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7年 32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7-08-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申悦, 塔娜, 柴彦威
基于生活空间与活动空间视角的郊区空间研究框架
郊区空间已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义逐渐凸显,需要学者立足郊区,关注郊区空间及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本文从行为主义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出发,对行为空间、生活空间、活动空间的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了基于空间范式下的生活空间研究和基于人范式下的活动空间研究两方面研究内容。立足于郊区空间,面向居民日常生活,构建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论的郊区空间研究框架,基于此框架对郊区生活空间、郊区活动空间以及郊区空间的动态性进行解读和分析,试图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构建提供研究基础,为基于行为视角的郊区研究提供研究框架,为更好的理解郊区空间、解决郊区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2017 Vol. 32 (4): 1-6 [
摘要
] (
724
) [
HTML
1KB] [
PDF
2298KB] (
1552
)
7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国外城市非正规性研究进展及启示
21世纪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界认为大部分城市发展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新的城市理论也将产生在这些新的地理空间,而城市非正规性是其主要特征。本文首先对城市非正规性的演变进行了梳理,认为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具有对"二元主义"的超越,"传统"非正规研究的超越和认识论上的转变3个特征,并明晰了城市非正规性的理论内涵是一种管治模式;其次,认为制度变迁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之间的焦距在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体等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城市非正规性互补式、补充式和让步式3种主要类型;最后,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维度总结了非正规性在中国形成的根源,并提出非正规性可以理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模式,非正规实践及非正规制度蕴含制度创新的启示。
2017 Vol. 32 (4): 7-14 [
摘要
] (
881
) [
HTML
1KB] [
PDF
3399KB] (
2165
)
社会
15
吴俏, 严艳, 刘畅
流动视角下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综合感知及归属倾向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
以移民聚集地丽江束河古镇为例,运用质性分析法中的半结构式访谈法对26位生活方式型企业主移民进行访谈,从流动性视角出发,在预调研、半结构式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基础上,对束河古镇此类移民群体的综合感知进行研究,编码分析共得出4个一级类目(社会交往、自我认知、生活环境、负面感知)以及12个二级类目,详细分析各类目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后,深入探讨了移民群体的归属倾向问题,剖析该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策略,为该类移民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7 Vol. 32 (4): 15-21 [
摘要
] (
774
) [
HTML
1KB] [
PDF
1602KB] (
1077
)
22
兰竹虹, 张士斌, 严予若
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汶川地震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北川县为例
对汶川地震移民来说,社区人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来探究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人文社会环境下的16个单一指标,仅"社区治安"和"干群关系评价"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但16个单一指标集成的4个综合指标-"配套设施"、"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观念习俗",却均对地震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并且除"观念习俗"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呈弱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综合指标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都呈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17 Vol. 32 (4): 22-29 [
摘要
] (
742
) [
HTML
1KB] [
PDF
2195KB] (
1432
)
文化
30
翟洲燕, 李同昇, 常芳, 罗雅丽
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机理
后改革时代中国的城乡发展亟需改变以往城市偏向型发展观导向下忽视甚至漠视乡村的发展,逐步转向区域同步发展观下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实质上是城乡联动发展中不断实现城乡文化共融的过程。传统村落是整体上延续并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乡村聚落,乡土文化是其区别于城市文化的独特价值所在。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从"地方性"角度重新定义传统村落并剖析其文化空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探讨城乡一体化对传统村落文化及其空间演变的综合影响,最后提出传统村落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性响应策略。
2017 Vol. 32 (4): 30-36 [
摘要
] (
690
) [
HTML
1KB] [
PDF
2443KB] (
1400
)
城市
37
柴彦威, 谭一洺
中国西部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研究——以西宁市为例
