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9年 34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9-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社会
区域
进展与动态
政治地理专栏
政治地理专栏
1 刘云刚
政治地理专栏序言
2019 Vol. 34 (1): 1-2 [摘要] ( 127 ) [HTML 1KB] [ PDF 823KB] ( 1007 )
3 Alexander B. Murphy, 刘云刚
东西对话: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展望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与西方政治地理学者的学术交流相对有限,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以及中国学者对于研究课题政治敏感性的担忧,普遍缺乏对政治地理学研究内涵的理解。本文基于对中西方政治地理学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可能性的理解,指出以下五个在中国具有进一步拓展空间的政治地理学课题:广域行政与空间政治;国际关系与地理想象;边界冲突与划界研究;边界与边界区域研究;环境政治地理学。这些课题的开展不仅可以加强中国自身的政治地理学研究,而且对西方正在进行的政治地理学研究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 Vol. 34 (1): 3-8,36 [摘要] ( 178 ) [HTML 1KB] [ PDF 1646KB] ( 1664 )
9 山崎孝史, 刘云刚
从国家间到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学:日本的历程与启示
二战后日本政治地理学经历了盛极而衰之后再起步的曲折历程,政治地理学一度成为日本地理学中最不活跃的分支学科,也少有学者出席相关的学术活动。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转变,政治地理学在日本再度兴起。本文通过分析在日本政治地理学相关出版物的变化,考察了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地理学在日本复兴并被重新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与地缘政治和领土相关的出版物在日本比较多,经历了两个高峰,而最近又处于增长趋势。政治地理学在此期间经历了由国家间地缘政治向多尺度的政治地理学的转变。基于日本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本文认为,未来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尤其要重视以下三点:一是要注重东方国家政治地理学的独特性;二是要警惕回归到作为治国方略的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危险性;三是要充分认识多尺度视角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这三方面的努力,将有可能使东亚政治地理学为当代世界政治地图的领域性和复杂性理解做出独有的贡献。
2019 Vol. 34 (1): 9-13,19 [摘要] ( 130 ) [HTML 1KB] [ PDF 1953KB] ( 2047 )
14 刘云刚, 王丰龙
政治地理学中的领域概念辨析
领域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但是目前国内对领域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解读和整理。本文在梳理西方对领域概念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归纳了理解领域概念的三个主要视角,并基于西方相关理论讨论,提出了领域概念的四个基本属性,即多尺度性、多维性、关系性和生成性。继而,通过对西方领域理论的研究,提出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的领域研究应该加强的几个方向。本文对于深化政治地理学领域概念的理解,避免传统认识中的偏见和局限,以及更好地制定领域策略、展开领域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 Vol. 34 (1): 14-19 [摘要] ( 193 ) [HTML 1KB] [ PDF 1175KB] ( 1214 )
20 姚丹燕, 刘云刚
从域外领土到飞地社区:人文地理学中的飞地研究进展
飞地是一个经典的地理学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空间分析视角。目前国内关于飞地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其内涵的梳理仍显不足,多种定义并存,并出现概念泛化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已有的飞地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梳理,指出从域外领土、经济飞地到飞地社区的内涵演变历程,并根据飞地的宗主地—东道地关系,将其划分为行政飞地、经济飞地、飞地社区和飞地国家4种类型。本文研究指出,飞地概念的核心是其宗主地—东道地—飞地的三方构图,依托这一视角可以对当前的异域领土、经济飞地、乃至城市内部的族裔聚居区进行多尺度的空间分析,从飞地的不同功能出发,可以对其展开多维度的地理学透视,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和相关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2019 Vol. 34 (1): 20-27 [摘要] ( 261 ) [HTML 1KB] [ PDF 8072KB] ( 2049 )
28 成婷婷, 刘云刚
信息权力及其地理学研究展望
信息权力的出现源于信息资本主义的深刻变革。本文认为,信息权力是指行为体运用自身掌握的信息资源对其它行为体施加影响的能力。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为体对这三者的综合运用形成信息生产力、信息获取力、信息控制力等不同维度的信息权力。信息资源的分布组合定义了信息权力的基本格局,而行为体基于其道德取向、实际利益的互动关系包括协作、对抗等,对已有的信息权力格局进行再定义。展望地理学对于信息权力的研究,可运用于地缘政治、城市网络与地方建构等,信息权力空间格局的演化、信息权力要素及其作用机制、不同行为体之间的信息权力博弈等将成为今后信息权力研究的新课题。
2019 Vol. 34 (1): 28-36 [摘要] ( 233 ) [HTML 1KB] [ PDF 1739KB] ( 1336 )
37 刘玄宇, 刘云刚
