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4年 39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4-08-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汤茂林
学术对话与人文地理学进步
学术对话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之一。学术翻译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直是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对话的重要形式。这种与国际学界的对话固然重要,但国内的对话更为根本,因为经常受到学者的忽视。学术对话的基本形式包括学术研讨会、论著文献综述、综述性论文、专著的相应章节、基金项目申请书,以及作者与同行审稿专家之间的辩论。学术与社会的对话是为了把学术成果介绍给大众,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学科间对话是确保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这种对话对定位为桥梁学科的地理学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认同度和学科地位。学科内的交流与对话同样重要,涉及加强不同研究进路之间的对话与交锋,改进学术研讨会的讨论环节,强化学术书评。人文地理学要完成其使命,需要我们认真重视各种形式的学术对话,消除误解,增进学者间的共识,在解释性进步和概念性进步上多努力,宽容学术批评,认真地吸纳学术批评中的有益成分,促进知识生产和学科进步。
2024 Vol. 39 (4): 1-8 [
摘要
] (
31
) [
HTML
1KB] [
PDF
1558KB] (
363
)
9
陶伟, 林可枫, 汤佩, 梁锦锋
流动性政治的地理学研究:缘起与议题
流动性是连接人、地、物并传达意义的方式,同时也是接触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历并将继续经历深刻的社会转型,流动性成为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地理学对流动性的关注始于交通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着重对流动的机制与效率进行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流动转向”引发了学界对“流动”问题的反思,“新流动性范式”应运而生,流动现象背后的差异化、公平正义等社会文化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流动性政治”的概念由此诞生,并成为新流动性范式研究中富涵学术与实践价值的一项重要议题。地理学认为流动性已成为空间、地方、网络、尺度和领土之外的一个重要概念,需将其置于地理学科研究的中心并关注多样化的流动实践及其蕴含的丰富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关于“流动性政治”的学术进展,从流动性治理中的政治角逐、流动中的情感、体验与适应、流动作为一种增加资本的方式、流动权力博弈的中介与产物四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同时结合中国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对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建设、流动性政治视角下的地缘政治研究等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中国本土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4 Vol. 39 (4): 9-18 [
摘要
] (
23
) [
HTML
1KB] [
PDF
2082KB] (
326
)
19
郭凯菲, 蒋华雄, 戴特奇, 宋金平
西方智慧社区研究进展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及在较小尺度空间的实践。本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西方智慧社区的研究进展,以启发国内在基本内涵、发展特征、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智慧社区内涵主要以技术维度、人力资本、社会技术互动等三个方面为视角,其研究领域涉及社区服务、社区设施、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智慧化进程。智慧社区发展也存在隐私泄露、“数字鸿沟”、数据处理技术难度高、居民发言权缺少、管理监测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未来,智慧社区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技术互动过程,强调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公共服务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社区可持续发展。
2024 Vol. 39 (4): 19-26,159 [
摘要
] (
21
) [
HTML
1KB] [
PDF
2424KB] (
472
)
城市
27
宗会明, 郝灵莎, 梁嘉玲
重庆市城乡物流末端网点空间布局以及组织运行模式分析
物流末端网点是物流体系中重要部分,也是最贴近用户的环节。本文基于2022年8月在高德地图中获取的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POI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不均衡指数、最邻近指数等方法,探索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空间分布格局,并梳理城乡不同区域末端网点组织运行模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物流末端网点分布不均,物流末端网点集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②各类网点集聚程度智能快递柜>第三方驿站>物流公司直营网点;③重庆市物流体系呈现城市—镇/乡的场镇两级物流网点布局,行政村内部缺少网点建设,网点布局均统筹多方要素;④重庆市城区网点运营体系完善,乡镇末端网点运营精细化管理欠缺,尚未形成完整的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体系。
2024 Vol. 39 (4): 27-35 [
摘要
] (
18
) [
HTML
1KB] [
PDF
3601KB] (
319
)
36
尹上岗, 王蕊, 周俊杰, 陈方彬
