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2年 37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2-04-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地缘环境研究专栏
进展与动态
1
刘婷婷, 马凌, 保继刚
旅游中的地方营造:缘起、内涵及应用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①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2022 Vol. 37 (2): 1-12 [
摘要
] (
199
) [
HTML
1KB] [
PDF
5970KB] (
1853
)
13
李雪, 李伯华, 窦银娣, 刘沛林
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2022 Vol. 37 (2): 13-22,111 [
摘要
] (
138
) [
HTML
1KB] [
PDF
17549KB] (
1086
)
地缘环境研究专栏
23
胡志丁
地缘环境研究专栏序言
2022 Vol. 37 (2): 23-23 [
摘要
] (
103
) [
HTML
1KB] [
PDF
844KB] (
915
)
24
王丰龙
地缘环境评估中的尺度陷阱
地缘环境评估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地缘风险评估和地缘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有研究较少论及地缘环境评估中的尺度问题。本文基于地理学中的尺度研究,尤其是王丰龙所提出的尺度陷阱理论,系统归纳了地缘环境评估中面临的 4 类尺度陷阱。首先,在地缘环境评估中,分析的空间范围和单元划分与地缘环境的评估结果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从而造成分析尺度选择陷阱;第二,地缘环境评估需要涵盖不同尺度上的因素,从而产生多尺度耦合陷阱;第三,地缘环境评估需要将不同尺度形式的因素同时纳入,从而面临不同尺度形式的叠合陷阱;第四,地缘环境评估需要兼顾指标的综合全面与分析问题的重点突出两个相矛盾的需求,进而产生了综合化尺度陷阱。建议后续研究在认识到这些尺度陷阱的基础上,选择更优的分析尺度,提升评估结果的稳健性,从而增强相关研究结论对于地缘风险判断和地缘战略制定的参考价值。
2022 Vol. 37 (2): 24-30 [
摘要
] (
109
) [
HTML
1KB] [
PDF
2096KB] (
1051
)
31
杨文龙, 胡志丁, 史文天
多维邻近性视域下大北极国家能源贸易网络的演进动力研究
气候变化引致北极海冰消融,世界大国的北极能源竞争愈发激烈。厘清各国能源贸易关系,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积极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是避免北极地区出现“公地悲剧”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大北极国家概念,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究大北极国家能源贸易网络的演进过程及其多维邻近性动力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网络总体趋向稠密化,其供应重心向西偏移,消费重心向东转移,产销空间高度分离。②网络表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步形成以美加俄为主导的“三极”格局。③网络的三大子群日益显现,中国在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攀升。④网络演进过程受多维邻近性动力驱动,经济差异是主要内生性动力,地理邻近性是重要自然基础,组织邻近性是主要推动力,文化邻近性的作用趋向弱化,制度邻近性的作用愈加凸显。中国需抓住大北极能源贸易网络消费重心东移的契机,加速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大北极国家建立“三环”能源合作体系和高效稳定的能源合作机制。
2022 Vol. 37 (2): 31-40,93 [
摘要
] (
135
) [
HTML
1KB] [
PDF
14483KB] (
713
)
41
王雨, 张文雅, 刘晓凤
水—社会领域视角下的国际河流治理
国际河流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使之成为重要的地缘政治议题。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分析容易陷入“领域陷阱”,难以充分呈现中微观层面的多元主体互动以及权力结构和自然要素的相互塑造过程。本文在政治地理学辩证性和关系性的思维基础上,介绍“水—社会领域”概念框架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国际河流治理中的运用。该框架从权力—空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包含多元尺度、多维空间、关系网络和领域建构等分析维度。研究认为,国际河流治理是领域(再)生产的过程,水资源是治理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然与社会具有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将政治地理学的核心概念“领域”运用于水治理研究中,重新建构本体论和认识论,对国际河流治理的地缘关系解析具有独特的地理学价值和意义。
2022 Vol. 37 (2): 41-49,102 [
摘要
] (
148
) [
HTML
1KB] [
PDF
2489KB] (
1196
)
50
王敏, 叶丹晨, 王红枫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中国跨境流动人口的国家感研究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地缘环境也开始指向情感研究。中国的家国情怀使“国家”不仅具有政治属性,也成为一个饱含情感与地方认同的概念。本文从地缘环境的情感要素入手,援引环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探究跨境流动背景下的国家感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中国海外移民国家感受到个体与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年龄、学历、公民身份、出国时长、移居国GDP和文化认同;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包容多元的地缘政策利于提升客族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海外移民的国家感;③居住、网络媒体环境变化及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会引发跨境群体重新审视流动前后所处的地缘环境,直接或间接重构国家感。本文既为促进跨境流动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双向接纳提供新路径,也在情感地理学方法论层面提供新思路。
2022 Vol. 37 (2): 50-58 [
摘要
] (
130
) [
HTML
1KB] [
PDF
2640KB] (
