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3年 38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3-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书评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国土空间治理与规划
进展与动态
1 段锴丰, 施建刚, 吴光东, 徐可
城乡融合系统: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
城乡融合系统被认为是全新认识和理解现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为深入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的复杂过程机理及其组织规律,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对城乡融合系统进行了理论阐释、结构解析及运行机制分析。首先,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城乡融合系统设计基本思想,对城乡融合系统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在可持续性科学的整体框架下,对城乡融合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解析;最后,以“要素→结构→功能”为主线设计构建了城乡融合系统运行机制模型,并对城乡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及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初步构建了基于城乡融合系统的城乡关系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成果有利于拓展现有城乡地域系统理论,对城乡融合理论发展和新时代城乡融合的有序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023 Vol. 38 (3): 1-10,68 [摘要] ( 88 ) [HTML 1KB] [ PDF 10942KB] ( 716 )
11 许艳, 陆林
旅游地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基于Cite Space软件,对近20年国内外旅游地演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述评。研究发现: ①旅游地演化研究大致呈现出“缓慢增长—波动增长—快速增长”的一个发展历程。②以领军学者个体为中心、具备地缘关系的小型学术团队已初步形成。国际层面主要以西班牙Anfuso教授为首,致力于自然地理学视角下的海滨旅游地演化发展研究;国内层面主要以陆林教授为首,致力于研究人文地理学视角下旅游地的动态演进与空间结构演变。③以理论视角并置比较作为行动主线,发现旅游地演化研究重点存在两大鲜明转向。论文立足于综合理解旅游地演化研究的历史图景,重视把握总体过程的连贯性,为窥视一个完整的旅游地演化研究全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 Vol. 38 (3): 11-20 [摘要] ( 100 ) [HTML 1KB] [ PDF 3309KB] ( 1027 )
21 吴文智, 乔萌
乡村旅游外来经营者研究进展:基于中国制度情境的一般逻辑
外来经营者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有研究对外来经营者动机解释较成熟,在经营方式选择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阐述了外来经营者在社会交往、社会责任和社会治理的倾向,并深入研究了其在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人口结构与社会关系、文化变迁等方面的影响;但对中国制度情境下外来经营者的经济与社会属性研究较少,对外来经营者动机、经营方式与行为倾向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足,且缺少对其变迁性和细分主体影响的研究。未来研究应更注重外来经营者自身成长变量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和深层次影响研究,关注其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3 Vol. 38 (3): 21-28,191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4502KB] ( 720 )
社会
29 塔娜, 柴彦威
理解社区生活时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
社区生活圈聚焦在居民步行范围内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化配置,需要关注设施时间安排与居民生活时间的匹配性,响应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强调社区生活时间对生活圈构建的意义。本文从时空间行为视角出发,从生活时间节奏、活动持续时间和时空间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生活时间研究的特点及其对社区生活圈构建的空间、社会与情感意义;以北京市上地—清河街道的活动日志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了居民社区活动时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区居民社区时间利用不足,社区生活时间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异、活动类型分异和群体分异。社区生活圈规划需要分析生活时间利用特征,把握居民对社区生活圈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应对行为空间与物质空间的时空不匹配问题。
2023 Vol. 38 (3): 29-36 [摘要] ( 122 ) [HTML 1KB] [ PDF 6647KB] ( 669 )
37 周佩玲, 胡桢, 刘堃
建成环境对健康行为影响的时空间行为创新研究框架
建成环境对个体健康行为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议题,对生活圈规划和健康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从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出发,借由企划概念对建成环境和健康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时空间行为视角下的健康行为研究思路需要在场景、视角及视野三个方面发生转变,并整合现有时间地理学以及健康行为分析方法,构建新的分析路径,设计新的可视化方法,同时纳入新的指标体系。文章构建了时空间行为视角的健康行为作用机制,并提出了建成环境对健康行为影响的时空间行为研究框架。最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①建成环境时空间制约导致的健康企划中计划与行为不匹配;②建成环境在长期健康企划形成中的作用;③建成环境在个体健康企划与其他企划交织权衡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时空间行为视角,为客观建成环境与个体主观属性对健康行为的协同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框架,探索未来研究方向,为健康城市规划提供学理依据。本研究对抽象的企划概念及过程进行了解构及梳理,并在时空棱柱与路径中予以运用和表达,拓展了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时间地理学在健康行为研究的应用。
