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3年 38卷 2期
刊出日期 2023-04-15

城市
文化
人口
经济
书评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人口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赵新正, 张得康, 高玮, 李磊, 李同昇, 董欣, 朱菁
健康社区研究与规划建设综述
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健康社区建设研究是健康城市与“环境—行为—健康”模式的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行为—健康”模式及健康社区的研究梳理发现:“环境—行为—健康”的研究尺度不断细化,已由早期的区域尺度发展到如今居住区、社区层面。在实践层面,健康社区的建设从最初的硬环境建设扩展到了软环境建设;健康社区的治理对象从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宏观策略,转向关注全体及弱势群体利益的具体措施两个维度。在评价与影响因素层面,政府、开发商、居民和物业之间的博弈构成了影响健康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健康社区评价指标正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不断拓展,但是高层级的评价指标面临着理想指标偏少以及可获得性偏低双重挑战。当前健康社区研究存在实践研究偏弱、建设多围绕低层级需求进行、评价体系缺少主观层面及高层级研究、影响因素对多主体的博弈关注较少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完善理论研究体系、增加健康社区实践研究的比重、开拓健康社区建设维度、拓展健康社区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使用便携设备注重个体时空行为研究等。
2023 Vol. 38 (2): 1-9 [摘要] ( 69 ) [HTML 1KB] [ PDF 2617KB] ( 762 )
10 余思奇
西方环境绅士化研究进展与启示
进入 21世纪,“绿色城市”、“公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等城市生态规划理念愈发流行,以环境美化项目为载体的城市空间更新在全球各大城市纷纷涌现,给城市环境功能带来提质的同时,推动特定地区建成环境与社会结构的绅士化重构。遵循“概念界定—辨识测度—机制效应—政策响应”技术路线,系统梳理近 20 年西方新兴环境绅士化理论与实证进展,发现:首先,该现象源于后工业化时代城市环境资源不均衡配置从“邻避设施”到“绿地公园”的演变脉络,城市环境改善实践与社会空间升级的耦合关联是其核心内涵;其次,现阶段,地理加权回归技术、双重/三重差分法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更多地理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被引入研究以捕获城市尺度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变化;第三,政治生态学理论与绅士化经典“生产端—消费端”分析结合,城市绿色转向中生产“环境租差”、中产阶层身份符号与绿色偏好、“绿色增长联盟”缔结等研究视角把其形成机制放入新解释框架以内。最后,环境绅士化的社会、经济、生态与公共健康等多维度效应影响评估和基于社区赋能、规划设计、政策调控等多角度响应措施能够为我国绿色改善实践提供经验支持和优化借鉴。
2023 Vol. 38 (2): 10-18,87 [摘要] ( 62 ) [HTML 1KB] [ PDF 3446KB] ( 986 )
19 刘玄宇, 刘云刚
西方选举地理学中的“地方”研究与评述
由于受到空间分析范式转型的影响,选举地理学对于“地方”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发生新变化。本文回顾并归纳了选举地理学中地方研究的主要议题及衰落原因。研究表明:①选举地理学对地方的建构主义研究包括语境化、结构化和尺度化三个面向;②地方研究视角的式微深受“社区衰落”、选举制度国家化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影响;③当前选举中“权力和空间”,情感和女性主义,选民构成和党徒解盟,领土政治与语境效应等议题表明选举仍然是基于地方的政治活动。本文评述了西方选举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新动向,并期待为中国选举地理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助力。
2023 Vol. 38 (2): 19-27 [摘要] ( 55 ) [HTML 1KB] [ PDF 2419KB] ( 687 )
28 买欣, 陶伟, 刘望保
国内外乡村韧性研究进展评述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对乡村地域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冲击与扰动,乡村韧性随之成为乡村地理学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本文尝试从乡村韧性的研究对象、韧性主体、韧性测度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厘清和深化对乡村韧性的科学认识。研究发现:①影响乡村发展的突发性外部冲击,以及乡村转型重构的慢性过程都是韧性研究所应关注的对象。②乡村韧性的主体具有多尺度关联效应,微观尺度上农户个体和家庭的抵御能力、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更能体现适应性转变的韧性内涵。③城乡融合背景下,应分区、分类研究乡村韧性的时空演化过程与作用机制,重视地方知识、乡土文化、社会关系、乡村自组织等对乡村韧性的影响。
2023 Vol. 38 (2): 28-34 [摘要] ( 77 ) [HTML 1KB] [ PDF 3469KB] ( 999 )
35 张若星
