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1年 36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1-08-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
进展与动态
1 黄旭
地方感的研究路径探索:心象运动论的方法
通过多理论思辨,本文认为地方感理论研究中,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的三对矛盾:流动性与在地性的矛盾,历时性与即时性的矛盾,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矛盾。为调和这三对矛盾,本文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即地方感的心象运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心象与心象运动的概念;②心象运动的认识论;③心象运动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理论探索,提出地方感研究的新路径,为城市政府的社区管治、提升居民的归属感提供政策参考。
2021 Vol. 36 (4): 1-8,20 [摘要] ( 95 ) [HTML 1KB] [ PDF 5924KB] ( 1042 )
9 朱璇, 苏提雅
西方道德地理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和人工检索的对比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道德地理相关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比人工检索和文献阅读的结果,对西方道德地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评述。研究结论:①对高中心性和高突现性文献的研究发现,关怀、伦理、道德、责任等关键词和远距离的关怀与责任、道德经济与道德消费、地方政治中的不平等与权利问题等三大研究主题构成了道德地理研究的一大理路,侧重阐释“道德的地理”;②早期道德地理著名学者Sack的系列论著并未能成为高引文献,原因一在于其理论的高度抽象和隐晦难解,二在于他试图建构普适的空间道德评判标准,因而很难被实证主义研究者们理解和追随,但他构建的“二元道德论”强调“地理的道德”,是道德地理研究的另一条理路,可以为评判地方道德提供了全面、明确而实用的标准,值得被后续研究发展和深化;③研究同时揭示:囿于数据库数据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单纯依靠文献分析软件的研究方式可能会出现偏差,高质量的人工检索阅读仍是文献研究的必然路径。
2021 Vol. 36 (4): 9-20 [摘要] ( 109 ) [HTML 1KB] [ PDF 7896KB] ( 1199 )
21 孙佼佼, 朱竑
旅游食物浪费研究评述及展望
旅游食物浪费是我国食物浪费问题的重灾区,其根源在于旅游活动特有的非日常和反结构特征。但目前我国旅游食物研究大多仍关注资源开发和消费促进,浪费研究则处于描述性的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外旅游食物浪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分析了旅游食物浪费研究的总体特征、概念基础与内容,指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端的测量和行为分析;从旅游食物体验的独特性质出发,基于消费文化与旅游体验视角对旅游食物浪费进行溯源;梳理了有助于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理论,包括消费文化视角下从资源消耗型食物消费到环境综合消费、综合价值提升以减少资源成本、基于全价值链参与提升认知和情感以减少浪费;也包括旅游体验视角下针对不同食物体验性质探索节约路径、创造多维度体验以减少资源消耗、以食物共享和慢食为代表的可持续理念的运用等;最终,文章对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参考框架,从关注点、理念、对象和领域出发,提出议题和对应方法,为兼顾目的地食物价值增值和减少粮食资源消耗提供理论参照。
2021 Vol. 36 (4): 21-28,184 [摘要] ( 293 ) [HTML 1KB] [ PDF 5907KB] ( 773 )
29 陈林, 刘云刚
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发展历程回顾及其经验借鉴
本文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知识生产特征,探讨其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应用的关系,以期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日本地理学注重区域知识的生产,良好的学术生产分工促进了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的相互融合。大学评价体系鼓励年轻学者生产基于区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中坚地理学者注重原创性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和地理学知识的代际传承。日本地理学的区域知识生产在政策制定、市民时空间观形成和地理学终生学习等社会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代日本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影响下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然而近年与国际地理学界的交流放缓所引起的诸多问题也值得中国地理学借鉴。
2021 Vol. 36 (4): 29-36 [摘要] ( 105 ) [HTML 1KB] [ PDF 2109KB] ( 1798 )
37 熊曦, 闫跳跳, 段宜嘉, 肖俊
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CNKI中(1999—2019年)收录的CSSCI期刊中有关“城镇化质量”的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对近20年来城镇化质量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与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关系、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发文数量来看,21世纪以来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②有关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增长阶段以及平稳发展阶段;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人口城镇化等方面。未来有关城镇化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注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
2021 Vol. 36 (4): 37-43 [摘要] ( 98 ) [HTML 1KB] [ PDF 4657KB] ( 956 )
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
44 李蕾蕾
都市现代性的性别地理——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史前史与未来方向