西方选举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选举地理学是政治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中选举地理学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科学计量工具,系统回顾了1982—2018年选举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归纳了西方选举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研究表明:选举地理学主要包括投票地理、选举制度、选区划分、选票转化四个领域;与此相应,西方学界对选举地理的研究范式可归纳为空间分析、地理制图、政治经济学、后结构主义。展望未来,选举地理学在解释中国的地方政治、基层选举、社区自治,以及推动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方面将值得期待。
2019 Vol. 34 (1): 37-45 [摘要] ( 424 ) [HTML 1KB] [ PDF 5402KB] ( 1458 )
46 张丽屏, 王丰龙, 刘云刚
人口、治理与政治地理学:生命政治研究综述与展望
在西方,福柯提出的生命政治内涵得到不断发展,近年来对人文地理特别是政治地理的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生命政治为政治地理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探讨地理实践中以生命为对象的权力的运行机制,能够更好的解释在地理实践中权力与人的互动关系。本文首先概述了生命政治一词的来源及涵义,并梳理出由真理的权力、治理技术与主体化构成的权力运行框架;进而从生命与权力的不同关系出发,归纳出生命政治的三个分析视角:对生命的照料、对人口生产力的提升以及对赤裸生命的排除;并基于此提出了生命政治在人文地理学中的三个应用主题,分别是人口安全与可计算空间、人口规训与生产空间以及人口排斥与例外空间;最后,从全球和跨国、全国和次国家三个尺度,分别提出生命政治理论在我国政治地理领域的应用展望。
2019 Vol. 34 (1): 46-53,105 [摘要] ( 231 ) [HTML 1KB] [ PDF 1402KB] ( 1403 )
54 陈品宇, 李鲁奇, 孔翔
尺度重组理论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由中央政府推行的新的区域发展政策安排,旨在调控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资本流动以实现特定的空间发展目标,因此可视之为新一轮国家的尺度重组。借鉴西方的尺度重组理论,本文主要从大珠三角城市在经济上的空间联系以及香港问题在政治上的领域关系等两个方面,探讨关系空间如何影响到国家的尺度重组,以及国家的尺度重组对城市的尺度重组的影响。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于重塑资本流动的地方空间,为“资本固着”提供社会活动平台,继续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深化经济合作,提高区域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家也通过尺度重组来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领域政治问题,通过新的空间规划把边界问题纳入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之下,保证政治稳定。中央政府把国家建设的尺度下移到粤港澳地区,促进了粤港澳的城市发生多元尺度重组策略,包括城市内部的尺度上推和尺度下移,城市外部的合作联盟和尺度政治。最后,文章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影响,讨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实践对尺度重组理论的补充和对认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启示意义。
2019 Vol. 34 (1): 54-62 [摘要] ( 224 ) [HTML 1KB] [ PDF 2571KB] ( 2296 )
63 郑婉卿
流动与认同:以香港居民为例
“接触假说”认为,群体间的接触和交往越多、偏见越少。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使用香港社会动态跟踪调查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受访者跨境流动频率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境流动的频率与“中国人”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关系。跨境流动刚开始确实可以提升香港居民的“中国人”认同;随着流动频繁,“中国人”认同转而趋弱。结果表明,跨境流动对香港居民“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流动频率超过某个节点,认同就不再增强甚至转而下降。研究结果揭示出身份认同是在寻求相似性和差异性两者的互动中形成的,并因应不同的社会情境而发生改变。香港与内地的差异体验越深,不同的身份认同越难合一。
2019 Vol. 34 (1): 63-71 [摘要] ( 229 ) [HTML 1KB] [ PDF 0KB] ( 579 )
72 王丰龙, 司月芳, 曾刚
地缘战略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兼具改善地缘环境和拉动对外投资的目的。然而,现有研究较少采取地缘战略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投资数据,通过整合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双重差分的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投资比“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增长更快,说明地缘战略对中国海外投资有重要影响;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受中国与东道国经贸联系和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影响,但是地理邻近性、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和东道国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的结合和制定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政策等有参考意义。
2019 Vol. 34 (1): 72-79 [摘要] ( 189 ) [HTML 1KB] [ PDF 1418KB] ( 1598 )
进展与动态
80 林耿, 宋佩瑾, 李锐文, 杨帆
