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1年 36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1-02-15

城市
人口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人口
进展与动态
城市环境与健康
进展与动态
1 王莉莉, 陈浩
基于后人类思想的国际城市研究: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赛博格城市、混合城市、城市政治生态学、集合城市主义为代表的后人类城市研究思想成为揭示当代城市中人类与非人类复杂交织关系的前沿性理论视角。本文在深入探讨上述概念的理论渊源、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应用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后人类城市思想在我国城市研究中的可能方法论意义,即城市分析不能将人类与非人类绝对割裂地看待,而需要将城市中的主体或客体重新定义为人类与非人类的“混杂体”,整合以往分散在自然、工程、社科与人文等不同领域中的观察与分析,拓展人们对城市过程的认知,开创更多的城市研究可能性。
2021 Vol. 36 (1): 1-10,93 [摘要] ( 175 ) [HTML 1KB] [ PDF 2109KB] ( 1584 )
11 刘彬, 周国华, 贺艳华, 易纯
乡村社区可持续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出现,乡村地区成为可持续性转型研究的新焦点。乡村社区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促进我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乡村社区可持续研究可以划分为起步、拓展和逐步深化三大阶段。可持续性、脆弱性、韧性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演变的不同研究主题,是当前城乡发展研究的三大热点议题。乡村发展多功能、多维度、多主体等趋势下,乡村社区可持续性包含社区生态、社区产业、社区空间、社区规划、社区治理等多维度实施路径。未来的乡村社区可持续性研究,要重视多维度综合的乡村社区可持续性评定、乡村社区风险识别与监测、乡村社区可持续性转型、乡村社区生活质量与乡村吸引力提升和现代化治理等问题的深入探讨。实现中国乡村社区可持续性,应综合考虑较优越的政治背景、较大的地域环境差异等基本特征与现实问题。
2021 Vol. 36 (1): 11-20 [摘要] ( 154 ) [HTML 1KB] [ PDF 3376KB] ( 1261 )
城市环境与健康
21 王冬根, 毛子丹
城市环境与健康专栏导论
2021 Vol. 36 (1): 21-21 [摘要] ( 137 ) [HTML 1KB] [ PDF 800KB] ( 943 )
22 陶印华, 柴彦威, 杨婕
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研究的时空行为视角
在宜居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已有的环境—行为—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从静态时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邻里环境要素与居民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并分析健康相关行为或活动特征的中介作用。本文立足于个体导向和强调制约与企划的时间地理学、基于活动—移动模式的活动分析法、以及移动性转向下情境单元的选择问题,以个体整日活动—移动模式作为生活方式的外在行为体现,从时间、空间、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角度,构建了基于移动性的城市环境暴露—日常活动移动模式—个体健康效应三者关系的综合分析框架,以期促进城市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1 Vol. 36 (1): 22-29 [摘要] ( 182 ) [HTML 1KB] [ PDF 3431KB] ( 1270 )
30 王丰龙, 王冬根, 毛子丹
城市内部居住迁移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居住迁移对居民健康有重要影响。然而,一方面,目前对居住迁移的健康效应的研究仍然以国外研究为主,且偏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对居住迁移健康效应的研究大多基于截面数据,研究结论不够稳健。为此,本文基于北京市的一项追踪调查,分析居住迁移前后不同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的变化,并利用定序逻辑斯特回归模型分析居住环境变化对居民自评健康改善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迁移后大多数居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社区环境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于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区规划有政策参考价值。
2021 Vol. 36 (1): 30-38 [摘要] ( 118 ) [HTML 1KB] [ PDF 1860KB] ( 1918 )
39 王珂, 徐红罡, 赵莹
季节性退休移民的日常行为与身心健康关系——候鸟老人的绿色空间暴露分析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退休老年群体出于追求身心健康的动机向环境更好的地方季节性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类季节性退休移民被称之为“候鸟老人”。本文运用时空行为的环境暴露测量,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探讨候鸟老人日常行为中对迁入地绿色空间的实际使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候鸟老人在迁入地的日常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以家为中心的1.5 km的空间范围,一天外出次数较多,但单次外出时间短,离家距离近。他们的绿色空间暴露主要发生在居住社区,与身心健康存在正向关联关系,绿色空间日均暴露时间较长的候鸟老人的身心健康自我评分高于绿色空间日均暴露时间较短的候鸟老人。本文进一步从康复性流动的三个维度——活动、社会交往、流动情境对绿色空间暴露与候鸟身心健康的关系作出了解释,不仅有助于理解季节性流动情境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为候鸟型目的地的城市与社区空间规划提供了借鉴。