时空间行为研究为透视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已有研究对中国西部城市关注较少、未能形成反映西部城市特色的结论。选取西宁市作为案例,基于2013年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数据及城市设施分布数据,分析居民时间利用、时空路径等时空行为特征及其与城市设施分布的匹配关系,以此补充微观行为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城市研究,为中国城市时空行为方法论提供西部城市的验证。主要结论包括:①相比于东部城市,西宁市存在工作活动比例低、平均时长短,早通勤时间延后,午休返家,时间安排灵活等特点; ②西宁市与周边地区间存在具有高原地区特色的跨城市通勤和休闲行为; ③居民活动分布与城市设施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
2017 Vol. 32 (4): 37-44 [
摘要
] (
902
) [
HTML
1KB] [
PDF
19375KB] (
1040
)
45
代丹丹, 周春山
广州市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
本文在对广州36个中产阶层聚居区881个中产阶层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日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地理学相关方法,探讨中产阶层日常活动的时间分配、空间分布和移动性特征。研究发现中产阶层工作日活动节奏清晰,休息日活动破碎化,工作日工作和休闲时间居多,休息日休闲和社交时间为主,不同属性的中产阶层工作日与休息日时间分配存在差异;此外,中产阶层"近家型"非工作空间特征明显,工作日与休息日活动空间分布集聚度最高的是核心商业区;以私家车和步行为主要的日常出行方式,"少次、多目的"的出行结构突出,日常活动空间移动能力较强。上述中产阶层的时空间特征与中低收入者存在明显不同。研究有助于揭示中产阶层的日常生活规律,为提高城市社会经济活力和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2017 Vol. 32 (4): 45-53 [
摘要
] (
779
) [
HTML
1KB] [
PDF
16538KB] (
1018
)
54
史守正, 石忆邵
城市蔓延的多维度思考
半个多世纪以来,城市蔓延引起了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就城市蔓延的内涵界定、测度方法、动力机制及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特殊性进行讨论与辨析,认为:城市蔓延是指那种盲目而无计划的、分散而非连续性的、用地功能单一且低密度的、过度依赖机动化出行且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不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区域性、相对性等特点;是经济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规划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心理因素或行为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蔓延是过度郊区化的表征,是与特定的时空条件相联系的,需要从中心城区与郊区互动演进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正在从城市中心向郊区扩展,新一轮城市规划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2017 Vol. 32 (4): 54-59 [
摘要
] (
901
) [
HTML
1KB] [
PDF
1537KB] (
2325
)
60
韩昊英, 舒贤帆, 赖世刚
风险视角下的城市聚落形成模拟
幂次法则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现象,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是幂次法则在城市科学中的体现之一,然而特定城市规模分布一直缺乏完整的解释。本文尝试结合城市增长过程中土地开发行为的报酬递增规则与土地开发主体的风险认知行为,以城市增长的微观过程为切入视角模拟宏观城市聚落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风险态度对城市聚落形态,尤其是对其规模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即使城市聚落演化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态度,幂次法则在城市聚落的规模分布中仍保持着稳健性; ②现实世界中城市聚落规模分布的变异和稳定可能来自城市主体风险态度的多样性。
2017 Vol. 32 (4): 60-67,154 [
摘要
] (
769
) [
HTML
1KB] [
PDF
3118KB] (
1270
)
区域
68
王肖惠, 陈爽, 姚士谋, 张殷俊
长三角新城区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评估研究
目前全国新城区已经处于严重的失控阶段,如何更加合理的规划全国的新城区布局,思考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及新城区空间尺度从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两方面构建可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多准则模糊评价方法NAIADE及PROMETHEE排序方法评估新城区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可持续性水平,探讨影响新城区可持续性的短板因素。结果表明:①鄞州新城、宝山新城、闵行新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优,嘉定新城、苏州工业园区、滨江新城及下沙新城的可持续性偏低;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人口密度、二氧化氮浓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公里半径内三甲医院数量五个指标是目前制约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因素;③距离主城远近及用地规模对新城区的可持续性有一定的影响。
2017 Vol. 32 (4): 68-77 [
摘要
] (
790
) [
HTML
1KB] [
PDF
33392KB] (
969
)
78
马勇, 黄智洵
