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8年 33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8-02-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书评
政治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李想, 马蓓蓓, 闫萍
《人文地理》1986—2015年载文分析与研究热点
《人文地理》期刊是我国唯一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研究热点的重要平台。利用能够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与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对《人文地理》期刊自1986年创刊至2015年30年间刊载的3522篇论文的选题、资助情况、作者及机构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进行了计量分析,绘制了作者所属机构合作共现网络,甄选出了核心作者和高引论文,通过关键词的频率、中心性、突变性等指标探讨了近30年间《人文地理》期刊载文反映出的学科研究热点及阶段性特征,并依据发文量演变趋势将学科前沿领域划分为趋弱型、渐高型和回落型三种类型。
2018 Vol. 33 (1): 1-7,23 [
摘要
] (
725
) [
HTML
1KB] [
PDF
11460KB] (
1511
)
8
邱婴芝, 刘义, 林赛南, 李志刚
二十一世纪西方“比较城市研究”进展与述评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南半球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尺度的区域和城市间经济、社会、政治联系的加强,全球城市化景观持续重构,展现出多元发展特征,对传统城市理论的解释范式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西方的比较城市研究开始复兴,尤其关注南半球城市经验,探索城市理论与研究范式的转型与建构,并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为了把握国际城市研究前沿,本文通过详细解读相关文献并结合CiteSpace引文空间分析,全面梳理了21世纪西方比较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和解析比较城市研究的概念、发展进程、研究方向和理论成果。希望以此拓展国际视野,为中国城市理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8 Vol. 33 (1): 8-15,84 [
摘要
] (
591
) [
HTML
1KB] [
PDF
12060KB] (
1400
)
16
沈费伟, 刘祖云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脉络走向与理论反思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涉及乡村社会学、乡村地理学和乡村经济学三大学科。从这三大学科出发,遵循着“点—线—面”的研究逻辑,本文首先从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两方面来考察“乡村复兴研究缘何兴起”;其次从研究主题和研究共识两方面来探究“何谓乡村复兴”;再次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两方面来论述海外学者“从事怎样的乡村复兴研究”;最后从研究论点和研究焦点两方面来讨论学者们“从事什么内容的乡村复兴研究”。在梳理和总结好海外乡村复兴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海外乡村复兴研究对于国内研究的四点启示和借鉴。
2018 Vol. 33 (1): 16-23 [
摘要
] (
740
) [
HTML
1KB] [
PDF
1332KB] (
3896
)
文化
24
王敏, 赵美婷, 江荣灏, 朱竑
边界与想象社区的建构:以广州归侨聚居区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2018 Vol. 33 (1): 24-30,123 [
摘要
] (
542
) [
HTML
1KB] [
PDF
3174KB] (
1681
)
31
张健, 卫倩茹, 芮旸, 李同昇
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展演空间的感知与地方认同——以“易俗社”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例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2018 Vol. 33 (1): 31-42 [
摘要
] (
605
) [
HTML
1KB] [
PDF
5087KB] (
2046
)
社会
43
徐嘉祥, 陈鹏, 陈建国
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
以往关于犯罪时空特征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于对犯罪时空分布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环境影响性分析,但缺少从环境要素与犯罪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下的犯罪时空特征研究。本文通过开展北京市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热点实证分析,总结和归纳了案件热点环境的时空要素类型,并基于环境犯罪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犯罪主体与环境影响要素相互作用的犯罪时空分布机制,其中,环境对犯罪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类要素,即目标、交通、防范和作案时机。这些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犯罪模拟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借鉴。
2018 Vol. 33 (1): 43-50 [
摘要
] (
560
) [
HTML
1KB] [
PDF
31067KB] (
1223
)
51
曾敏玲, 莫文彬, 李家豪, 黄伟
高校校园学生治安感知及犯罪恐惧的地理空间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四所校园为例