2021 Vol. 36 (1): 39-47,55 [摘要] ( 148 ) [HTML 1KB] [ PDF 9979KB] ( 1350 )
48 王兰, 周楷宸, 汪子涵
健康公平理念下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健康公平是当前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目标,也是“健康中国”国策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聚焦社区养老设施这一重要健康资源,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比较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多种类型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公平性,并运用LISA方法辨析社区养老设施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关联格局,识别存在高需求但低配置问题的供需显著失衡区域。研究发现,上海社区养老设施的总体基尼系数较高,分配水平差距较大。其中,日间照护机构的基尼系数最高,是未来城市发展和规划中需要考虑增补的重点社区养老设施。LISA分析发现,各类社区养老设施高需低配的空间单元和集聚区域相对一致,但长者照护之家空间高需低配区最多。最后本研究讨论了针对特定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公平性问题及其潜在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1 Vol. 36 (1): 48-55 [摘要] ( 165 ) [HTML 1KB] [ PDF 40710KB] ( 954 )
56 李经纬, 范晨璟, 田莉, 欧阳伟, 苗文胜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
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交往活动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具有积极作用,深入理解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5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多水平回归模型,重点考察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36%的社会交往水平差异由老年人所处社区决定;社区层面,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社区周边1km范围内拥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露天健身器材场地、图书馆/文化站、宗教设施,以及道路质量较好的社区,往往居住于其中的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水平较高;个体层面,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因素亦与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水平密切相关。
2021 Vol. 36 (1): 56-65 [摘要] ( 167 ) [HTML 1KB] [ PDF 4093KB] ( 1139 )
社会
66 王金莲, 苏勤, 吴骁骁
第二居所旅居地社会互动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以三亚市为例
第二居所旅居是一种旅游现象,旅居者为了追求愉悦和非日常经历,在目的地长时间逗留,重构旅居地的社会关系。本文以社区场域理论为研究框架,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析三亚市第二居所旅居者与当地居民社会互动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提升两者的互动。结果发现:旅居者与当地居民以浅层次的社会互动为主,缺乏深入的情感性互动,并呈现“空间性”与“社会性”特征;社会互动的空间异质性,导致了不同地理空间内社区场域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对集体行动与集体意识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本文构建了共建共享的和谐社区发展模式,以期为旅居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1 Vol. 36 (1): 66-72 [摘要] ( 148 ) [HTML 1KB] [ PDF 3650KB] ( 1109 )
73 王皎贝, 李钢, 周俊俊, 马雪瑶, 徐婷婷, 薛淑艳
湖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拐卖儿童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对家庭和个体的影响深远。早前研究侧重于犯罪现象的宏观分析,当前亟需转向重点地域与重点人群开展研究。本文聚焦我国拐卖犯罪的高发省份湖北,采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湖北省拐卖儿童犯罪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被拐儿童的性别年龄结构呈“工”字形特征,高发于1—6岁和13—17岁年龄段,男童为被拐主体,多由城镇拐出; ②犯罪时间上呈“峰”型态势,1981—2005年为高发时段,多发于夏季、周日、喜庆节日、元旦及寒暑假等;③市域空间上以武汉为热点区,区县上表现为“两冷两热”的空间布局,微观地点上高发于居住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村庄里、街道、车站等地点为最,且各性别年龄段儿童被拐场所存在显著差异; ④拐卖儿童犯罪与人口性别比及城镇化率显著相关。
2021 Vol. 36 (1): 73-83 [摘要] ( 182 ) [HTML 1KB] [ PDF 34815KB] ( 1121 )
84 马小宾, 侯国林, 李莉, 杨燕
基于DBSCAN算法的民宿集群识别、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以南京市为例