基于GWR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可达性探究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1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探讨城市群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谷歌地图全球搜索引擎与相关公式测算各传统村落的可达性。运用地理空间计量方法GWR回归模型重点剖析影响城市群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重要因子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考量其空间异化效应。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存在三个高度集聚区,呈"品"形分布,其中有两大集聚区处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②传统村落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时间成本较大,所在地区路网密度低,交通便利性不高,并受明显的支流效应影响,水系、山体和交通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的可进入性水平。③地势高低与路网等级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具有正向作用,邻水体距离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度值对可达性影响不显著。
2017 Vol. 32 (4): 78-85 [
摘要
] (
761
) [
HTML
1KB] [
PDF
29221KB] (
932
)
经济
86
陈彦光
城市和区域产业发展分析的增长商测度
区域产业分析的常用测度之一是区位商,该测度用于一个地理单元(如北京市)中某种行业在全部行业中的比重与特定区域(如全中国)的同种行业比重做比较。然而,区位商是一个静态概念,不能反映一种行业的相对增长幅度或者变化速度。基于数学中"商"的概念和理论地理学中测度构造的一般方法,本文定义了一个行业增长商测度,用于比较一个子区域中某种行业的增长幅度与特定地理区域中同一行业增长幅度,数值越大表明一个子区域的某种行业相对于特定区域的同种行业的增速越快、增幅越大。进一步地,定义了一个区域增长商,用于比较某种行业的相对增幅与全部行业的平均增幅,数值越大表明某种行业在全部行业中的增速越快。采用信阳实例说明了增长商分析的应用方法。作为参照,定义、对比并讨论了区位熵和增长熵测度。增长商是一个动态的测度,简明易懂,在区域产业分析中可以与区位商功能互补,在未来的主导产业选择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2017 Vol. 32 (4): 86-94 [
摘要
] (
587
) [
HTML
1KB] [
PDF
2227KB] (
1386
)
95
陈小晔, 孙斌栋
上海都市区制造业就业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上海1996年、2004年、2008年制造业企业分街道就业数据,分析上海都市区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化,采用计量模型探究了制造业就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制造业就业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实现了郊区化,并涌现出了稳定的制造业次中心;区位、交通、地价和政策因素对制造业就业格局的形成有着显著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行业间差异性。为实现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不同产业的特点,为不同产业选址布局提供相应的空间供给和基础设施。
2017 Vol. 32 (4): 95-101 [
摘要
] (
874
) [
HTML
1KB] [
PDF
4108KB] (
1529
)
102
张省
地理邻近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吗?——基于多维邻近整合的视角
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将多维邻近整合到统一的研究框架,分析地理邻近对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地理邻近是多维邻近的第一维,其他邻近都是在地理邻近的影响下作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社会邻近虽然正向作用于技术邻近和关系邻近,但是不能间接通过技术邻近和关系邻近正向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制度邻近和关系邻近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很显著。为了实现科技资源优化聚集,有必要加快制度、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2017 Vol. 32 (4): 102-107 [
摘要
] (
740
) [
HTML
1KB] [
PDF
2319KB] (
1206
)
交通
108
NGUYEN Thi-yen, 张锦, 李国旗, 崔异
东盟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变规律研究
集装箱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重要载体,对其结构与演化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区域贸易格局与货流变迁的规律。以东盟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19个港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偏移-份额分析法,刻画了1994-2014年东盟集装箱港口吞吐量集散趋势、港口竞争特征。结果表明:东盟集装箱港口受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活动和航线变化等因素影响,港口体系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1998年,港口规模小、港口相互之间差距较小;1999-2003年,集装箱港口发展迅速,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中转型港口开始形成;2004-2014年,马来西亚成为东盟新枢纽港、泰国和越南港口地位提升。
2017 Vol. 32 (4): 108-114 [
摘要
] (
509
) [
HTML
1KB] [
PDF
4898KB] (
1329
)
政治
115
刘玄宇, 张争胜, 牛姝雅
批判视角下黄岩岛地名演变与权力关系分析
国内外地名研究的批判主义转向,注重地方命名时地方意义的生产、再生产以及争夺。文章以黄岩岛地名的演变为例,研究其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博弈。研究表明:①黄岩岛的地名演变是中、西方话语体系下国际行为主体政治角力的过程。②中国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彰显的是中国对其无可争辩的主权;西方殖民者的黄岩岛地名演变展示近代以来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殖民统治;菲律宾当局对黄岩岛的更名,谋求建构国家认同、侵占更多海洋岛礁资源。③地名是集体记忆解构与重构的纽带和国家权力博弈的指示物。中国对内应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唤起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对外提升国际话语权,通过国际舞台阐释对南海主权维护的法理依据和坚强决心。
2017 Vol. 32 (4): 115-120 [
摘要
] (
547
) [
HTML
1KB] [
PDF
2265KB] (
1850
)
旅游
121
罗鲜荣, 王玉强, 保继刚