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建立奥斯曼在19世纪巴黎“创造性破坏”的城市规划和空间生产,与第一波女权运动的知识联结,推导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史前史及其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巴黎都市现代性的形成,使性别问题一开始就与阶级问题构成交叉关系;表现为“城—郊”二元结构及其在家庭私人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拱廊街为代表的阈限空间等展现出来的有关资产阶级沙龙女性、工人阶级贫困女性和都市漫游者的三种不同形态的性别地理,以及表征主义和革命行动的两种性别政治。都市现代性的性别地理研究,为反思生物本质主义的性别体制、关注“后人类”未来基于赛博格、数字媒介城市和星球城市化的人地关系的性别研究,提供了未来方向。
2021 Vol. 36 (4): 44-52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1574KB] ( 1483 )
53 王辉, 徐红罡
中国内地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地方的互动和重构,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文章通过关键词搜索,利用主题分析法将研究文献分为女性与城乡空间、就业空间、家庭空间、女性人才与地理、文学艺术空间、旅游六个主题,归纳和分析目前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引起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总起来说,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问题紧密地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相关联,体现了很强的现实关怀,结论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有借鉴作用。但研究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理论,缺少自己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未来学者们应继续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本土情境和中国经验,从性别、空间、可持续的交叉领域切入,生产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知识。
2021 Vol. 36 (4): 53-60,158 [摘要] ( 116 ) [HTML 1KB] [ PDF 1424KB] ( 1801 )
61 郝小斐, 陈瀚晖
从异地空间到异质空间——90后中国女性旅游者身体的自我建构
旅游作为休闲活动为空间中的身体实践提供了特定情境,且伴随技术迭代,旅游者可“置身”于地理实体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本文选取90后中国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身体于旅游异地空间和虚拟异质空间中的自我建构;采用深度访谈法并对访谈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①90后女性具身化模型由内外两个维度构成,身体唤醒、身体建构等构成内部维度,场域空间、自他认知等构成外部维度;②尽管90后女性逐步唤起身体的自我意识,打破女性身体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产生的“商品化”“神话化”现象,但其身体仍受到日常审美标准与他者监视的压迫。
2021 Vol. 36 (4): 61-71,79 [摘要] ( 128 ) [HTML 1KB] [ PDF 3067KB] ( 1084 )
72 刘婷婷, 刘为潍, 李咪咪
践行性别或消解性别?——酒店女性职业人的性别建构和空间互动
本研究以性别理论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为基础,深度访谈37位酒店女性职业人,试图解析女性职业人的性别建构和空间互动问题。研究发现:第一,酒店基层女性员工认为在工作场域中恰当地践行性别是其职业初期不断摸索和协商的重要事项;第二,消解性别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中高层员工面临突破性别定势的困境;第三,到达酒店高层岗位的女性职业人通过家庭场域的消解性别,或弱化家庭和工作场域的性别矛盾而选择回归践行性别。女性职业人对与性别关联的规范和属性进行挑战和改变,诠释了不同空间和职业发展阶段中的性别规训与操演。
2021 Vol. 36 (4): 72-79 [摘要] ( 134 ) [HTML 1KB] [ PDF 2205KB] ( 1330 )
社会
80 胥兴安, 薛凯妮, 王立磊
感知社区关爱对居民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考察居民感知社区关爱对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心理契约感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①感知社区关爱对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具有正向影响;②经济关爱和制度关爱正向影响交易型心理契约感,关系关爱和制度关爱正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感;③心理契约感正向影响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社区关爱、心理契约感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研究,也为旅游社区治理提供了建议。
2021 Vol. 36 (4): 80-87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2683KB] ( 803 )
88 邹亚锋, 王淇, 石楚源, 王宇杰
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干预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探讨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以其独特的职能和地位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产生影响。本文构建社区干预机制体系,并基于内蒙古社区防控新冠肺炎的实证分析,探讨社区干预在地区和城市、农牧区间的差异,结合问卷得分情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探讨影响地区间、城市和农牧区社区干预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中部地区社区干预表现突出,东部其次,西部最差,城市社区干预显著优于农牧区;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对地区内的社区干预效果影响较大。城市社区干预以组织架构和职能发挥为主,内外联系为辅,农牧区社区干预强调组织架构和内外联系,职能发挥薄弱;社区干预依照“组织架构响应——自身职能发挥——内外联系建立”的机制推进。
2021 Vol. 36 (4): 88-96 [摘要] ( 95 ) [HTML 1KB] [ PDF 6467KB] ( 967 )
文化
97 阿荣娜, 孙九霞
从异化到共鸣:旅游小企业主移民向往的生活