近年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校园扩张、开放性加大,其“社会生态性”愈发显著,校园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空间层面切入,选取珠海市香洲区四所新建高校展开研究,结合实际案发情况、学生治安感知及犯罪恐惧等综合分析校园治安问题。研究通过问卷采集基础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学生治安感知与犯罪恐惧的情况,并运用GIS分析犯罪恐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学生对校园治安感知情况与实际案发情况基本相符,而犯罪恐惧与之并不完全一致;不同校园的犯罪恐惧案件类型和恐惧空间具有相似性,犯罪恐惧空间呈现昼夜差异。研究最后总结出犯罪恐惧集中的若干场所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安全感的普适性措施。
2018 Vol. 33 (1): 51-60 [
摘要
] (
583
) [
HTML
1KB] [
PDF
25735KB] (
1323
)
61
赵燕慧, 路紫, 张秋娈
多类型微博舆情时空分布关系的差异性及其地理规则
以新浪微博转发行为作为舆情时空分布的研究对象,分别选取4·20雅安地震事件代表重大社会舆情、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代表公众生活舆情、郭某某事件代表网络热点舆情3类案例,总结不同类型微博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而透视客观存在的地理规则。研究发现:①3类舆情事件微博转发量的时间分布分别表现为:长尾型、山峰型、多个时间段上的波浪型。②与时间轴对应的空间分布呈等级结构,信息扩散节点城市等级(转发量)结构还会表现出一定的空间伸缩变形或与距离衰减形成叠加关系,3类事件分别表现为:延续传统规律的“始终金字塔”结构、在相对较长时间过程中具有范围伸缩的“始终金字塔”结构、距离衰减影响下的“始终金字塔”结构。城市规模效应主导和距离摩擦阻尼效应影响构成网络信息空间分布的基本地理规则。③微博舆情时空分布的差异性与事件类型有关,并与不同微博用户的作用有关。微博用户的不平衡区域分布和其跨区域流动对信息空间分布产生直接影响。
2018 Vol. 33 (1): 61-69 [
摘要
] (
410
) [
HTML
1KB] [
PDF
37666KB] (
1267
)
城市
70
满洲, 赵荣钦, 袁盈超, 冯德显, 杨青林, 王帅, 杨文娟
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都市空间结构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结合对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的调研数据,文章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通勤交通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②在通勤交通碳排放中,私家车通勤碳排放占主导地位;③不同小区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呈现明显差别,城市中心区居民低碳排通勤交通方式特征显著,而城郊居民通勤方式呈现高碳排特征;④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低碳出行比例呈高度正相关。未来,应适当提高各城市功能区土地混合度,改善居民的通勤结构,进而减少通勤交通产生的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
2018 Vol. 33 (1): 70-75 [
摘要
] (
581
) [
HTML
1KB] [
PDF
3628KB] (
2326
)
76
郭源园, 李莉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视角的重庆市经济区划研究
本文在传统区域经济差异指标泰尔指数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区划度的概念,对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出台的不同经济区划方案进行评价;并运用GIS热点分析方法,探讨经济区划调整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历次政府区划方案中,“五大功能区”经济区划度远高于其余三种方案,但近年来经济区划度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并不稳定;②基于GIS热点分析得到三种初始区划方案中,方案I(“四圈+两翼”)的经济区划效果表现最佳,并显著优于“五大功能区”经济区划,且其效果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③综合考虑政府规划决策、地形地貌、历史发展基础以及交通条件等方面因素,微调后的方案I的区划效果良好且更符合实际区划要求。研究对重庆及西部内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
2018 Vol. 33 (1): 76-84 [
摘要
] (
418
) [
HTML
1KB] [
PDF
5742KB] (
1418
)
区域
85
贾林瑞, 刘彦随, 刘继来, 李进涛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户致贫原因诊断及其帮扶需求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深入剖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与帮扶需求,识别不同地区的主要致贫原因与帮扶需求类型,探明二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并提出相应减贫对策。结果显示:①贫困具有多维性和多重内涵,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类型多样、程度不等,但总体上收入和社会保障不足是其最普遍的致贫原因。贫困地区的主要致贫原因差别显著,同一致贫原因的致贫程度呈现明显地域特征。②贫困户帮扶需求类型多样化,但加大资金帮扶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其最迫切的需求。贫困地区最主要的帮扶类型差别明显,对同一帮扶类型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③致贫原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帮扶需求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但不起决定性作用,二者存在错位现象。
2018 Vol. 33 (1): 85-93,151 [
摘要
] (