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文化振兴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文从乡村文化的概念内涵、文化振兴意义、治理逻辑、转型困境、再生产机制及乡村文化空间重构路径等方面深入剖析 2000—2022年乡村文化空间转型重构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重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于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再生产机制研究与文化空间重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重点问题,提出了研究主线及核心研究框架,揭示了乡村文化空间重构的动因、过程以及表现。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提出空间实证与应用性研究中要运用交叉学科方法突出人在乡村文化动态延续与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今后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023 Vol. 38 (2): 35-43 [摘要] ( 57 ) [HTML 1KB] [ PDF 8509KB] ( 1241 )
文化
44 叶超, 吴佩瑾
朝向人文主义的世界:段义孚的思想遗产
作为西方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人文主义地理学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发展相对乏力,在中国相关研究则更为迟滞。缺乏人文主义也使现实世界陷入多重危机。2022年,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者段义孚的逝世使我们思考其思想遗产的问题,在中国如何发扬和实践人文主义地理学变得尤其重要。无论对于学术、实践或生活,如何朝向人文主义已成为义孚之后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重新梳理段义孚的学思历程及其与地方的关系,发现人文主义是学术与地方、自我与世界、思想与实践交互塑造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探索与行动。朝向人文主义世界的主要路径在于构建真实自我与世界的关联,探寻地方价值与普世主义的平衡点,走出狭隘的学科本位主义以及超越凡俗生活的渴望与努力。
2023 Vol. 38 (2): 44-50,96 [摘要] ( 65 ) [HTML 1KB] [ PDF 1953KB] ( 641 )
51 蔡晓梅, 张丹宁, 范雅迪, 刘美新
城市职业女性产后的身体康复与空间实践:广州案例
本研究以城市产后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身体与空间实践互动视角为基础,探讨城市职业女性产后身体康复与空间实践过程。研究发现:①为满足社会、职场与自我对城市职业女性的产后刻板想象,产后女性的康复实践从家空间转至商业空间;②家空间的康复来自于亲密关系的互动,促进了产后女性自我效能和“母职”身份的学习;商业空间则通过他者凝视和商业话语来建构身体的康复效果;③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在不同康复空间中摇摆和渗入,是职业环境对女性身体的性别规范和现代消费社会文化转向的结果。研究旨在探讨特殊生命历程下女性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并基于身体的空间与空间的身体二者互动的视角为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2023 Vol. 38 (2): 51-58 [摘要] ( 65 ) [HTML 1KB] [ PDF 3213KB] ( 563 )
59 朱芳, 苏勤
安庆城市公共空间黄梅戏展演的社会文化意义与认同建构——以莲湖公园和江滩公园为例
嵌入城市公共空间的黄梅戏展演赋予空间以新的意义。结合建构取向的地方理论与方法—目的链理论,以安庆莲湖公园和江滩公园黄梅戏展演为研究对象,分析公共空间黄梅戏展演的社会文化意义生成过程与认同建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基于黄梅戏展演的文化属性、公共空间的物质属性以及两者交织催生出的社会属性,赋予空间以情感、健康和社交意义。行为主体在公共空间中释放自己的同时进一步发挥黄梅戏展演的中介功能,不断强化身份和地方认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展演形式的互补性与差异性,共同促进黄梅戏成为地方文化的表征。融合多元理论视角解析意义生成与认同效应,有助于识别空间感知的复杂结构,为传统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023 Vol. 38 (2): 59-68 [摘要] ( 72 ) [HTML 1KB] [ PDF 22240KB] ( 477 )
社会
69 操小晋, 刘春卉, 余思奇
老旧社区的具身实践与地方认同——基于超越表征的整合视角
以徐州老旧社区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从超越表征的整合视角探究具身实践与地方认同的互馈机制,以回应表征忽视情境和非表征难以脱离再现的批判。研究发现:①居民在静态实践或视听触等感官系统的动态建构中感知人地关系,身体本身成为地方隐喻的载体。②社区与个人尺度的地方认同消解与建构引发实践场景的转变,“褶子”除表征具身实践外,还拓展到具有情感价值的空间要素。③当作为“褶子”单元的具身实践和场所象征累积为再现活力的“湍流”,将重建社区的社会性联结并激发居民的实践意愿。超越表征的解释路径强调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和地方意义的培育,这有助于社区治理与地方认同的彼此增强和转化。
2023 Vol. 38 (2): 69-78 [摘要] ( 59 ) [HTML 1KB] [ PDF 25694KB] ( 492 )
79 周俊俊, 李钢, 洪丹丹, 徐锋, 徐嘉辉, 于悦
被拐儿童原生家庭韧性演变过程与风险应对策略——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
本文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和在线网络访谈获取的案例资料,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揭示被拐儿童原生家庭的压力与认知、结构与功能、风险与韧性变化,构建原生家庭的风险应对策略。结果表明:拐卖事件在短时间内对原生家庭造成强烈冲击,而寻亲活动与寻亲成功后的多重要素在长时间内对原生家庭造成持续扰动。微观尺度中家庭成员面临的压力挑战与观念认知影响着原生家庭的变化。在中观尺度,拐卖破坏了家庭“三角关系”结构,呈现离散型、聚合型和中间型三种家庭类型,直接导致原生家庭的经济功能、健康照顾功能、家庭抚育功能与情感功能衰退。在宏观尺度,由于原生家庭受到外部因素的扰动程度各不相同,他们经历的风险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各有差异,原生家庭的韧性强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呈现非线性和异质性的复杂特征。
2023 Vol. 38 (2): 79-87 [摘要] ( 61 ) [HTML 1KB] [ PDF 3421KB] ( 855 )
区域