消费社会下商业地理研究的新取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下,商业地理学研究多聚焦于空间结构与边界、商业活动的区位与业态、商业活动中人的行为等经典领域。九十年代之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使实体商业与电子购物的关系、消费者行为的空间分析等主题,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并积极推动商业地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革新。伴随着消费力量在现代社会的崛起,商业地理所关注的商业空间和活动,不仅被消费地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进行诠释,而且在主题上扩展至更为多元的消费实践和社会关系网络。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等流派的思想,也被广泛用于消费空间的解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框架下,商业地理将不局限于对物质层面的关注,而是处于一个更加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
2019 Vol. 34 (1): 80-89 [摘要] ( 236 ) [HTML 1KB] [ PDF 1284KB] ( 1489 )
90 王金莲, 苏勤, 吴骁骁, 段圣奎
旅游地理学视角下第二居所旅居研究
后现代流动性范式下,旅游正经历从单一化的观光到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转变,旅游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一种基于“休闲度假”与“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第二居所旅居现象方兴未艾,并因其独特的流动性特征及引发的新的“人—地”互动关系,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对国内外第二居所旅居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旅游地理学“人—地”关系为研究脉络,对第二居所旅居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并总结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体系。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我国现有研究对第二居所旅居引发的新的“人—地”关系关注相对较少,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基于旅游地理学的本质特征,按照人地关系理论的“要素与结构—特性与演化—作用与机制—协调与优化”的研究主线,对未来第二居所旅居研究提出展望,以期形成具有旅游地理学特色的第二居所旅居研究的理论体系。
2019 Vol. 34 (1): 90-98 [摘要] ( 308 ) [HTML 1KB] [ PDF 1663KB] ( 1791 )
文化
99 刘博
物质主义、环保意识与快时尚品牌的消费逻辑
时尚与品牌消费是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物质主义和环保意识是快时尚消费领域的一对矛盾,也是影响中国消费者时尚消费的两大逻辑。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消费者的物质主义与环保意识对快时尚品牌认同及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发现:第一,受支付能力的局限,物质主义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认同与消费逻辑的最重要因素;第二,消费者环保意识越强,其品牌认同和消费行为意向越高;第三,品牌认同程度对环保意识与品牌消费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可以认为,在物质主义和环保意识冲突的背景下,追求环保的时尚是个伪命题。研究发现可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也有助于我国快时尚企业采取应对消费趋势变化的有效举措。
2019 Vol. 34 (1): 99-105 [摘要] ( 247 ) [HTML 1KB] [ PDF 1840KB] ( 1677 )
社会
106 吴冲, 朱海霞, 向远林, 李文龙
保护性利用影响下的大遗址周边地区社会空间演变——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文章以大遗址周边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地区已开展保护性利用的大遗址周边发展情况进行规律性总结,以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作为分析框架,以三次资本循环为逻辑主线,分析大遗址保护性利用与周边社会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空间生产理论由于其分析社会与空间的双向互馈优势,研究大遗址周边空间实现了精神性、物质性、社会性的统一;保护性利用影响了大遗址周边地区固有社会空间结构,直接动因在于空间资本化驱使下的物质调整;在空间功能演替与生产方式变革驱使下居民社会关系不断嬗变;文物保护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加剧了大遗址周边社会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2019 Vol. 34 (1): 106-114 [摘要] ( 206 ) [HTML 1KB] [ PDF 5442KB] ( 1385 )
115 廉思, 刘洁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蚁族”居留意愿研究——来自北京市的实证调查
蚁族是否定居在一线城市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本文使用课题组2016年12月北京蚁族的调研数据,对京蚁地理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理性选择理论分类标准,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三个维度出发,对影响蚁族居留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考量。研究发现,蚁族是否定居北京主要受性别、教育程度、居住状况、社会保障以及社会交往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理性相较于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对蚁族居留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并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对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019 Vol. 34 (1): 115-121 [摘要] ( 219 ) [HTML 1KB] [ PDF 1965KB] ( 1088 )