以南京市Airbnb网站民宿商家为例,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空间变异函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刻画南京市民宿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南京市民宿已经形成“25124”的5等级14集群格局,呈现“两横两纵”的“井”字形空间布局特征;②民宿密度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各个街道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民宿密度分布受到系统自身的影响大于随机性因素的影响;③不同因素对民宿空间格局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异质性,路网密度、公交站点密度、人口密度以及商品房平均价格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距最近地铁站距离、超市商城密度、距4A级以上景区最近距离以及距4星级以上酒店最近距离表现为负相关,不同因素回归系数的分布空间差异显著。
2021 Vol. 36 (1): 84-93 [摘要] ( 116 ) [HTML 1KB] [ PDF 25910KB] ( 1091 )
城市
94 王志勇, 叶祥松, 林仲豪
城市功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文章运用2003—2017年珠三角9市的相关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城市地理系统分形模型,分析了城市功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城市功能专业化基础上的城市间功能互补,或者说注重城市间功能互补的城市功能专业化对本地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城市也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②只追求功能专业化对本地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对其他城市也存在空间挤占效应;③只追求城市间功能互补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其他城市也存在空间挤占效应。文章最后还进一步探讨了城市间功能互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本文分析了城市间功能互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城市间的“互动”,更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协同性和系统性,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城市功能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规律。研究结论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提质增效,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其他城市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1 Vol. 36 (1): 94-103,134 [摘要] ( 123 ) [HTML 1KB] [ PDF 6349KB] ( 1840 )
104 李莉, 侯国林, 夏四友
上海市共享住宿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
本文以Airbnb共享住宿为研究对象,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对上海市2010—2019年期间共享住宿空间演变与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共享住宿经历了自发萌芽—快速增长—稳步发展三个主要阶段;②上海市共享住宿正相关性逐年增强,空间聚集态势明显,局部格局整体呈现中心高、外围低的分布特征,研究期内逐渐由西北—东南向东北—西南方向扩散;③道路密度、经济水平、房源供给、服务群体与空间集聚对上海市共享住宿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并通过制约机制、供需机制、触发机制影响共享住宿选址布局,经过个体与时间积累效应,最终形成上海市共享住宿空间动态演化特征。
2021 Vol. 36 (1): 104-114,154 [摘要] ( 129 ) [HTML 1KB] [ PDF 61131KB] ( 860 )
115 杨喜平, 杨鸿海, 李彬, 李君轶
基于手机数据的西部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基于手机轨迹数据系统的定量分析了西宁市不同群体的出行特征差异,通过定义移动距离、回转半径、出行频次和停留位置个数来定量居民的出行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工作日和休息日西宁市居民的出行差异。研究发现:①不同年龄群体出行行为差异显著,其中31—40岁年龄段居民的出行需求最为强烈,大于60岁的老年人出行需求最小;②男性在出行距离、活动范围、出行频次和停留位置个数方面都全部高于女性;③居民在休息日的平均移动距离、出行频次和停留位置个数都显著大于工作日,但休息日和工作日的活动范围并没有显著差异。
2021 Vol. 36 (1): 115-124 [摘要] ( 127 ) [HTML 1KB] [ PDF 19026KB] ( 740 )
人口
125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城镇化进程中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市民化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和探究二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①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不同维度发展各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是由个体市民化能力与流入城市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就业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集中在个体的人力资本和流动经历上,是个体经济理性的结果;影响社会保障和自身身份的因素除个体市民化能力外,还受制于流入城市特征,是个体寻求自我能力突破和制度保障来改变市民化现状的社会理性的结果。
2021 Vol. 36 (1): 125-134 [摘要] ( 141 ) [HTML 1KB] [ PDF 1521KB] ( 1308 )
区域
135 徐珊, 甄峰
省域城市网络中心性测度及比较研究——以江苏省和广东省的对比分析为例