88 李诚浩, 任保平
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特征及收敛性分析
在增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目标下,本文从社会承载水平、污染防治能力与生态修复潜力三个维度刻画了 2011—2019 年我国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利用 Dagum基尼系数探究空间差异及来源,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收敛状态。得出如下结论:①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绝对值“西强东弱”、增长率“西快东慢”的不均衡特征;②东西部间差异是四大板块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制约着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③中、西及东北部 σ与 β收敛趋势均强于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提升面临较大压力。
2023 Vol. 38 (2): 88-96 [摘要] ( 57 ) [HTML 1KB] [ PDF 3803KB] ( 856 )
城市
97 林赛南, 张旭, 郭炎
城市环境感知、生活满意度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影响机理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提升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城市环境感知、生活满意度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环境感知对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环境感知相较于建成环境感知的影响更为显著;广泛的社会支持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具有最为显著且直接的正向影响;生活满意度在环境感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流动人口在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在环境感知对两者的作用路径方面也有所不同。建议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并针对不同类型群体提出对应策略,进而有效的提高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
2023 Vol. 38 (2): 97-105 [摘要] ( 60 ) [HTML 1KB] [ PDF 2496KB] ( 821 )
106 张叶玲, 崔军茹, 崔璨, 穆学英, 孙斌栋
社区视角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实证分析
基于 “上海市居民住房与生活空间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讨论社区类型、社区建成环境和区位对居民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交互作用分析探究社区特征对不同户口居民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保障房社区、建成环境感知和客观可达性的提升以及居住在外环以外显著促进居民的社会融合;动迁安置房社区、良好的环境品质感知、客观可达性及物业管理水平对本地和外来人口产生显著的异质性影响。社区治理可以成为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在不同社区分类施策、营造和提升社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群体的社会融合。
2023 Vol. 38 (2): 106-115 [摘要] ( 55 ) [HTML 1KB] [ PDF 9628KB] ( 860 )
经济
116 李江苏, 孟琳琳, 李韦华, 李小建
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激发内需潜力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从发展环境、规模、结构、效益和潜力等维度,评价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用面板数据回归,探讨要素对黄河流域全流域及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域内不同空间尺度的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水平依然较低;在综合发展水平 5 个维度中,发展潜力巨大、规模可观,但结构、环境和效益欠佳;市场发育程度、政府作用、城市化水平对不同空间尺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作用较大,对外开放水平作用微弱;知识密集度和信息化水平的促进作用有待挖掘。
2023 Vol. 38 (2): 116-125 [摘要] ( 80 ) [HTML 1KB] [ PDF 15684KB] ( 519 )
126 余军, 章坤, 谢朝武
厦门市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基于厦门市 2000—2020 年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空间分布、格局演化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厦门市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呈现“一带一面多点”分布特征和岛内集中、岛外分散的“失衡”格局;②企业空间集聚程度趋于增强,呈现热点区扩张、冷点区收缩态势,空间锁定特征明显。③各类型数字经济核心企业受自身特点影响,空间布局与演化既有一定相似性,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④区位要素、环境要素、集聚要素和政策要素对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的区位选址具有显著影响,并且不同要素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2023 Vol. 38 (2): 126-136 [摘要] ( 68 ) [HTML 1KB] [ PDF 42266KB] ( 505 )
人口
137 张延吉, 池胡洁, 林胜
