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7年 32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7-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马学广, 李鲁奇
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内涵与评价
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①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②关注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国家管制模式转型和行动者的社会政治斗争等多重动因;③关注国家空间选择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国家空间重构的分层特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行动者的详细探讨、缺乏对尺度和领域以外的空间维度的分析、重构趋势仍有待验证等。尽管如此,新国家空间理论有效整合了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治理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城市和区域治理研究以及行政结构重组研究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7 Vol. 32 (3): 1-9 [摘要] ( 737 ) [HTML 1KB] [ PDF 2022KB] ( 1976 )
10 王敏, 江荣灏, 朱竑
人文地理学的“视觉”研究进展与启示
随着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对于视觉的社会文化构建的高涨热情,丰富而庞杂的视觉影像和人们的"观看之道"逐步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所关注。学者开始关注不同的社会行为主体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觉影像可视化表征地理实体,"视觉"成为塑造和重构空间和生产地方想象、认同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同时,视觉物质又为涉及人类主观实践、展演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之物,视觉物品在人们涉身的空间政治、日常物质接触和情感中又可催生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特别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于"视觉"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多样的介入方法进行梳理,以期展现充满文化、社会、政治乃至经济内涵的"视觉"地理问题发展脉络及其独特意义,也为国内社会文化地理学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2017 Vol. 32 (3): 10-19 [摘要] ( 1504 ) [HTML 1KB] [ PDF 1460KB] ( 2805 )
20 刘彬, 王挺之, 陈忠暖
国外旅游者饮食消费研究述评
旅游者饮食消费作为一种基本的旅游活动之一,是国外旅游研究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形成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对国外有关旅游者饮食消费的文献进行梳理整理的基础上,从旅游者饮食消费与旅游目的地、旅游者饮食消费的影响因素、旅游者饮食体验三个方面对国外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在旅游者饮食消费体验的分析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从三个方面对国内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第一,强调旅游研究中的非视觉景观与体验;第二,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目的地饮食的生产与消费;第三,探讨旅游者饮食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
2017 Vol. 32 (3): 20-26,35 [摘要] ( 775 ) [HTML 1KB] [ PDF 2283KB] ( 1669 )
文化
27 李如铁, 朱竑, 唐蕾
城乡迁移背景下“消极”地方感研究——以广州市棠下村为例
在对国内外地方感的各种概念辨析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及实例研究对地方感给予了重新解读,提出"消极地方感"的概念。研究指出:①地方感是人对地方的一种综合性情感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地方疏远、地方厌恶、地方恐惧等均属于地方感的某一类表现形式;②城中村被周边繁华的都市环境围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居住环境繁杂、邻里关系淡薄,城中村移民缺少地方情感的依附,形成一种"无根式"的消极地方感;③移民在无法融入迁入地的同时,由于无法接受迁出地的变迁与衰退,而在心中形成另一种"失根式"的乡村消极地方感。
2017 Vol. 32 (3): 27-35 [摘要] ( 1010 ) [HTML 1KB] [ PDF 2040KB] ( 2257 )
36 熊筱, 代莹, 宋峰, 卢叶, 祝冬娥
基于形态学的历史性城镇景观遗产价值判识与地理过程分析——以庐山牯岭镇为例
当今我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研究、保护与管理多基于历史遗存的现状展开,对其价值认知和保护管理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城市形态学领域的康泽恩学派根植于城镇的历史演化过程,为历史性城镇景观的认知及保护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庐山牯岭镇开展了遗产价值判识与地理过程分析,其间,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对该方法进行了调整与发展,旨在探讨适合中国历史性城镇景观的保护管理及更为广泛的城镇景观的管理方法。
2017 Vol. 32 (3): 36-43 [摘要] ( 869 ) [HTML 1KB] [ PDF 4853KB] ( 2136 )
社会