2023 Vol. 38 (3): 37-46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8103KB] ( 834 )
47 于悦, 李钢, 金安楠, 黄雨珊, 王娟
记忆要素与生活经历对被拐儿童寻亲的影响——基于寻亲成功案例杨某某的实证
被拐儿童凭借记忆寻亲是通过记忆与家乡和原生家庭建立“人地依恋”的现象,其记忆要素和寻亲经历值得关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杨某某并对其家乡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借助文本分析和质性分析方法,探究儿童对家乡记忆的类型与特征,并结合被拐卖后的生活经历,揭示其对被拐儿童寻亲的影响。研究发现: ①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主要经历被拐卖前和被拐卖后2个阶段,被拐卖前家乡生活和被拐卖经历形成寻亲记忆线索,被拐卖后的生活经历影响寻亲记忆线索的组织和传播扩散;②儿童对于被拐卖前的记忆多为日常生活情景中频繁接触的事物,或具有情绪色彩的生活经历,包含普遍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家庭性知识,协助识别儿童家乡和原生家庭;③儿童被拐卖后分别在养家和自己组建的家庭生活,生活过程中身世认知、受教育程度、科学技术发展、人员的阻碍与支持、经济水平等的变化影响寻亲记忆线索的传播扩散,影响儿童寻亲时长和结果。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未来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2023 Vol. 38 (3): 47-57 [摘要] ( 99 ) [HTML 1KB] [ PDF 11009KB] ( 596 )
文化
58 尹书华, 戴光全
基于CAS理论的节事空间秩序建构的逻辑与实践——以广州国际灯光节为例
本文以广州国际灯光节为例,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结合主体行为遵循的刺激——反应规则,分析了节事组织方和管理者秩序建构的逻辑和实践。通过对灯光节组委会核心成员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以及网络资料的获取,了解到灯光节管理者在周期性的节事活动举办和学习经验中,具体从节事空间布局设计、节事信息宣传秩序、节事交通运输秩序、节事环境卫生秩序和节事安全保障秩序等5个方面对灯光节空间秩序进行建构。根据CAS理论,为提高节事组织方的适应能力和下一届节事运作的有序进行,建议节事组织方从自身适应性能力、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空间布局和设计、服务管理几个方面来促进节事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节事空间的设计和管理,并为同类型的节事运作提供可供借鉴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式。
2023 Vol. 38 (3): 58-68 [摘要] ( 86 ) [HTML 1KB] [ PDF 6034KB] ( 828 )
69 郑超, 李瑞, 杨火木, 谢梦月, 殷红梅, 覃颖
表征与非表征视角下民族村寨居民灾后情感恢复机制研究——以报京侗寨为例
以报京侗寨为例,基于人类情感理论、表征与非表征分析视角,探讨民族村寨居民灾后情感恢复中身体实践、展演过程与表征建构。研究发现:①情感唤醒驱动下,个体受灾居民身体实践实现家的物质空间重塑与身体、物品归置,促成灾后情感初次恢复,推动家的情感复苏;②受灾家庭通过日常生活与生计恢复实践消解灾后家的情感脱节与不适,促成家的情感空间重建,延续家的情感意义,强化情感恢复水平; ③民族节庆仪式中社区集体参与氛围的营造构建个体、群体互动空间,实现受灾居民群体归属需要的满足,节庆仪式的文化性得以突显,并于维系受灾居民文化身份稳定中生成文化身份认同,推动社区社会关系重构。研究在串联个体、家庭、社区尺度上构建出“情感唤醒—身体展演与实践—表征建构”恢复机制,实现由非表征到表征转化的实证探索,可为民族社区灾后情感恢复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2023 Vol. 38 (3): 69-78,91 [摘要] ( 69 ) [HTML 1KB] [ PDF 26596KB] ( 546 )
国土空间治理与规划
79 崔海洋, 胥桂凤, 虞虎
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乡村重构过程机理与路径优化——以贵州省为例
厘清乡村重构的演化特征与规律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基于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贵州乡村发展与重构特征、影响机理,探讨乡村重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研究期,贵州乡村处于均质化向异质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存在发展不充分,区域极化等矛盾;乡村重构强度较低,以社会重构为主导,经济重构指数持续增长,空间重构滞后。②乡村重构受多因子的交互作用影响,其中,贫困治理、城镇化主导下的交互因子对乡村重构的影响力最高。③主导调控因子缺失是乡村结构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应面向国土空间治理改革机遇,转换发展动能,重构乡村空间结构,重组乡村资源要素,重塑乡村功能优势。
2023 Vol. 38 (3): 79-91 [摘要] ( 98 ) [HTML 1KB] [ PDF 21265KB] ( 551 )
92 干靓, 凌云
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的韧性城市规划:理念融入与实践路径
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新时期,提升韧性成为空间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对30个重要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进行分析,从应用层次、应用导向和应用维度三个方面揭示“韧性”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现状。结果表明,“韧性”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已有所拓展,但仍存在不足。基于国土空间治理要求,从应对多风险全周期治理特征的韧性思维全过程融入、响应复杂治理任务的韧性要素多系统融入、迈向协同治理体系转变的韧性主体多模式融入三个方面对“韧性”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进行探讨,为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韧性规划的探索提供参考。
2023 Vol. 38 (3): 92-99 [摘要] ( 147 ) [HTML 1KB] [ PDF 5225KB] ( 1406 )
100 谷晓坤, 李小天, 刘静
基于IAD理论框架的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例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城市乡村比一般乡村受到更强烈的城市化影响,面临着最剧烈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冲突,但是聚焦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的探讨尚未展开。本文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大背景下,厘清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基于IAD理论构建了包括治理环境、治理行动和治理绩效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以及“规划—整治—运营”一体化的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行动。进一步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案例,分析了其“规划—整治—运营”不同环节的行动主体和运行规则。研究认为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不仅需要单独的空间规划、综合整治和乡村运营,更重要的是强调各种工具的统筹,强调从划定蓝图、实施路径再到价值实现的整个治理过程的系统整合。