1013
) [
HTML
1KB] [
PDF
11532KB] (
1176
)
94
陈晓红, 周宏浩, 王秀
基于生态文明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耦合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
选取2005—2015年齐齐哈尔市县域环境、经济和社会数据,构建包含三大子系统,9项要素,27个指标的县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细分判别标准对其生态文明及内部三大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评价;采用脆弱性模型对2015年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的脆弱性分级;运用ArcGIS对2015年生态文明指数和内部协调性可视化对比。结果表明:①齐齐哈尔多数县域生态文明质量逐年提升,但远未达良好水平;②县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年份居多,协调年份极少,社会滞后型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类型;③县域耦合脆弱性问题严峻,部分县域脆弱性出现两极分化;④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匹配现象严重,协调度有待提升。
2018 Vol. 33 (1): 94-101 [
摘要
] (
466
) [
HTML
1KB] [
PDF
8342KB] (
1144
)
经济
102
沈丽珍, 席广亮, 秦萧, 汪侠
基于快递物流测度的区域流动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流动空间作为新时期的新空间形式在带来时空压缩效应的同时不断地强化着区域城市间联系,推动着社会经济资源的城际流通。快递物流是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流与快速交通实体流交互产生的物质流动,其代表了流动空间的虚实二元性,是研究流动空间网络特征的有效切入点。以江苏十三个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六家物流公司的网站数据为数据来源,采用权重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方法建立起区域城市的快递物流水平、城市间流动空间连接度及城市快递物流总体评价等三项指标,结合区域流动空间的指标分析发现区域流动空间具有网络一体化、去中心化、扁平化、等级化及点轴式等五大特征,基于流动空间的可视化研究发现江苏省区域城市间关系显示出了一个具有等级特征的多中心扁平化点轴网络,围绕南京、苏州、徐州的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态势成为提高区域流动空间流动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2018 Vol. 33 (1): 102-108 [
摘要
] (
423
) [
HTML
1KB] [
PDF
9922KB] (
1329
)
109
赵金丽, 宋金平
京津冀地区城市间行业工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005—2012年京津冀各城市工资及其它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市场潜能、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制度改革等因素对城市间各行业工资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市场潜能对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增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②除消费性服务业外,各类产业集聚对地区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制造业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也已开始体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带动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哺;产业集聚对消费性服务业工资缺乏带动作用。③在控制变量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逐渐弱化;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较高,而对制造业影响较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工资水平的带动作用仍未体现;政府市场干预能力的提高仅带动了公共性服务业工资的提升,而外向度的提升则仅对公共性服务业缺乏带动作用。
2018 Vol. 33 (1): 109-114,158 [
摘要
] (
399
) [
HTML
1KB] [
PDF
5333KB] (
1581
)
115
李国梁, 高建华, 刘丙章
基于协同学的航空港经济区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河南省为例
基于协同学原理与方法,构建序参量评价指标体系、协同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研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河南省、18地市的经济协同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与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实验区、河南省整体、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有序度都在不断提高,且目前保持着较高水平。②有序度、协同度均存在着较显著的时空差异,高值区相对集中在河南省的陇海铁路沿线地市与西南部的地市。③有序度、协同度时空演化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分散到集中等规律。④研究期内影响协同发展的障碍因素中,实验区的障碍因素从航空运输因素转变为资本投入和经济开放性因素,河南省的障碍因素则由经济外向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取代了经济规模性因素,而对外开放性不够以及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则一直是阻碍18地市与实验区协同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素。