1233
)
59
刘晓凤, 王雨, 胡志丁, 葛岳静, 黄宇
非政府组织如何影响中国在柬埔寨投资项目?——基于地缘社会的解析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民心相通”的强调,针对地缘社会中各种行为体的研究需求愈发迫切。柬埔寨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样板,但中国在此的项目也并非一帆风顺,地缘社会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非政府组织是当地地缘社会中的一个关键行为体和核心要素。因此,本文以柬埔寨的非政府组织为例,基于实地调研获取的观察和访谈以及二手文献资料和数据,考察中国在柬埔寨的柴阿润水电站项目中当地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及其得以形成的机制因素。解析地缘社会环境可以帮助识别中国行为体在“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社会风险因素,推动海外项目在当地社会顺利落地和融入。
2022 Vol. 37 (2): 59-66,157 [
摘要
] (
185
) [
HTML
1KB] [
PDF
4411KB] (
1864
)
67
程艺, 刘慧, 宋涛, 张芳芳
中国—中亚合作冲突关系及时空热点分析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GDELT新闻媒体数据库,构建了事件影响度和双边关系度,定量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冲突关系演变,采用时空热点分析识别了中国在中亚城市尺度的合作、冲突热点模式。结果表明: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日趋紧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趋势显著上升,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战略要地、重要能源基地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地区和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形成集中连片的合作区域。冲突区域集中在中亚国家首都和战略要地,与合作区域在空间上高度重合,但影响力显著低于合作事件。③中国在中亚城市的影响力以合作关系占主导,冲突关系大于合作关系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64%的中亚城市为低合作—低冲突状态,中亚国家首都、阿拉木图、安集延属于显著的高合作—高冲突城市。④时间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热点以持续型为主,冲突热点以振荡型为主,哈萨克斯坦纳伦市、阿特劳州为新增冲突热点,应引起重视。
2022 Vol. 37 (2): 67-76 [
摘要
] (
127
) [
HTML
1KB] [
PDF
20108KB] (
707
)
社会
77
曾国军, 吴洁, 王龙杰
他者的身体实践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入研究——以“麦宿者”为例
“身体”是管窥和解读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基于身体地理学,探讨他者身体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可为理解边缘群体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入提供有益视角。文章以长期夜宿于麦当劳餐厅的“麦宿者”为例,探讨其身体实践与城市公共空间之相互作用,以剖析边缘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融入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麦宿者身体特征具有鲜明的他者性,并主要通过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身体实践来与饮食空间开展协商,通过在特定时空下的弱化他者性,来实现饮食空间的融入。文章建立了他者身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在身体实践方面对身体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补充。
2022 Vol. 37 (2): 77-84 [
摘要
] (
302
) [
HTML
1KB] [
PDF
3217KB] (
846
)
85
张薇, 杨永春, 秦兆祥, 史坤博
呼和浩特市不同来源地蒙古族移民的居住融合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在民族工作新思想引领下,族际居住融合成为“互嵌型社区”直观且关键的空间表现形式。然而,当前相关探索存在群体同质化的认知论误区,由此本文结合社会表征理论,尝试探究族群内部的异质性。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移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法获取原始资料,利用多群组SEM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来源地蒙古族居民居住融合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呼包鄂城市群辐射区移民的融合意愿最高,科尔沁农牧混合区移民的融合意愿次之,而锡林郭勒牧业区移民的意愿相对偏低,但并未出现显著的分异状况;②社会经济地位、文化适应、文化留存和住房偏好等因素对不同来源地蒙古族移民居住融合的影响路径、影响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2022 Vol. 37 (2): 85-93 [
摘要
] (
106
) [
HTML
1KB] [
PDF
4651KB] (
948
)
文化
94
李瑞, 郑超, 银松, 殷红梅
民族村寨旅游者主客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其唤醒机制研究:以“高山流水”敬酒仪式为例
以“高山流水”敬酒仪式为案例,运用访谈法与观察法,分析民族村寨旅游者主客互动仪式情感体验过程及唤醒机制。结果发现:①仪式展演中,敬酒人以物质投入营造仪式“氛围场”,借助道具与旅游者展开互动,经仪式要素驱动使其达到集体兴奋状态,获得积极情感体验。②经由主客互动,旅游者收获个体情感能量、群体团结、群体符号、道德感等效果,赋予道具以情感意义,使其成为象征敬酒仪式的文化符号。③文化符号负荷主客情感,日常生活情境中旅游者以文化符号相遇、体验情感分享、敬酒仪式代入方式实现仪式体验情感唤醒。本文构建了跨情境旅游者仪式体验情感唤醒机制,可为民族旅游地构建具有文化特色和体验价值的主客互动仪式提供理论借鉴。
2022 Vol. 37 (2): 94-102 [
摘要
] (
138
) [
HTML
1KB] [
PDF
9350KB] (
1346
)
城市
103
唐蜜, 罗小龙, 王绍博
大都市区跨界地区空间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