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2012—2018年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相关性,借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整体影响及空间异质性规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房价呈“东高西低”态势,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呈“西高东低”态势,房价及居留意愿均表现出上升趋势。②城市房价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均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单变量局部空间类型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③城市房价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整体影响为负,房价影响的正值区逐渐转移至安徽中南部,房价影响的负值区扩散至大部分地区。④房价稳定助推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提高,房价快速上涨将阻碍居留意愿的提高。
2024 Vol. 39 (4): 36-45 [
摘要
] (
22
) [
HTML
1KB] [
PDF
8728KB] (
310
)
经济
46
张学波, 卢冰坤, 何志浩, 吴江楠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新冠疫情期间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及影响因素
基于环渤海地区2019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的夜间灯光数据,剖析了环渤海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经济韧性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地区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季度上,北京、天津经济韧性的时序变化幅度较大;年际上,环渤海地区经济韧性时序变化较小。②空间上,京津冀城市群北部以及山东省部分地区经济韧性较高,其中京津冀北部地区经济恢复速度较快,持续表现为“高—高”类型集聚。③产业结构多样化对地区季度经济韧性产生了抑制性作用,而社会消费与政府调控有利于季度经济韧性的增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年度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对年度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呈减弱的趋势,技术创新的积极效应存在滞后性。
2024 Vol. 39 (4): 46-56,117 [
摘要
] (
29
) [
HTML
1KB] [
PDF
6552KB] (
261
)
57
于英杰, 杜德斌, 李祺祥, 邢和祥
中国三大城市群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形成机制——基于科技型企业大数据分析
探究不同尺度下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计算机行业的集聚强度最高,京津冀各行业集聚强度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②城市群尺度各行业多集中在100 km范围内,京津冀呈现“核心—边缘”结构,长三角为“扇形”结构,珠三角具有“多核心”特点;③城市尺度大部分行业集中在40 km范围内,少数行业在边缘区集聚,京津冀表现为“蔓延型”集聚,长三角为“局部型”和“多中心型”,珠三角为“多中心型”;④城市群尺度上的集聚特征依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城市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则依生产成本上的空间差异、产业政策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二有所不同。
2024 Vol. 39 (4): 57-65,105 [
摘要
] (
17
) [
HTML
1KB] [
PDF
5477KB] (
457
)
区域
66
吴蝶, 王淑芳, 孟广文
代际港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演变研究——以天津东疆港为例
港口连通国内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部分港口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存在着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其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受限。因此,本文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构建港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框架,并以东疆港为例进行解析。主要结论:①港口运营存在多行为体的跨层互动,通过构建港口金融与物流通道,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建设;②港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路径演变,初始阶段表现为行为体的价值捕获和价值创造,巩固阶段出现了价值提升行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体现为价值创造与价值提升;③东疆港地方及企业层面的价值行为缩短了初始阶段的演化进程,促使港口在外部刺激下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贸易港的姿态成为第四代港口。
2024 Vol. 39 (4): 66-74 [
摘要
] (
27
) [
HTML
1KB] [
PDF
2484KB] (
385
)
75
郭卫东, 杜德斌
“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格局演化与驱动因素——以军事武器装备为例
利用武器转让和世界银行数据库对“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格局和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军事技术转移规模先升后降,印度成为最大的军事技术转入国,中国军事技术优势区逐步扩大并趋于连片生长;军事技术转移网络呈两极分化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中国成为改变网络结构的关键力量;俄罗斯是军事技术转移最大流网络的绝对主导,但影响力和控制力呈下降趋势;美国对域内军事技术转移规模迅速增长,军事影响力日益向中国周边渗透,空间布局符合边缘地带范围并对中国形成合围态势;地理距离、经贸关系、地缘关系、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发展水平、资本投入、资源禀赋和政治稳定性对转出国影响显著,而对转入国影响不明显。
2024 Vol. 39 (4): 75-84 [
摘要
] (
20
) [
HTML
1KB] [
PDF