旅游减贫与旅游再贫困:旅游发展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旅游发展能否真正减贫以及如何实现减贫应是当前旅游减贫大背景下备受讨论的焦点,并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积极关注。然纵观现有研究,对旅游减贫效果的实证探讨及细致剖析尚十分缺乏。本文选取旅游发展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作为研究视角,探讨这一过程对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以三亚亚龙湾度假区发展对周边两个村庄的土地使用(征用、租用)为例,采用多维贫困概念,探讨旅游发展给两村村民在收入、居住条件、就业及生产方式以及话语权等带来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旅游再贫困的概念,意在说明旅游发展在使贫困人口短暂富裕后再次陷入贫困状态的发展现象,是旅游发展之于贫困人口负面影响的一种表征。
2017 Vol. 32 (4): 121-128,114 [
摘要
] (
710
) [
HTML
1KB] [
PDF
4138KB] (
1438
)
129
谢彦君, 樊友猛
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
身体理论的发展为旅游体验本质的探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国内外的研究开始关注人的某些感官体验,但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还极少得到审视。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身体地理学视角,对收集的徒步旅行游记和访谈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24个范畴、7个主范畴和1个核心范畴,据此建立旅游体验本质模型。结果表明,徒步旅游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具身化生成实践,即旅游者通过具体身体的参与,与旅游情境深度融合,寻求个体完善与成长的对象性活动。具体包括身体意识的唤醒、身心的浸入、与他人和自然的共在以及个体的生成等四种体验类型。这些体验主要通过旅游者由身体痛苦到精神快乐的逆向选择、具有仪式象征意义的行为表演和面向自我的反思性观照三种典型路径达到。在此过程中,作为整体的身体解除了规训和压制,展现出生动鲜活的样貌,迈向持续的生成之域。
2017 Vol. 32 (4): 129-137 [
摘要
] (
925
) [
HTML
1KB] [
PDF
3622KB] (
2398
)
138
卢松, 张业臣, 王琳琳
古村落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
新世纪以来古村落已发展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大众旅游地,在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外来人口在此常住与工作,形成旅游移民。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研究案例,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其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结构及融合现状。结果表明:①宏村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②宏村旅游移民整体社会融合度不高;其中,心理融合最好,公因子得分达到3.57分;其次是文化融合与身份融合,融合度均未达到中等水平,且文化融合维度的内部离散性较强;最后是经济融合,其融合度最低,移民经济收入未达到预期水平。③影响宏村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迁入地因素,其中迁入地因素影响程度大于个人因素。最后对古村落旅游移民社会融合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2017 Vol. 32 (4): 138-145 [
摘要
] (
706
) [
HTML
1KB] [
PDF
2884KB] (
1436
)
146
蔡溢, 杨洋, 殷红梅, 李瑞, 秦随涛
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依恋的时空变迁及其机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村落群为例
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地方理论,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村落群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路径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利益感知和旅游成本感知对文化依恋、文化依恋对文化保护态度及行为在不同时空范围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关系;②旅游影响下的地方时空分离及其脱域机制是引起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主要动力。对引起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前因影响关系和与之引起的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探讨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关系机理,希冀对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s
2017 Vol. 32 (4): 146-154 [
摘要
] (
689
) [
HTML
1KB] [
PDF
4018KB] (
1487
)
155
吴慧, 肖廷
基于归属感及价值感视角的用户参与影响研究——以在线旅游社区为例
近年来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大受欢迎,但鲜有研究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出发,基于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独特视角深入探讨用户参与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本文以在线旅游社区为例,以个人价值理论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基础,采用情境问卷法构建了包含用户参与、用户忠诚、社区归属感及服务个人价值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表明:用户参与广度和深度对用户忠诚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安宁生活价值、社会融合价值和社区归属感显著中介于用户参与和忠诚的关系,其中社会融合价值中介作用最强,但社会认同价值没有发挥显著中介作用。本文的新发现在丰富学术界对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的同时,还对在线旅行企业如何提高用户忠诚有较大参考意义。
2017 Vol. 32 (4): 155-160 [
摘要
] (
491
) [
HTML
1KB] [
PDF
1763KB] (
1737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