向心化抑或离心化?2000—2020年中国城市内部人口分布的演进与规律
本文利用 2000、2020 年 WorldPop 数据,揭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人口密度分布、演进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表明:①单中心模型对人口密度分布的拟合优度在离心化城市有所降低,在向心化城市保持稳定,大城市大多适用指数函数,中小城市更适用幂函数。②2000—2020 年理论上的市中心人口密度整体上升,70%、30% 的城市分别经历向心化和离心化,东部及高等级城市的向心化趋势强烈,西南城市则易发生离心化。③人口规模扩张、居住条件改善、家庭小型化促使人口密度梯度下降,城市化率和居民收入提高令人口向中心汇聚,道路建设和公交优先政策则会助推人口离心化。
2023 Vol. 38 (2): 137-144 [摘要] ( 54 ) [HTML 1KB] [ PDF 12629KB] ( 552 )
乡村
145 王瑶
乡村的社会—物质拼装:开启乡村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乡村的社会—物质拼装(ruralsocio-material assemblages),作为新的乡村空间本体论与认识论,以此联结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与后结构关系空间的理论取向,开启乡村研究的新视角;并以此回应当代日益交叠、跨越边界的城乡关系下,由多重而复杂的资本逻辑所形塑的乡村空间样态,指引乡村发展另类(alternative)行动的可能性。该理论一方面具体化为乡村基础设施化、乡村的社会—物质配置两个次级概念,以加强抽象理论的解释力度;另一方面联系中国乡村发展与转型实践,提出其本土适用性。
2023 Vol. 38 (2): 145-154 [摘要] ( 66 ) [HTML 1KB] [ PDF 2600KB] ( 909 )
155 王伟, 乔家君, 程遂营, 刘凯霞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重渡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机制
研究以重渡村为案例,运用深度访谈的质性分析法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分析框架,对重渡村旅游专业村集聚演化过程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重渡村旅游专业村的集聚演化分为 3个阶段,关键行动者意图与行动者网络结构变化共同推动了其集聚演化。②集聚核形成阶段,重渡旅游专业村建设的参与者构成了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主体,并通过行政征召等方式,实现了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③点轴集聚阶段,地方政府为关键行动者,通过征召方式,推动形成了以权力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行动者网络,明确了旅游发展空间功能,村民自主经营积极性增加。④网络集聚阶段,关键行动者由地方政府逐渐转变为村民,重渡旅游专业村逐渐找到自身发展途径。
2023 Vol. 38 (2): 155-163,180 [摘要] ( 60 ) [HTML 1KB] [ PDF 13667KB] ( 508 )
旅游
164 潘金玉, 杨振之, 蔡溢
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生成基础:选谁参照?如何比较?
旅游目的地因利益分配不公等原因导致冲突频发,解决旅游冲突的关键有赖于对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生成的深入研究。相对剥夺感的生成建立在参照选择及社会比较的基础上,但旅游领域却对其缺乏深入的实证探讨和学理研究。研究以磁器口古镇四个社区为例,探究旅游地居民如何进行参照选择并与之进行社会比较。结果发现,旅游地居民的参照选择受圈子文化影响,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展的差序圈层结构;现实中旅游地居民倾向于跨越参照圈层选择参照,并与之进行纵向—横向、个体—群体等多维度的比较进而产生多元比较差异;不同旅游地居民的参照比较态度及类型有所差异。通过构建旅游地居民的参照比较理论模型,研究进一步揭示参照比较与其相对剥夺感生成的逻辑关联。
2023 Vol. 38 (2): 164-171 [摘要] ( 64 ) [HTML 1KB] [ PDF 3215KB] ( 581 )
172 魏超, 肖学宏, 徐红罡
国际旅游地的语言景观与主客关系研究
主客关系是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不同于传统研究关注主客的直接交往,本文聚焦于语言景观这一物质媒介,基于其信息性和象征性的维度,提出了“主—语言景观—客”的概念框架,从工具理性和权力关系层面来解读国际旅游地的主客关系。运用问卷调查法,在泰国曼谷和清迈向泰国居民、中国游客、非中国游客发起调查,研究发现东道主和游客对于中、英文语言景观的信息性和象征性有不同层面的认识,间接地反映了主客之间的多重关系。语言景观作为物质媒介塑造了公共空间,能动地将游客和东道主联系起来。本研究拓展了国际旅游地主客关系的研究视野,并丰富了语言景观在旅游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
2023 Vol. 38 (2): 172-180 [摘要] ( 67 ) [HTML 1KB] [ PDF 13025KB] ( 674 )
181 田瑾, 明庆忠, 刘安乐
基于时间地理学的旅游可达性测评模型及在山地旅游景区应用研究
借助时间地理学理论基础构建旅游可达性测评模型,以云南省 142 个山地旅游景区景点为研究对象,测评云南山地旅游可达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以时间地理学为基础构建旅游可达性测评模型由吸引力、基于游览时间的正向效用、基于交通路网通行时间的负向效用构成;云南省山地旅游可达性水平总体偏低,差异较大连续性不高,空间上从大理、丽江、昆明三个高值点向四周递减,可划分为示范型、潜能型、便利型、弱势型 4 个类型,并且可达性受到高程、坡度、森林覆盖率、距水系最短距离、距最邻近县市最短路径、周边景区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2023 Vol. 38 (2): 181-191 [摘要] ( 75 ) [HTML 1KB] [ PDF 22429KB] ( 488 )
书评
192 王长松
景观基因组图谱视角的传统聚落保护与价值传承——评《家园的记忆与表达》

文章导读: 
 
2023 Vol. 38 (2): 192-192 [摘要] ( 58 ) [HTML 1KB] [ PDF 976KB] ( 54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