6140KB] (
260
)
社会
85
王天心, 戈大专, 李杰, 袁紫怡, 王晓伟
基于供需视角的南京市养老设施空间匹配研究
平衡养老设施供需是构建适老型社会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六普和七普分街道数据,系统分析了南京市养老设施的供给与需求空间特征,计算了养老设施的可达性,对其可达性与老年人口比例进行空间匹配分析,研究其供需状态。研究发现:①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在2010—2020年间迅速加深,老龄化程度由中心城区至郊区呈现“高—低—高”的圈层结构模式,且集聚态势在十年间有所增强。②养老设施在主城区分布较集中,其可达性由中心城区向外快速递减,不均衡分布状态较突出。③南京市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养老设施供需关系匹配度较好,郊区的养老设施供需关系匹配不协调。基于养老设施供需关系的分析与测量,可为南京市养老设施实现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依据。
2024 Vol. 39 (4): 85-93,192 [
摘要
] (
28
) [
HTML
1KB] [
PDF
3985KB] (
447
)
94
石金龙, 李钢, 赵元吉, 张昭, 李欣泽
城市社区足球场地布局选址与多情景优化模拟——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基于西安市主城区社区、学校和社区足球场等数据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探析了社区足球场的多维供给特征和供需关系,并提出优化发展建议。研究发现:①西安市主城区社区足球场涵盖边缘型、相邻型、内含型3种选址类型和多种场地类型,依托公建公营、民建民营、公建民营3种投资运营方式,呈现9种途径融入空间规划建设。②场地数量于2015年始急剧增加,空间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多点分散”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全域整体上看,社区足球场点分布与社区密度匹配度较低,集中在社区密度中低值区域,存在较多服务盲区,供需匹配效率较低。④综合对比分析城市足球场与社区居民的供需关系,提出“社区足球场精准增建+高校足球场联动开放+中小学足球场动态开放”的优化发展建议。
2024 Vol. 39 (4): 94-105 [
摘要
] (
25
) [
HTML
1KB] [
PDF
7523KB] (
419
)
文化
106
李桂莎, 赵春雨, 凌善金, 陆林
基于“舞台—互动”视角的城市创意空间生产研究——合肥罍街案例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充分探索城市创意空间生产过程和模式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合肥罍街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点评获取文本和照片数据,结合舞台真实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构建罍街创意空间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旅游介入下的城市创意空间生产过程和模式,剖析游客互动实践促进创意空间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罍街创意空间生产模式是政府与企业自上而下开发和游客自下而上建构的协作模式,开发商通过创意景观和创意活动构建沉浸式的创意舞台表征,游客通过在舞台中的“游览—影像实践—图像叙事—打卡”互动仪式实践解构创意景观,实现自我对创意空间的想象并映射至现实空间,促使创意空间的再生产,研究结果以期为类似城市创意空间生产提供路径参考。
2024 Vol. 39 (4): 106-117 [
摘要
] (
26
) [
HTML
1KB] [
PDF
2423KB] (
346
)
118
宋佳倪, 刘培学, 张建新, 何家伟, 李佳敏
上书房行走:家空间视野下书房的表征与非表征
“家”的地理学是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中书房作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定家屋空间值得关注。本研究以空间表征与非表征为视角,深入探讨家空间视野下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研究发现,高校知识分子的书房空间以“文化与情怀”为符号表征,并呈现出“暂时性书房”—“准书房”—“独立书房”的阶段性、扩张性空间建构过程,部分出现了“超书房”空间建构;在高校知识分子的空间实践与情感氛围下,书房成为其身份建构下的物质文化空间、记忆怀旧空间以及情感象征空间。情感意义丰富但边界模糊的书房塑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矛盾的“家”空间,本研究将家空间研究延伸向书房微空间,并在中国视角下进一步延伸了“家”的意义与内涵。
2024 Vol. 39 (4): 118-127 [
摘要
] (
26
) [
HTML
1KB] [
PDF
2842KB] (
245
)
旅游
128
蒋依依, 徐海滨, 张旖旎, 方琰
滑雪场认知要素对游客情感的影响研究——以京张地区为例
本文利用在微博抓取的京张地区29家滑雪场的游客评论文本,通过SnowNLP模型和TF-IDF算法分析滑雪场游客情感和认知要素,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不同认知要素对游客情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类型滑雪场的游客积极情感占比最大,中性情感占比最小,且随着滑雪场等级降低,积极情感占比呈下降趋势;场所/地域要素是滑雪场游客最主要的认知要素,而人文和建筑认知最少,其中积极、中性和消极情感游客的主要认知要素分别为活动、场所/地域和设施;不同认知要素对各类滑雪场游客情感的重要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全面理解滑雪场游客认知与情感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滑雪场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2024 Vol. 39 (4): 128-136 [
摘要
] (
24
) [
HTML
1KB] [
PDF
3648KB] (
307
)
137
李创新, 苟文静, 吴芳
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北京为例