本文结合中央—地方政府管治特征,以临沪地区为实证案例,提出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调治理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现阶段发展目标和治理主体均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在区县级地方政府和省市级地方政府以提升地区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型治理下,跨界地区逐渐兴起并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央政府运动型治理下,跨界地区进入以协调区域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随着跨界发展不断深入,跨界地区空间结构由散点式分布转为以开发区为核心的产城融合空间,最终转型为融入中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研究总结了大都市区跨界地区各阶段发展的时空格局,提出跨界地区发展的治理逻辑及其动力机制,对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经验借鉴。
2022 Vol. 37 (2): 103-111 [
摘要
] (
126
) [
HTML
1KB] [
PDF
21543KB] (
800
)
112
蒋明华
行政区与功能区嵌套空间的生产与重构——国家尺度重构视角下的深圳特区扩容
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国家尺度重构特征。深圳经济特区在扩容过程中产生了行政区与功能区嵌套的地理空间。采用 TPSN 组合方法对深圳特区扩容不同阶段的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嵌套空间,并且 TPSN组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嵌套空间生产与重构的直接动因包括资源协同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和综合协同效应,以政治动员网络为主的网络维度在嵌套空间生产与重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嵌套空间的研究深化了国家尺度重构理论,而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制度供给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嵌套空间可视为一种新型的行政区划改革与调整手段。
2022 Vol. 37 (2): 112-118,181 [
摘要
] (
120
) [
HTML
1KB] [
PDF
4802KB] (
1406
)
119
雷依凡, 路春燕, 苏颖, 黄雨菲
基于多源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耦合关系研究——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
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研究其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本研究以 DMSP-OLS 和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为数据源提取1992—2017年该城市群城市建成区,利用城市扩张率指数等对城市扩张的动态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评估城市活力,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对应城市活力和城市扩张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3228.79km
2
;城市活力呈逐步逐年增加趋势;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的耦合协调性逐步增强;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地理区位优势等因素也对研究区城市活力与城市扩张及其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有影响。本研究可为城市群时空演变及其城市活力评价分析提供方法借鉴与数据支持。
2022 Vol. 37 (2): 119-131 [
摘要
] (
218
) [
HTML
1KB] [
PDF
33165KB] (
822
)
乡村
132
潘颖, 邹君, 刘雅倩, 黄翅勤, 刘沛林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活态性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传统村落活态性内涵,从村落人口、物质遗产以及非物质遗产3个方面构建传统村落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踏勘、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取数据,根据发展路径的差异划分传统村落类型,对分属旅游发展型、传统技艺型、综合开发型和生活服务型的湖南省永州市4个传统村落活态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失活现象在各类型传统村落中较为普遍;②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人口活态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旅游发展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好,生活服务型村落人口活态性最差;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物质遗产失活程度相对较轻;④不同类型传统村落非物质遗产失活程度整体较高。
2022 Vol. 37 (2): 132-140,192 [
摘要
] (
115
) [
HTML
1KB] [
PDF
9504KB] (
1565
)
交通
141
赵梓渝, 赵世瑶, 韩钟辉, 刘璐, 贾聚慧, 王士君
COVID-19疫情对中国节日人口城际出行影响研究
论文基于百度迁徙数据,对比 2020 年与2019年中国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3个重要节日人口城际流动差异,探讨 COVID-19 疫情对中国节日人口城际出行影响。研究指出:①2020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百度迁徙日均人口城际流动强度分别较2019年同期下降50.1%和45.2%,同时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②2020年劳动节、国庆节百度迁徙日均人口城际流动强度指数分别较同年前一个节日增加了17.7%和36.7%,人口出行网络的路径权重、紧密性在持续增加。其中劳动节分析表明,疫情影响下人们倾向于短途出行,同时目的地选择更加多元化;③2020年4月份以哈尔滨市为主的局部疫情复发导致黑龙江省人口城际流入、流出水平分别下降 0.360 个单位和0.365个单位,同时对周边地区人口出行存在负向扩散影响。
2022 Vol. 37 (2): 141-149,172 [
摘要
] (
130
) [
HTML
1KB] [
PDF
21595KB] (
785
)
经济
150
俞国军, 贺灿飞, 朱华友
