿海港口已进入极度协调发展阶段,但发展趋势逐渐放缓,区域分化特征显著,港城协同度差距呈现再扩大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期间,我国城市驱动型港口城市数量显著增加,港口驱动型和港城互驱型港口城市数量减少。建议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港产城融合发展和港口转型升级等方式,不断提升我国沿海地区港城关系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为新时期我国沿海港口与所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3 Vol. 38 (1): 64-70 [摘要] ( 140 ) [HTML 1KB] [ PDF 1651KB] ( 1443 )
71 赵渺希, 陈汝霜
网络社会视角下的城市意象理论辨析与规划应用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社会进阶中,移动互联网支撑城市环境的即时共享与未来愿景,非在地的空间感知生成元宇宙类现实/虚拟的城市意象,网络媒介叠加于建成环境主/客观作用的传统经验感知,形成感知拼贴、地方再构、时间重叙、认知分异的意象特征。研究通过梳理互联网语境下的城市意象研究,揭示网络社会背景下城市意象的先验式建构过程,发现了意象节点偏离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峰值区域的一般规律,并归纳了互联网环境下城市意象研究的图片、文本和轨迹等应用素材,以丰富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理论。
2023 Vol. 38 (1): 71-78 [摘要] ( 123 ) [HTML 1KB] [ PDF 25533KB] ( 603 )
79 高喆, 李昱霄, 姜文珺, 顾江
城市治理问题的空间识别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城市留言板数据的探索
电子政务平台用户数据为认知城市问题、开展空间治理提供了新路径。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以日常治理问题为对象,基于留言板数据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出城市治理问题空间识别方法,利用空间自相关和负二项回归分析,探究治理问题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治理问题热点区集中于开发区及新旧城区交界,冷点区集中于老城核心地带;②社会交互因素上,老年群体在线上治理中存在“失语”现象,高学历群体更重视多元包容类问题表达;③地理因素上,人口密度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治理问题增加,为高密度城市实现高质量治理提供依据。
2023 Vol. 38 (1): 79-86 [摘要] ( 101 ) [HTML 1KB] [ PDF 18194KB] ( 630 )
区域
87 陈肖飞, 杜景新, 李元为, 栾俊婉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文章导读: 
城市作为人口、产业等要素聚集地,基于多要素解构城市网络对明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修正经典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高质量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利用QAP方法探求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城市网络基本形成了以郑州、西安、济南、太原、兰州等省会城市为核心,辐射至周边城市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逐渐增大但整体较低,网络通达度相对较高且稳定。②城市网络社群内部关联高于社群间关联,说明高质量发展视角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社群溢出效应主要以社群内溢出为主,社群外溢作用较少。③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强度、科技创新的差异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网络演变有显著影响。
2023 Vol. 38 (1): 87-96 [摘要] ( 130 ) [HTML 1KB] [ PDF 22965KB] ( 688 )
97 赵美风, 翟云利, 汪德根
中国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空间演变及类型分异
就近城镇化是中西部地区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现实路径选择。通过构建就近城镇化空间演变类型划分方法,从整体区域和城市群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5年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空间类型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整体区域尺度,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东西差异不断加大、南北差异不断减小,本县优势型空间单元占主体;且可划分为17种空间演变类型,其中,中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低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高水平正增长本县优势型和低水平正增长本镇优势型是主导类型;②城市群尺度,中西部城市群地区的就近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远高于非城市群地区,且呈现明显的群际分异和群内分异,且城市群地区的就近城镇化空间演变类型可划分为多峰—多重尺度、多峰—中长尺度、多峰—中小尺度、单峰—中长尺度、单峰—小尺度等5种模式。
2023 Vol. 38 (1): 97-107,117 [摘要] ( 101 ) [HTML 1KB] [ PDF 34779KB] ( 734 )
经济
108 杨高, 金万富, 林浩玉, 罗仁泽, 周春山
城市长租公寓的空间布局与影响机制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文章导读: 
长租公寓作为住房市场的新兴业态,是贯彻国家“租购并举”住房政策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深圳为例,基于迈点研究院的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探讨长租公寓的空间布局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呈现空间集聚性、距离衰减性、类型分异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紧邻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性,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围递减的距离衰减性,酒店、公寓、房地产系长租公寓热点区呈中心城区向外扩展态势的类型分异性;②地铁、超市商城、常住人口是影响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其影响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③运用地租和新消费者理论,从供求视角构建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可丰富新兴住房业态空间集聚模式和中国住房研究。
2023 Vol. 38 (1): 108-117 [摘要] ( 122 ) [HTML 1KB] [ PDF 29729KB] ( 730 )
乡村
118 周滔, 张璞洁
乡村振兴导向下乡村发展能力的多维测度及时空交互特征
乡村振兴要求走乡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客观认知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分异格局和交互关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民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引入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影响乡村发展能力的敏感因素,以此测度乡村发展能力指数,进而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提升,但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不同维度间差异化显著;②中部地区多维乡村发展能力局域空间格局呈现较强的动态性并整体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③邻接地级市多维乡村发展能力的时空交互网络以正向关联为主,局部空间呈差异化的竞合态势。