以喜洲旅游小企业主移民为例,从异化与共鸣理论视角探析旅游小企业主移民地理流动背后的深层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喜洲旅游小企业主移民以地理流动作为重新组织个人工作与生活的契机,尝试改变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抵抗自我在现代社会中的时间、空间、行动与物界方面的异化。尽管物理空间上的迁移使得他们断离了以往生活中的种种异化现象,在乡村生活中与自然世界、物质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共鸣中获得了幸福感与认同感。然而社会空间上的连结、社会体制的内化与现代生活惯习的延续让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脱离异化。同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得旅游小企业主移民被动进入社会“再异化”的循环。异化与共鸣的多面性使得旅游小企业主移民的迁移过程形成了多层异化与共鸣的生活实践。
2021 Vol. 36 (4): 97-103 [摘要] ( 90 ) [HTML 1KB] [ PDF 2601KB] ( 846 )
城市
104 吕拉昌, 辛晓华, 陈东霞
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分析
知识经济背景下,创新成为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基础设施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创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新基础设施的概念,构建了测度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指标体系,之后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技术分析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并通过构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保证创新相关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工程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的总和,包括支撑创新活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创业服务基础设施。②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上表现为东部发展水平高于西部。③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国家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021 Vol. 36 (4): 104-113,125 [摘要] ( 88 ) [HTML 1KB] [ PDF 3728KB] ( 918 )
114 张欣, 潘竟虎
中国城市蔓延时空动态识别及驱动因素探测
城市蔓延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基于2000—2017年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以中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利用能够细分城市内部密度差异的蔓延度指标测度城市蔓延状况,并运用趋势分析、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技术(ESTD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中国城市蔓延变化趋势及时空格局,探究影响城市蔓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中国城市蔓延整体表现为中高度蔓延,在空间分布上,蔓延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②18年间,47%的城市其蔓延度基本保持不变,位于省际交界处的城市其蔓延度呈现增大的趋势,而少数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的蔓延度则呈现减小的趋势。③蔓延度的局部空间稳定性自东南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递减。蔓延度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城市数量由低LISA弯曲度到高弯曲度大致呈现金字塔结构,79%的城市其蔓延度的波动性较弱;蔓延度没有出现明显的时空跃迁,空间凝聚性较强,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④第三产业产值、GRP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影响中国城市蔓延的最主要因素。
2021 Vol. 36 (4): 114-125 [摘要] ( 110 ) [HTML 1KB] [ PDF 34278KB] ( 716 )
乡村
126 王华, 刘钰娴, 石颖曜
集群社会资本对乡村民宿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以丹霞山两村为例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丹霞山两村为例,探析集群社会资本对乡村民宿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集群社会资本由个体社会资本(企业纵向联系、市场网络和个人资源)和集体社会资本(社区合作网络和公共资源)构成。乡村民宿获取个体社会资本的存量取决于关系质量和关系数量,前者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异质资源,后者能够补足企业综合性基础;乡村民宿吸纳集体社会资本的程度在于资源共享度和网络紧密度,前者决定了集体资源的存量,后者制约着民宿吸收转化集体资源的程度。个体社会资本影响企业的初创和生存,集体社会资本制约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成长。从集群社会资本视角可深化理解乡村民宿企业成长的机理,为我国乡村民宿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指导。
2021 Vol. 36 (4): 126-133 [摘要] ( 81 ) [HTML 1KB] [ PDF 2137KB] ( 922 )
经济
134 原嫄, 孙欣彤
中国与欧盟产业强关联复杂网络系统的比较研究
基于投入产出表构建中国和欧盟细分产业的强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子群及个体三个层级对中欧的产业网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中国产业复杂网络发展趋势、规律以及阶段定位。研究发现:①产业强关联网络的发展具有显著规律性,欧盟产业强关联网络发展形态是中国的高级演化模式;②欧盟产业间的紧密度及群体聚集趋势均优于中国,但中国产业间的资源传输效率表现更好;③中国当前正处于分配性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换位的转型期,但尚未达到欧盟所处的以服务业高度集聚作为网络枢纽以带动全行业发展的成熟稳定期;④中国和欧盟的区块网络均呈现近似“核心—边缘”的等级层次结构,分块网络从“单核心”驱动向“双核心”共振驱动更迭,但欧盟比中国更早实现双核心驱动模式。
2021 Vol. 36 (4): 134-142,167 [摘要] ( 78 ) [HTML 1KB] [ PDF 44084KB] ( 534 )
143 范曼铃, 宗会明