基于关系视角的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过程与机理
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议题。目前直接将区位条件与关系网络衔接起来分析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过程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基于关系视角和中国情境,构建了关系连通、区位耦合、博弈谈判三位一体的模型,提出了一种对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过程化的理解方法。文章以案例研究方法,对企业家赴甘肃省和浙江省开发区投资考察过程进行了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研究发现,企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遵循关系连通—区位耦合—博弈谈判的过程。第一,企业与投资地关系连通是企业到当地投资的前提,而结构洞有利于企业与投资地关系形成。第二,企业与投资地区位耦合是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必经过程。第三,企业与投资地政府博弈谈判是企业投资的重要过程,且必须达成两厢情愿企业才可能在当地投资。在中国情境中,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现实代表性。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结合中国情境,运用关系视角,对企业投资区位选择过程进行了理论重构。
2022 Vol. 37 (2): 150-157 [
摘要
] (
99
) [
HTML
1KB] [
PDF
2104KB] (
962
)
158
吴丹丹, 冯学钢, 马仁锋, 吴杨, 郝晨
大都市区民宿和酒店业竞争格局演化及成因探测——上海案例
大都市区民宿和酒店业的空间竞争区位识别及其态势驱动力解析是实现都市旅游住宿业多业态共赢与全域可持续的重要现实条件。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探测器,从微观尺度刻画上海市民宿和酒店业的空间竞争格局演化特征并探测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上海市民宿业和酒店业集聚热点均趋向群集演化,民宿业历经“零星单点、单核、双核引领+郊区多组团”演化阶段且具有显著的景区指向性;酒店业历经“单核、单核强化、面状集聚+点状环绕”演化阶段且具有显著的城市商业中心指向性;②民宿业与酒店业的空间竞争程度加剧,竞争范围扩大,竞争形式由酒店业近乎垄断的空间剩余竞争发展为空间非剩余竞争和剩余竞争并存,最终形成空间竞争与错位共生并存状态。③文旅禀赋、商业设施和人口集聚是影响民宿和酒店业微观布局的主要因素,地价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次之;经营理念、客群定位、经济实力以及空间载体差异是造成民宿和酒店业格局分异的隐性宏观动因。
2022 Vol. 37 (2): 158-166 [
摘要
] (
106
) [
HTML
1KB] [
PDF
20152KB] (
730
)
167
李博英, 尹海涛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克罗地亚贸易投资合作研究
克罗地亚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作为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与克罗地亚贸易投资合作数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的贸易投资合作进展及其贸易投资中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分析。结论发现:中国在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中处于相对核心位置;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更具互补性,竞争性较弱,存在较大合作潜力。目前,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稳步发展,今后可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领域和范围,加强两国在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旅游和服务外包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2022 Vol. 37 (2): 167-172 [
摘要
] (
121
) [
HTML
1KB] [
PDF
2041KB] (
3592
)
旅游
173
史艳荣, 谢彦君, 曾诗晴
食在异乡:旅游世界的极端饮食体验研究
该文以日常生活世界和旅游世界二元对立的视角,针对旅游世界中地方性极端饮食文化体验现象及相关问题展开思辨性研究,研究发现:首先,相较日常生活世界的饮食活动,旅游世界的饮食消费行为体现出功能异化的体验性特征和极化倾向;其次,旅游世界饮食功能异化的内在动力是旅游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的二元对立;第三,旅游者的极端饮食体验活动中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技能和社会维度上的四重障碍,并在层级上呈现出超越难度依次递减的规律;第四,基于地方性的饮食生产与基于流动性的饮食消费在旅游世界中实现了对立统一。该文最终将这些理论认识纳入旅游情境理论的理论框架中,构建旅游情境中地方性饮食体验的理论模型,为情境理论在旅游世界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方向。
2022 Vol. 37 (2): 173-181 [
摘要
] (
123
) [
HTML
1KB] [
PDF
5971KB] (
1232
)
182
左逸帆, 徐少癸, 林齐宏, 章牧
旅游目的地活力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旅游目的地活力在开发规划与营销实践中已被广泛采纳,但其组成内核、形成机理却仍未可知。本文在对旅游目的地活力作为系统整体进行认识的基础上,从旅游者视角,以网络游记文本与深度访谈为资料来源,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索旅游目的地活力认知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通行衔接与吸引物构成了旅游目的地活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两者也是体验反馈的前驱要素,体验反馈是旅游目的地活力认知过程中的后效要素,社会性是传递基本组成要素到体验反馈的关键途径。此外,旅游目的地活力的认知过程还受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管理因素和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因素的影响效应各有不同。
2022 Vol. 37 (2): 182-192 [
摘要
] (
124
) [
HTML
1KB] [
PDF
3412KB] (
1693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