城市
122 刘承良, 薛帅君
上海市主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点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城市内部格局与过程空间异质性的复杂性规律成为当前人文地理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以上海市主城区为例,从结构与功能视角刻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异质性并发现有趣现象:上海市公共服务网点呈典型“核心—边缘”圈层特点;由于占地面积、租金、服务性质等因素五大设施形成类似金融类网点的强邻近性群集聚与类似科教类网点的弱向心集聚(逆增长点)两种模式;弱向心集聚呈现空间差异扩大、空间集聚增强的新特征,与多中心空间结构会促进设施均衡化布局的构想相反;主城区边缘地带交通发展未受重视导致其运输功能空间差异增强。
2019 Vol. 34 (1): 122-130,150 [摘要] ( 253 ) [HTML 1KB] [ PDF 7346KB] ( 1585 )
区域
131 岳洋, 曹卫东, 姚兆钊, 张大鹏, 余慧敏, 任亚文
兰新高铁对西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
高铁正在深刻改变和影响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兰新高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交通线,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通过GIS网络分析及成本加权栅格法构建模型,综合选用最短时间距离、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及经济联系强度指标,定量分析兰新高铁对西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兰新高铁引发了非均衡的时空收敛效应,影响和重塑了区域空间结构,沿线城市可达性提升优于非沿线城市,“核心—边缘”格局得到强化;兰新高铁提升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加速中心城市的空间扩张和重构,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面积(3h)均有增加,在空间上沿高铁线呈带状分布;兰新高铁增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促进高铁沿线经济带的发展,沿线城市经济联系中心度得到提高,区域经济联系模式“廊道效应”明显。本研究为完善西北地区交通网络及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参考。
2019 Vol. 34 (1): 131-139 [摘要] ( 214 ) [HTML 1KB] [ PDF 20892KB] ( 980 )
140 李细归, 肖鹏南, 吴清, 周勇, 李晴
中国公共图书馆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1994—2013年中国县域公共图书馆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及强度差异,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不同等级公共图书馆的数量结构特征展现出由“金字塔型”向“哑铃型”演变的态势;②中国公共图书馆在空间上的等级扩散效应较为显著,其集聚水平逐步下降,趋向空间均衡分布方向发展;③中国公共图书馆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区域间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④中国公共图书馆时空分布格局是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公共图书馆时空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2019 Vol. 34 (1): 140-150 [摘要] ( 264 ) [HTML 1KB] [ PDF 11836KB] ( 890 )
交通
151 曹小曙, 闵家楠, 黄晓燕
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公共自行车交通(以下简称公自)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公共交通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大量学者探索了公自的使用特征及影响因素,但关注天气条件对公自使用影响的研究不足,来自中国城市的实证证据更是缺乏。本文以西安市为案例,利用西安市公自系统运营数据,探索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公自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降雨和空气污染条件下公自使用规模减少,但降雨带来的影响大于空气污染。②降雨和空气污染条件下公自站点中平衡站点比例减少,且公自借出和归还为主站点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发生显著差异。③降雨和空气污染对公自使用强度有显著影响,一级站点数量明显减少,且降雨的影响大于空气污染。降雨条件下公自使用高强度站点中心化和沿走廊分布的空间特征弱化。但空气污染条件下,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降雨和空气污染对于城市居民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能为更准确的研究城市居民公自使用的影响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2019 Vol. 34 (1): 151-158 [摘要] ( 221 ) [HTML 1KB] [ PDF 19394KB] ( 1002 )
159 姚士谋, 刘昌明, 唐邦兴
中美地理学学术交流40周年纪念
2019 Vol. 34 (1): 159-160,158 [摘要] ( 216 ) [HTML 1KB] [ PDF 869KB] ( 1188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