2023 Vol. 38 (1): 118-129,157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59007KB] ( 635 )
130 吕慧妮, 杨忍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乡村转型及其空间生产研究——以凤和空港小镇为例
本文基于“网络结构—作用因子”互补视角综合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采用半结构访谈法,以广州市凤和空港小镇为典型案例,深度分析乡村转型的具体过程与逻辑内涵,并证实了空间生产的运作机制与行动者网络构建过程的内在关联性。研究表明,凤和空港小镇通过创建文旅型美丽乡村构建了行动者网络,政府、企业、游客、村民等异质行动者互构空间,使原来的空心村、贫困村转型为现代商业社区;空港小镇的乡村转型本质上是将传统村落社群“生产”为都市消费空间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以资本、权力、消费文化为主导的空间生产过程,在多方关系交织与话语建构下表现为错综复杂的社会效应。
2023 Vol. 38 (1): 130-139 [摘要] ( 114 ) [HTML 1KB] [ PDF 19386KB] ( 663 )
140 徐菲菲, 胡娟, 刘婧媛, 韩磊, 李心茹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民宿主创业动机与获得感研究
民宿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研究民宿主的创业动机和获得感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25位民宿主深度访谈发现,创业动机存在双生机理,且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呈现出层次性,在经济、情感归属等内部动机之外,创业政策等外部动机驱动民宿创业。创业获得感呈现出多维度性,且受创业动机驱动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创业动机层次越高,精神层次的获得感就越强,其对应采取的经营模式就不同。获得感意味着资本的积累,进一步驱动民宿主采取行动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创业动机、获得感和经营模式之间的理论框架,探索了乡村振兴的创业环境下民宿主的特征、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之间的关系。
2023 Vol. 38 (1): 140-146,192 [摘要] ( 102 ) [HTML 1KB] [ PDF 2800KB] ( 1280 )
交通
147 李宇, 李涛, 邱孟龙, 李继园, 曹小曙
基于交通流的关中城市群城际交互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
流动空间背景下,探讨城际交互对城市群城市空间联动增长的影响对有效调控城市空间增长,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部关中城市群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和城际交通出行大数据,系统分析了以城际出行表征的城际交互对关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动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关中城市群城际交通出行空间组织呈现出以西安为核心,咸阳、渭南、宝鸡为次级节点的组织格局。②2010年以来,关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规模迅速增加,八年间共增长1398.80km2,年均增长174.85km2,空间上主要集中于西安、咸阳和运城等地;西安是城市群城市空间增长的首要贡献者,在2010—2015年、2015—2018年间占比分别高达36.04%和34.70%。③与沿海发达地区类似,以城际交通出行表征的城际交互同样对西部关中城市群的城市空间增长呈现出逐步增强的正向驱动作用,第二阶段(2015—2018)解释贡献率显著高于第一时段(2010—2015),分别为7.54%和5.50%。
2023 Vol. 38 (1): 147-157 [摘要] ( 116 ) [HTML 1KB] [ PDF 31860KB] ( 698 )
旅游
158 黄潇婷, 王志慧, 张野
乡村社区旅游生计代际传承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以栾川县重渡村为例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生计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但与之相关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以栾川县重渡村为案例地,通过对亲代和子代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旅游生计代际传承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经历了亲代生计开拓、子代培养和发展、共同经营、生计传承四个阶段,并与重渡村这一乡村旅游目的地起步、培育、快速发展、规范管理的生命周期相适应。②文化因素、主体因素和规制压力是影响生计传承的主要原因。③旅游生计的代际传承关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相关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023 Vol. 38 (1): 158-168 [摘要] ( 121 ) [HTML 1KB] [ PDF 6026KB] ( 966 )
169 刘斌, 杨钊, 刘永婷, 林嘉敏
身体、情感与空间:老年人休闲旅居的具身体验
在新的流动范式认识下,“旅居”的出游方式因为更加自由和舒适的体验得到老年群体的青睐,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偏“精英”色彩的老年人“旅居”现象,聚焦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系列问题,但忽视了现象本身。目前一种更加大众化的老年人“旅居”现象得到蓬勃发展,但对其深层内涵与价值的探究鲜有见者。研究基于具身认知,聚焦现象本身,通过改良旅游者具身体验研究框架,采用既定程序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样本深度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上述现象可参与群体广泛,舒适的异地休闲需求显著,活动具有高度的群体情感特性,承接空间接近过程相对轻松,舒适停留条件良好,老年人的日常休闲活动和社交群体能够更为便利和大众化的在异地实现有效延续与发展。研究将该现象命名为老年人休闲旅居,其能够成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的有益补充,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3 Vol. 38 (1): 169-180 [摘要] ( 141 ) [HTML 1KB] [ PDF 28228KB] ( 705 )
181 闫闪闪, 徐红罡
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
以洛阳牡丹花节为例,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运用社会网络、因子分析方法,探究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节庆事件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网络影响表现为协同、弱化及蜂聚三种效应,不同效应影响机制不同。其中,节点的等级和知名度优势非常明显的态势下,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节庆游憩区内的低等级节点出现轻微的节庆弱化效应,区域外节点主要受到空间交通距离限制产生了显著的节庆弱化效应;旅游等级很强且旅游承载量优势非常明显的非节庆旅游节点,以及等级、知名度或地理区位较强的节庆旅游节点呈现出强蜂聚效应,以上条件均不强的节庆旅游节点仅发生弱集聚效应。
2023 Vol. 38 (1): 181-192 [摘要] ( 113 ) [HTML 1KB] [ PDF 44360KB] ( 66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