城市网络中心性是衡量城市地位、分析城市体系的重要概念。本文在剖析中心性理论内涵的演化后,提出网络中心性应当同时体现规模等级和要素流动的水平。通过区分静态网络和联系网络,论文构建了基于规模数据和流动数据的网络中心性评价体系,并以江苏、广东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①从规模和联系两类城市网络中心性的视角识别首位城市是有效且科学的,两省的双城首位竞争存在显著差异。②网络中心性评价体系能够细致刻画省域城市体系整体结构,江苏省城市体系发展较广东省更加均衡,而广东省的城市等级位序排名则更为固定。③静态网络和联系网络不具有显著相关,联系网络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体现了本研究网络中心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021 Vol. 36 (1): 135-144 [摘要] ( 174 ) [HTML 1KB] [ PDF 15055KB] ( 864 )
145 朱政, 朱翔, 张夏于
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1990—2019年中7个年份的8类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数据,建立空间数据库,并依托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量、对城市群及其片区的贡献率、在城市群中的扩张程度分布的测算,归纳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9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爆发增长、增速回落这4个阶段,经历了由“工业用地主导”向“居住用地主导”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贡献率不足,未能支撑起高端城市功能,部分片区的用地结构存在问题。
2021 Vol. 36 (1): 145-154 [摘要] ( 143 ) [HTML 1KB] [ PDF 72094KB] ( 882 )
乡村
155 贾垚焱, 胡静, 谢双玉, 乔花芳, 刘大均
贫困山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
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脆弱性分析框架,以恩施州为例,从敏感性与适应性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进行定量测度,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脆弱性分异的风险因子与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脆弱性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抵御内外部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 ②村域脆弱性主要为中、低等脆弱性,各村敏感性与适应性构成各不相同;③优势景观资源主导类旅游地脆弱性最低,传统民族文化型旅游地脆弱性最高,旅游开发模式对系统脆弱性有着直接影响;④研究区系统脆弱性受多因子影响,自然灾害是系统敏感性的主控因素,社会医疗保障条件与政策认知程度是提高适应性的关键因素,人—财—物是脆弱性分化的催化因素。
2021 Vol. 36 (1): 155-164 [摘要] ( 158 ) [HTML 1KB] [ PDF 7323KB] ( 1213 )
165 苗毅, 宋金平, 修方睿, 王翔宇
基于耦合关系的县域乡村发展格局与优化——以寒亭区为例
基于评价体系和耦合关系,以寒亭区为例探讨县域乡村发展格局及优化,发现:①多数村庄得分较低,中高值村庄集中于寒亭区中南部,各子系统得分结构具有差异化特征,社会经济方面对乡村发展影响较大但空间分异也更明显;②子系统间、子系统与指标间均有一定耦合关系,指标之间的协同优化有助于实现子系统的高效提升;③相当一部分村庄呈中低值、强耦合特征,发展有赖于区域性优势带动与补偿为重点、邻近村庄优势溢出与合作发展为补充的外部带动,高—高集聚区应从产业着手带动低—低集聚区,高—低/低—高集聚村庄应促成邻近村庄合作发展行业、协同治理乡村、共同向高—高集聚转化。此外,耦合关系视角下的合作与优化应注重实际,以科学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2021 Vol. 36 (1): 165-173 [摘要] ( 112 ) [HTML 1KB] [ PDF 22348KB] ( 828 )
旅游
174 黄睿, 吕龙, 黄震方
“路学”视角下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维度与机制研究
“路学”是关于道路功能、时空演化及其区域影响的理论,为研究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提供新视角。借鉴“路学”构建“公路建设及其作用—公路对旅游地的影响—公路与旅游地交互响应”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维度,且具有正向影响。公路在增强旅游地通达性、刺激经济发展和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性,改变着人们的旅游经历与体验方式,引发地方重构和社会重塑。经济和生态维度对交旅响应有着正向影响,社会和文化维度影响不显著,交旅交互响应对公路交通建设影响不显著。进而基于生产、使用、建构和消费构建影响机制,以期为促进交旅协调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依据。
2021 Vol. 36 (1): 174-182 [摘要] ( 105 ) [HTML 1KB] [ PDF 3370KB] ( 1007 )
183 李亚娟, 罗雯婷, 王靓, 张祥, 胡静
城市旅游休闲热点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旅游休闲热点区是城市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本研究以中国旅游休闲城市武汉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的空间特征和业态集聚特征,进而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远城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引领的空间演变规律。②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规模与业态密度显著提升,业态结构由单一业态引领向多业态均衡发展演变。③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的形成和演变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旧城改造政策落地、旅游重点项目的打造、旅游发展政策、城市发展导向与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交通功能完善等动力均合力推动了热点区的形成和演变。
2021 Vol. 36 (1): 183-192 [摘要] ( 112 ) [HTML 1KB] [ PDF 28453KB] ( 903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