品牌个性作为吸引客源市场到访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但在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愿影响机理的研究方面仍显薄弱。本文基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发现:①基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假设检验结果验证了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愿影响的“评价—情绪—行为”过程。②自我一致性、积极情绪体验和满意度在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中搭建起不同的中介路径,并将“评价—情绪—行为”过程细分为“感知—情绪”路径和“价值—态度”路径。本研究证实了目的地品牌个性会通过积极情绪体验或感知价值影响游客的行为意愿,有效扩展了自我调节态度理论的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的品牌个性的影响作用研究范畴,且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工作改进与提升提供了相关理论参考及应用新视角。
2024 Vol. 39 (4): 137-147 [
摘要
] (
22
) [
HTML
1KB] [
PDF
1959KB] (
414
)
148
郑鹏, 赵月光, 刘壮, 席建超
中国海外移民主体对入境旅游影响的多元差异研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和新兴旅游目的地国,其海外移民具有融通中外、连接东西的优势,已然成为推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主体。本文以中国海外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2010—2019年全球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海外移民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的多元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海外移民显著促进了入境旅游发展,中国海外移民规模越大,对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越显著。②移民国属性和旅游者特征使得中国海外移民对入境旅游的影响表现出显著非对称性。③中国海外移民在高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产业实力的移民国,更易发挥影响力,推动入境旅游发展。④中国海外移民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发挥的旅游影响力存在差异。本研究尝试“以人为媒”,探讨海外移民对入境旅游影响的多元差异,客观解读其多元关系,为促进国际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4 Vol. 39 (4): 148-159 [
摘要
] (
27
) [
HTML
1KB] [
PDF
1959KB] (
330
)
160
任莉莉, 刘民坤, 邓小桂, 梁连健, 曾曦昊
“人—忆—场”: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内在机理研究
夜间旅游是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如何深度融入夜间旅游”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游客感知的微观视角,以典型夜间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的方法进行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过程是通过场景营造、主客互动、具身体验等方面构成的,但这一过程受“文化属性”的约束,最终生成记忆联结和文化内化。②“人”“忆”“场”是推动文化深度融入夜间旅游的核心三要素。③“脱嵌”“嵌入”“融入”是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三种状态,并建构出三状态模型,而主客互动质量是进一步检验其融入程度的“标尺”,且影响着游客的具身体验效果。④文化融入夜间旅游的联结点是“忆”,最终目标是文化内化,本质是实现“情感共鸣”,有益于拓展游客旅游的深度与广度,让游客在“热闹”之后有所得。
2024 Vol. 39 (4): 160-170 [
摘要
] (
29
) [
HTML
1KB] [
PDF
2282KB] (
372
)
171
马嘉遥, 李九全, 常芳
“双碳”目标下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影响路径研究——基于SEM和fsQCA混合方法分析
探讨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下具有实践意义。本研究整合了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并在传统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了乡村游客低碳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多元路径。研究发现:①八种内生性因素促成了五大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路径类型。其中,低碳价值观、低碳旅游认知、道德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等条件都存在的路径,最容易触发乡村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②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构成了低碳旅游行为产生的充分条件,而低碳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则是四个必要条件;③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行为态度显著正向影响乡村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低碳旅游认知显著正向影响道德规范,利己价值观显著反向影响责任归因,道德规范不能直接影响游客的低碳旅游行为;④责任归因难以驱动乡村游客低碳旅游行为。
2024 Vol. 39 (4): 171-181 [
摘要
] (
25
) [
HTML
1KB] [
PDF
2329KB] (
404
)
182
潘莉, 任文顾, 方睿哲
旅游具身体验质量的量表开发与验证
无论是审视游客出行感受,还是提升行业服务品质,旅游体验的优劣评价都是一个重要依据。然而,旅游体验的身心在场与情境交互特性导致其科学测量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鉴于此,文章依据具身理论阐释旅游具身体验质量的内涵,通过严格遵循量表开发流程,采用理论演绎、文本分析、焦点小组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开发出一份可靠有效的具身体验质量量表。21个问项归入6个维度,分别是:身体层面的强化的感官体验、交互的感官体验与整体的身体体验,场景组织层面的具身感觉性,以及情绪情感层面的情感升华与惊喜之情。本文为旅游体验评价提供新的测量工具,相关结论将为目的地创设特定场景以满足游客具身体验需求提供思路借鉴。
2024 Vol. 39 (4): 182-192 [
摘要
] (
23
) [
HTML
1KB] [
PDF
1922KB] (
634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