44 刘苏
段义孚《恋地情结》理念论思想探析
段义孚的《恋地情结》核心方法论为理念论,以此为基础实现环境研究的综合性。首先,《恋地情结》从理念出发的"规范性视角"实现了环境研究的综合性。其次,理念论的核心内涵为荣格精神分析学所提倡的圆形(曼陀罗)意象,象征人类对理想环境的追求,是"恋地情结"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圆形(曼陀罗)意象跨越历史与地域呈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里,并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形式的演变,这构成段义孚城市本体论思想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地理学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考,倾向于注重其地理知识的差异性,忽略其规范性;对环境中人的理解,也体现出了单向度人的特征,《恋地情结》理念论体现出的规范性与整体性视角,无疑能给予新的启发。
2017 Vol. 32 (3): 44-52 [摘要] ( 957 ) [HTML 1KB] [ PDF 1663KB] ( 6173 )
53 程顺祺, 祁新华, 林涵, 金星星, 李达谋
移动搜索法在教育公共服务可达性评价中的改进与应用——以福州城区幼儿园为例
采用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以福建省福州市为典型案例,以居民点(普查小区)为分析单元,对各居民点入园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判别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福州城区入园可达性总体情况并不理想,仅有少数地区、少量人群可以获得较好的幼儿园空间的可达性。入园可达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多中心结构,高可达性地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并在城市周围零星分布,边缘乡镇特别是除西部以外的乡镇地区缺教明显,入园可达性在城区内部差异较大,幼儿园资源过剩地区和稀缺地区呈两极分化的格局。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更为客观有效地对幼儿园的布局状况进行评价。而传统方法有一定的夸大作用,且降低了内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幼儿园资源分布的不公平现象。
2017 Vol. 32 (3): 53-60 [摘要] ( 519 ) [HTML 1KB] [ PDF 2377KB] ( 1688 )
城市
61 肖泽磊, 朱威鹏, 范斐, 魏伟
城市群创新投入的空间格局与创新绩效研究——以长江经济带所辖城市群为例
创新投入在城市群内的空间格局是城市群内城市间创新功能分工的综合体现,对城市群整体创新绩效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6 大城市群为样本,借用城市基尼系数和城市首位度方法,计算了其创新投入的空间格局和演化趋势,并运用面板协整的方法分析了城市群整体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空间格局之间的均衡及因果关系。研究发现:①6 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创新资源配置属于单核结构模式,其余的城市群为"双中心"或"多中心"模式;②城市群整体技术创新绩效与创新投入空间格局的城市首位度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③城市群技术创新绩效与城市首位度之间互为长期因果关系,但是从短期看,仅存在城市首位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
2017 Vol. 32 (3): 61-67,130 [摘要] ( 551 ) [HTML 1KB] [ PDF 2485KB] ( 1496 )
68 夏畅, 王海军, 张安琪, 邓羽
耦合管控效应的城市空间多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
将城市扩展数量管控、土地差别化管控及土地利用分区管控等多个政策方案,嵌入元胞自动机的转换规则中,进行耦合管控效应的城市空间多情景模拟与政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城市扩展过程中,伴随着生态用地面积锐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风险,政策管控有利于缓解上述问题;②土地政策不能扭转景观破碎化及复杂化加剧的现象,但可以抑制其趋势;③多政策同时使用可以在保护优势斑块方面产生协同效应,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三种政策,但在遏制景观破碎化和复杂化方面不能发挥单一政策所具有的最大生态效应;④土地政策的优先级为:数量管控—> 分区管控—> 差别化管控。
2017 Vol. 32 (3): 68-76 [摘要] ( 557 ) [HTML 1KB] [ PDF 3267KB] ( 1257 )
77 汪莹, 陆林, 黄剑锋, 邓洪波
上海、东京城市化进程及动力因子比较研究
本文以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为案例地,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对上海1985—2012 年和东京1954—2009 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对比分析二者城市化进程,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对二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目前处于城市化继续发展阶段,以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土地面积的扩张为主要特征;东京目前处于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其城市化的主要体现;②城市化进程动力因子对比显示,上海主要依靠投资、内需及城市土地扩张推动,经济外向力作用相对较弱,而东京城市化动力中经济外向力作用明显。
2017 Vol. 32 (3): 77-85 [摘要] ( 667 ) [HTML 1KB] [ PDF 1799KB] ( 2428 )
86 林晓群, 朱喜钢, 孙洁, 陈蛟
从“广度研究”走向“深度研究”——中国小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转型与升级