2023 Vol. 38 (3): 100-107 [摘要] ( 100 ) [HTML 1KB] [ PDF 7304KB] ( 1556 )
城市
108 马学广, 张钊, 蒋策
基于先进制造业投资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联系与结构研究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对于刻画中国城市空间联系具有重要的表征作用。本文基于29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先进制造业投资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中国城市网络空间联系与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中国先进制造业投资的城市网络总体上形成以“菱形”结构为主体框架的“V”字型空间形态;城市间投资联系按照距离由远及近呈偏右态分布,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和大分散、小集聚的整体联系特征;城市网络具有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主的首次位联系,继而形成以上、深、广、北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城市联系空间结构。
2023 Vol. 38 (3): 108-117,154 [摘要] ( 91 ) [HTML 1KB] [ PDF 69184KB] ( 540 )
118 曾鹏, 段至诚, 魏旭
城市群省际边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化研究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中国城市群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并运用ESDA分析方法对城市群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空间差异性及关联性分析,最后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城市群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以期探索新时期城市群协调发展等难题的路径。研究发现: ①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异的下降过程快于绝对差异下降过程;②省际边界区域局部关联程度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③省际边界区域局部空间关联程度冷点区域逐渐缩减,热点、次热点逐渐增多;④省际边界区域多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及政府财政支出维持经济发展,体现出规模化企业数量有限、区域辐射效应不强的现实困境。
2023 Vol. 38 (3): 118-127 [摘要] ( 81 ) [HTML 1KB] [ PDF 15718KB] ( 551 )
128 刘菊, 孙平军
东北三省收缩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缩效应与机理解析
城市收缩是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新事物,给传统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城市规划范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该文据此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选取我国收缩城市最集中的东北三省,就其收缩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空间分异明显;②15个收缩城市呈现出明显的基本服务均等化收缩效应,并表征出明显的阶段性、类型性和空间分布特征;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是一个基于总量与人均指标、“存量”与“变量”指标综合权衡的结果产物,内在逻辑遵循“发展要素‘外流’→发展机会被空间剥夺→地方财政税收锐减→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受限”的演化规律,而且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耦合过程。
2023 Vol. 38 (3): 128-137,181 [摘要] ( 103 ) [HTML 1KB] [ PDF 23184KB] ( 815 )
经济
138 黄颖敏, 黄耿志, 刘家玉, 廖望, 邹小华
革命老区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与创新机制——以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为例
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共同演化的理论视角,构建“制度—企业—网络—技术—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以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了革命老区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江西南康家具产业集群的演化经历了路径创造与起步发展(1993— 2006年)、第一次路径锁定与集群化发展(2006— 2016年)、第二次路径锁定与高质量发展(2016年至今)3个演化阶段。地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市场网络与国家政策,科技创新与全球化力量分别是集群演化3个阶段的主要动力。不同演化阶段在制度、企业、网络、技术与空间的协同作用下,推动了革命老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为国内其它老少边穷地区产业集群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2023 Vol. 38 (3): 138-145 [摘要] ( 98 ) [HTML 1KB] [ PDF 7895KB] ( 1261 )
146 徐海英, 周潮, 任启龙, 侍非, 毛广雄, 卢勇
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与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2015和2019年江苏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网络演化特征,并选取其中147家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企业异质性、投资源地制度环境、东道国制度环境和东道国经济禀赋等多要素组态视角,探索2015—2019年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机制。研究表明:①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网络呈现空间拓展多元化的分散趋势,反映出区位选择机制的复杂性。中国香港和美国作为最重要投资目的地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江苏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趋势明显,呈现“风险规避”偏好;沿江城市是重要投资源地,其中苏州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强度增加显著;城市间对外投资区位拓展关联度不大。②江苏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路径归纳为“制度动因下优势寻求”、“高生产效率企业的自然资源寻求”、“国际经验丰富企业的市场寻求”三类六个组态。