2018 Vol. 33 (1): 115-123 [
摘要
] (
331
) [
HTML
1KB] [
PDF
4623KB] (
2238
)
交通
124
戢晓峰, 姜莉, 陈方
欠发达地区城市公交底线公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分析——以云南省为例
底线公平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公交发展的基础指标。基于底线公平理论,本文从公交服务公平性、资源配置公平性、保障公平性三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公交底线公平性测度指标体系,采用PCA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公交的底线公平性进行测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获取城市公交底线公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城市公交的底线公平性总体较差,空间分布呈现“圈层”特征,全省城市公交底线公平的整体空间分异与主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吻合;平均候车时间、公交站点覆盖率、公共汽电车责任事故死亡率、公交运营车辆人车比等指标是影响公交底线公平的关键指标。
2018 Vol. 33 (1): 124-129 [
摘要
] (
406
) [
HTML
1KB] [
PDF
4114KB] (
1562
)
政治
130
洪菊花, 骆华松, 梁茂林, 朱汝霞
“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地缘风险研究
“一带一路”机遇和前景无限,但同时遭遇着严峻的地缘风险。重大项目地缘风险是由地缘因素引起的导致重大项目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具有客观性、主观性、主体间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纯风险性特点。论文基于全球、区域、国家、项目四个尺度,从“地缘”视角深入探讨了重大项目地缘风险影响机理,在多尺度、多主体、多因素的综合研究框架下构建了重大项目地缘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重大项目地缘风险为例进行研究,并对缅甸密松水电项目进行地缘风险微观剖析。
2018 Vol. 33 (1): 130-136 [
摘要
] (
554
) [
HTML
1KB] [
PDF
6354KB] (
1631
)
旅游
137
余构雄, 戴光全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解读
研究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微观权力学说为理论基础,收集了多元文本/话语资料,采用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方法,对珠江广州城区段上的游船空间进行解读。研究发现:①游船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促使新的权力文化的诞生,游船空间中物的使用价值让位于符号价值;②游船空间的分层体现出类型学秩序,座位的排列则渗透着等级性秩序,由此生产出不同性质的社会空间及社会关系;权力对时间的分解及序列化,确保能最大限度地使用稍纵即逝的时间来创造利润;话语的编织及渗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控制场;对身体的安置,能提升权力支配及管理的效率。最后,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体现出的是资本与权力在空间中相互串谋而引发的旅游空间异化。
2018 Vol. 33 (1): 137-142 [
摘要
] (
413
) [
HTML
1KB] [
PDF
1618KB] (
1406
)
143
孙小龙, 林璧属, 郜捷
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述评:研究进展、要素解读与展望
旅游体验是游客情感价值的累积。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是对游客心理累积情感的测度,科学、准确的核算游客体验质量是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1980—2015年发表于国内外旅游及管理领域重要期刊文献的梳理,从服务质量研究的历史、科学视角及与旅游融合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理论基础等进行系统的回顾,并从体验质量评价的理论视角、思路、特征、类型与准确性、可操作性、应用范围等中观层面,对所梳理出的4类国外主流质量评价范式进行旅游体验哲学视角下的解读、比较分析和总评,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2018 Vol. 33 (1): 143-151 [
摘要
] (
447
) [
HTML
1KB] [
PDF
3238KB] (
3070
)
152
汤茂林
中外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之差别
对人文地理学者而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至关重要。基于新世纪以来的个人学术阅读,认为国内人文地理学论文写作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美人文地理期刊上的论文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思路、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引证、讨论等部分,笔者作了初步的探讨。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基于自己的方法论,认真交待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阐明理论框架,完善文献综述,认真对待引证,并改进讨论部分的写作。
2018 Vol. 33 (1): 152-158 [
摘要
] (
575
) [
HTML
1KB] [
PDF
2031KB] (
4762
)
书评
159
叶超, 庄良
在变动的全球与地方之间——《战略耦合:新全球经济中的东亚产业转型》述评
2018 Vol. 33 (1): 159-160 [
摘要
] (
354
) [
HTML
1KB] [
PDF
5077KB] (
2132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