对应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推动下的小城镇扩张型发展,梳理并检讨了1980 年以来我国小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学术成果,指出现有的研究存在重物质形态轻社会结构、重普适规律轻个案剖析的问题。通过洞察转型时期小城镇的发展现状、总结西方国家城镇空间结构研究学术历程与特点、归纳当下西方小城镇空间结构研究内容,指出未来我国小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模式应从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广度研究"走向以社会空间为主的"深度研究",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现以及小城镇的良性发展与社会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指导。
2017 Vol. 32 (3): 86-92 [摘要] ( 879 ) [HTML 1KB] [ PDF 1680KB] ( 2366 )
93 许园园, 塔娜, 李响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城市通勤与就业中心吸引范围研究
地理时空大数据为通勤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一周地铁刷卡数据,采用出行链(trip-chain)数据模型对用户一天的出行进行描述,建立通勤识别规则,识别出上海市域的职住空间和通勤格局。上海市域平均通勤时间为35 分钟,通勤主流向是向心流,说明上海市域依旧表现出强单中心结构。市域就业单中心与居住郊区化并存,中心城区多核心就业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区13 个就业(次)中心的吸引范围、模式以及在整个市域的影响力,讨论多中心发展对职住平衡与通勤消减的意义。结果表明:多中心发展有利于城市通勤的合理分配,虽然次中心的平均通勤时间不一定减少,但是就业(次)中心已经表现出对邻近地区的通勤吸引和对主中心的通勤分流。
2017 Vol. 32 (3): 93-101 [摘要] ( 674 ) [HTML 1KB] [ PDF 6513KB] ( 2551 )
乡村
102 孙军涛, 牛俊杰, 张侃侃, 邵秀英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山西省156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Arc GIS10.2 为支撑平台,使用谷歌地球(Googol Earth)和百度地图确定坐标、高程等基本地理信息,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西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山西传统村落分布有以下特点:整体为凝聚型,部分区域为分散型;地区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于晋中、晋东南地区,其他地区较少;沿河流、道路呈带状分布,且在这两方面上存在空间指向的一致性。从地形、海拔、坡向、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中心城镇、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方面探索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对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进行有益思考。
2017 Vol. 32 (3): 102-107 [摘要] ( 734 ) [HTML 1KB] [ PDF 2698KB] ( 2951 )
区域
108 韩增林, 郭媛媛, 王泽宇, 张震
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转型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低碳转型的内涵,本文以环渤海17个沿海地市2005—2012 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及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其结果进行时空差异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5 年到2012年,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发展颓势明显,各地市低碳转型没有取得明显进展,各地市之间转型绩效的整体差距较大。②环渤海沿海地市经济增长在空间格局中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而在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生态环境、发展支撑方面均呈现出反向变化的态势,说明低碳转型成效并不显著,仍然保持传统的发展态势。③环渤海沿海地市低碳转型绩效的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金、人力与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支撑因素,国家政策、科学技术、低碳意识及企业家素质等新型推动因素,资源(能源)禀赋、区位条件等自然基础因素。
2017 Vol. 32 (3): 108-116 [摘要] ( 522 ) [HTML 1KB] [ PDF 2449KB] ( 1245 )
117 田俊峰, 刘艳军, 付占辉, 王彬燕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2017 Vol. 32 (3): 117-123 [摘要] ( 707 ) [HTML 1KB] [ PDF 1862KB] ( 1658 )
124 李影影, 黄琪, 曹卫东
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效益与规模协调性测度