基于嵌入理论的中国跨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华为公司为案例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社会文化”融入问题日益引起关注。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当前中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而嵌入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相衔接,有助于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本文构建了嵌入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衔接的理论框架,并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华为公司为案例进行实证。嵌入理论涉及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劳动力、制度等各维度,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经济、法律、伦理、慈善责任等方面契合度高,提出中国跨国企业海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在全球与国家、地方与社区、企业等不同空间尺度下有所侧重。
2021 Vol. 36 (4): 143-150 [摘要] ( 136 ) [HTML 1KB] [ PDF 8858KB] ( 1634 )
交通
151 王乾, 冯长春, 苏黎馨, 崔娜娜
北京市区轨道交通对周边住房租赁价格的影响分析
基于北京市六环内住房租赁样本的交易数据,本文以北京地铁为例,采用空间回归模型实证探讨轨道交通对合租和整租这两种不同方式下的住房租赁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于轨道交通的就业可达性对于租赁价格会产生显著的增值效应,租客愿意为就业可达性较好的住房支付溢价租金。②地铁站点密度对整租的租赁价格具有正向影响,对合租无显著影响,而地铁换乘线路变量未对租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③轨道交通对合租和整租住房租赁价格的影响随着距离增加呈现差异化的演变规律。合租方式的租赁价格的影响随着实际路网距离的增加呈现单调递减,距站点500m范围内影响最大;而整租方式呈现倒“U”形变化,在500—1500m范围内增值效应最大。针对研究结果,建议政府加大租赁住房供给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轨道交通要素,精准施策以实现公共资源的空间高效配置。
2021 Vol. 36 (4): 151-158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4703KB] ( 841 )
旅游
159 田里, 钟宏伟
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借助百度和谷歌搜索引擎的聚合新闻检索功能,获取国内典型旅游拥挤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案例数据,应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提炼出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旅游拥挤事件的形成是旅游者受到旅游需求和供给的“推—拉”,并在假期制度限制下产生的旅游客流时空集中现象;②恶劣天气、地形交通、行为干扰等因素会催化客流压力,对景区承载能力构成威胁,进而产生旅游拥挤现象;③景区规划、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等环节的不足则会导致拥挤现象的影响面扩大,最终发酵为具有一定负面社会影响的旅游拥挤事件;④旅游拥挤事件包括客流压力型、突发因素型、管理失误型和行为干扰型四种作用路径。避免或减少旅游拥挤事件发生,需要从景区信息化、文明旅游、供给优化和完善休假等方面进行管理调控。
2021 Vol. 36 (4): 159-167 [摘要] ( 85 ) [HTML 1KB] [ PDF 3404KB] ( 772 )
168 韩剑磊, 明庆忠, 史鹏飞, 刘安乐, 解长雯
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与网络优势度的关联组合及影响因素构型分析
构建旅游经济效率及旅游网络优势度评价模型,并结合csQCA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旅游经济效率、旅游网络优势度水平及其关联组合进行分析,对影响旅游效率、旅游网络优势度以及二者组合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构型阐述。研究发现:我国旅游经济效率呈现东西高低分化、南北高低相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网络优势度表现出明显的多组团形态的板块连片化空间分布格局;市场环境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水平、交通集散水平、网络信息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组合形成高旅游经济效率、高旅游网络优势度以及二者协同发展的7种构型驱动模式。
2021 Vol. 36 (4): 168-176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5498KB] ( 968 )
177 曹翔, 张双龙, 余升国
入境旅游免签政策的游客吸引效应及其异质性
本文以中国首个入境旅游免签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以1996—2016年53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最后从客源地异质性和政策调整效应等维度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①入境旅游免签政策的实施显著地促进了入境旅游人数增长;②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对欧洲国家的政策效果最好,对亚洲国家和大洋洲国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北美洲国家无显著作用;③2010年入境旅游免签政策的调整未能显著吸引入境游客。
2021 Vol. 36 (4): 177-184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1866KB] ( 936 )
185 余凤龙, 潘薇, 徐羽可
旅游者饮食舒适度构成要素及影响机制研究
旅游者饮食舒适度对旅游消费体验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识别饮食舒适度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机制。结论表明:①旅游者饮食舒适度是旅游者在饮食活动中,对宏观环境、微观氛围和美食产生心理、生理相互协调的综合评价,包含9个主范畴、26个次范畴和60个概念。②旅游者饮食舒适度由环境基础、氛围营造、感知实体和感知主体4个要素构成,环境基础、氛围营造和感知实体由感知主体进行主客观串联。③旅游者饮食舒适度存在舒适唤起、舒适实现和舒适评价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并综合影响旅游者饮食舒适体验。文章丰富了旅游饮食消费和舒适度的研究领域,为促进地方餐饮发展和提升旅游者饮食满意度提供理论借鉴。
2021 Vol. 36 (4): 185-192 [摘要] ( 103 ) [HTML 1KB] [ PDF 3454KB] ( 887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