2023 Vol. 38 (3): 146-154 [摘要] ( 96 ) [HTML 1KB] [ PDF 11230KB] ( 583 )
乡村
155 易纯,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政府主导下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城市化机制分析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园区成为了解乡村城市化机制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甘肃定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发现:①园区核心区经历了从乡村性空间、半城市化、城市化空间的转型;②政权主导着园区空间的生产与城市化过程,园区成为空间政治实践的场域;③园区空间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在于其空间实践过程中建构的空间话语所产生的权力效应;④政府、专家等通过建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战略构想、发展理念、政策制度等空间话语,规训着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介入园区空间的实践与空间的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多元主体在空间话语规约下参与、推动着园区城市化的进程。
2023 Vol. 38 (3): 155-163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5234KB] ( 662 )
旅游
164 卢欢, 杨淼甜, 张妍妍, 李君轶
基于街景照片的城市旅游情感空间探测研究
图片城市主义范式下,街景照片成为游客感知城市环境的一种新型大数据。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基于照片大数据的旅游情感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从情感地理学视角出发,引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深度学习方法,实证测度了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的情感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基于街景照片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探测城市旅游情感空间特征;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旅游积极和消极情感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类型的集聚格局;西安市典型旅游街区内部呈现多种旅游情感复杂交错的特征;问卷数据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游客与城市环境互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也为城市旅游环境的改造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3 Vol. 38 (3): 164-172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14223KB] ( 675 )
173 董楠, 白长虹, 妥艳媜
好客的东道主: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研究
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是居民在主客交往中的好客行为,对建立友好型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目的地居民的帮助行为是什么、如何帮助等问题还缺乏深入探讨。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得到,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包括指导型帮助、参与型帮助和替代型帮助;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遵循着情境判断—身份认同—帮助实施的行动逻辑,且个人特质在这一过程起到双向调节作用;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有助于主客关系构筑,具体表现在声誉累积、印象改观、体验提升和信任增进四个方面。研究探索了目的地居民对游客的帮助行为类型,分析了目的地居民帮助行为的实施过程及其对主客关系的影响,也为如何鼓励目的地居民的帮助行为,推动地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建议。
2023 Vol. 38 (3): 173-181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2305KB] ( 831 )
182 李媛, 邹永广, 杨勇, 吴沛
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综合活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探析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活力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夜经济实现新增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19个聚集区为例,构建了聚集区活力评价体系,揭示了聚集区活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测度了聚集区高低活力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结果显示: ①聚集区活力整体呈现“中间低,边缘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高活力聚集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沿边、沿海指向,且于上海市形成了稳定的高活力域。②夏季活力整体高于冬季。街区型聚集区活力普遍高于景区型,但部分街区型聚集区因文旅消费活动的必须性和无时令性使冬季综合活力高于夏季。③聚集区活力时空差异成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促进型致因”“空间可达促进型致因”“建成环境驱动型致因”“人群流动薄弱型致因”和“消费环境限制型致因”。
2023 Vol. 38 (3): 182-191 [摘要] ( 97 ) [HTML 1KB] [ PDF 12621KB] ( 711 )
书评
192 解佳
学术研究“后台”的真诚展示——《新文化地理学文献导读》述评
2023 Vol. 38 (3): 192-192 [摘要] ( 90 ) [HTML 1KB] [ PDF 943KB] ( 67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