以2003、2013 年泛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案例地,基于熵值法测度城市效益及规模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测算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揭示城市效益与规模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城市规模整体扩大的同时,城市效益也整体提升;城市效益与规模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提高,由失调衰退型向协调发展型过渡:协调发展型城市分布格局由2003 年的"箭头形"向2013 年的"N形"转变,失调衰退型城市个数由19 个减至12 个。最后,运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法分析城市效益与规模的协调发展关系,发现:城市效益发展超前于规模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皖东、苏中及苏东沿海地区,城市规模发展超前于效益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皖北、皖西以及苏北地区,并对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017 Vol. 32 (3): 124-130 [摘要] ( 603 ) [HTML 1KB] [ PDF 2682KB] ( 1543 )
经济
131 林娟, 张欣炜, 汪明峰
上海大都市区物联网产业集聚与空间演化
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对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厘清新兴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区位选择规律对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分析了上海市物联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结果发现初创期物联网企业在郊区集聚,随后向郊区其他区域扩散,并呈现出从单极向多极集聚转变的空间演化进程。通过构建负二项回归探究上海物联网企业的区位选择因素,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和企业集聚效应对企业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产业发展初创期,企业区位选择受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双重影响,其中制度因素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在随后的兴起期,产业集聚效应对新企业的入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2017 Vol. 32 (3): 131-137,145 [摘要] ( 1091 ) [HTML 1KB] [ PDF 2800KB] ( 1406 )
138 张彦南, 李全, 陈工, 冯艺
基于《Economic Geography》的经济地理学知识图谱分析
以《Economic Geography》载文数据与引文数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 工具从作者与关键词两方面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绘制,挖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学术群体与近期研究热点。研究表明:①纳入第一作者发文量、h 指数、g 指数等发文与引文双角度指标的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的结果更客观全面;②美英等国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处于整体主导地位;③经济地理领域存在分别以Stopper M、Dicken P、Berry B J L、Casetti E为代表且秉承同一研究脉络的学术群体,且各时段研究议题侧重点不同;④经济地理研究关键词所涉面较宽,如全球化、创新、网络、集群、性别、劳动力、政治、政策等,尺度、组织、灵活性、政治、美国等关键词近年受关注度较多。
2017 Vol. 32 (3): 138-145 [摘要] ( 660 ) [HTML 1KB] [ PDF 3047KB] ( 1734 )
旅游
146 马凌, 孙九霞, 朱竑
流动、旅游与后现代——一个研究视角与一种精神转向
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甚至批判,为我们理解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视角。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可以开始重新思考和重构旅游的意义,并在新的后现代和后结构哲学思潮以及更广阔的流动背景下探讨旅游的新特征和旅游体验的新方向。流动作为一种批判语境,意味着对传统以稳定和界限为主体的文明形式的挑战,也在更深层意义上代表着新的社会精神内涵。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和人们意识的改变,人们将习惯一种流动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流动中居住,在居住中流动。在此意义上,旅游的内涵或者是生活化了,又或者是生活旅游化了。文章最后从"何为旅游世界"、"旅游体验"以及"再谈游的精神"等三个方面对后现代语境下旅游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论述分析。
2017 Vol. 32 (3): 146-151 [摘要] ( 441 ) [HTML 1KB] [ PDF 1296KB] ( 2115 )
152 孙烨, 张宏磊, 刘培学, 张捷
基于旅游者网络关注度的旅游景区日游客量预测研究——以不同客户端百度指数为例
网络搜索引擎是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最重要入口,百度指数通过反映关键词被搜索的次数表征旅游者的网络关注度。文章以三清山为例,首先利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PC端和移动端百度指数与实际游客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日游客量ARMA模型和分别加入PC 端和移动端百度指数的VAR模型,对游客量预测结果及预测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期通过不同客户端、不同搜索关键词来填补游客量预测过程中旅游网络数据提取的单一性,得到更好的预测效果。发现移动端比PC端百度指数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移动端比PC端百度指数对实际游客量的变动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
2017 Vol. 32 (3): 152-160 [摘要] ( 880 ) [HTML 1KB] [ PDF 1772KB] ( 3996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