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5年 40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5-08-15
城市
人口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进展与动态
中国绅士化与社会空间重构专栏
中国绅士化与社会空间重构专栏
1
黄幸, 宋伟轩, 谭华云, 刘成, 何深静, 陶伟, 王丰龙, 谷浩, 肖扬, 刘春卉, 杨钦然, 张云鹏, 张清源
中国式绅士化的本土理论、方法与路径探索研究
在当前迎来城镇化“下半场”与全面更新的时代背景下,绅士化这一蕴含人口阶层向上演替与物质空间更新共轭变化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逐渐散发其深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我国对绅士化的研究虽然已开展二十年有余,但学界仍对其有较多的争议与误解。随着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建立中国式绅士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愈发重要,对中国城乡地区绅士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需要得到学者们更多的共鸣与关注。基于此,本文借《人文地理》期刊组织出版“中国式绅士化与社会空间重构”专刊之机,邀请国内外高校关注中国绅士化的学者,围绕中国式绅士化在概念认知、理论体系、本土发展与实践应用等方面如何交叉互鉴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文认为,中国式绅士化理论的建立需要紧抓绅士化概念的精髓,但又要打破西方语境的束缚,从中国制度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要素出发,突出中国本土化绅士化的独特性、制度性与时代性。同时呼吁,中国式绅士化的普及需要脱离词条自身的文字约束,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于概念背后所表征与指代的空间涵义,提炼出对当前空间转型与重构的参考价值,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025 Vol. 40 (4): 1-12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1461KB] (
20
)
13
刘风豹, 操小晋, 郭以德, 邱君丽, 陈培培
绅士化再审视:缘起、争议与类型体系构建
绅士化概念自提出以来,因其对城市社会空间重构过程的深刻揭示,成为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绅士化现象的全球性地理扩张与尺度重构,绅士化概念的泛化与内涵的争议性演变给城市政策带来重要挑战,亟需系统性梳理和整合。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讨论和实证研究,在细致追溯绅士化研究缘起和现象起源的基础上,从形成机制、复杂效应以及衍生方向等方面揭示其从“古典绅士化”向多元化类型扩展的内在逻辑;更进一步,文章从地理区位、更新模式、空间功能、关键资源、推动主体和士绅群体六个维度,构建面向比较研究的、动态开放的绅士化类型体系。研究表明,相关绅士化争议源于地方发展环境的差异;类型体系的构建不仅揭示不同区域绅士化现象的特性,更强调超越地方语境和揭示共性。研究突破了传统绅士化研究多聚焦单一语境的局限,不仅为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绅士化现象的比较研究和理论对话奠定基础,也对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2025 Vol. 40 (4): 13-23 [
摘要
] (
2
) [
HTML
1KB] [
PDF
4876KB] (
22
)
24
张清源
地域类型视角下中国绅士化研究:特征、经验与展望
绅士化已成为全球城乡发展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伴随中国的城市更新、城市蔓延和乡村振兴等进程,绅士化在多类型地域空间广泛发生,催生了各异的社会空间结果。基于城乡空间结构和不平衡发展等理论,文章构建了中国绅士化经验研究的分析框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理可视化,系统梳理了中国绅士化的经验研究文献。研究发现:城市群是中国绅士化研究的热点区,都市边缘区和腹地等日益受到重视;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绅士化持批判或相对中立的价值立场。绅士化在多类型地域呈现差异性:城市内城多表现为单位住宅、老旧街道的商业绅士化、教育绅士化等形式;都市边缘区多表现为大规模新城建设下的新建绅士化、绿色绅士化;腹地小城镇和乡村则多表现为乡村绅士化和旅游绅士化。多类型地域的绅士化在发生路径和内在逻辑上紧密关联,反映了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变迁。未来研究可以从都市边缘区的大规模绅士化、绅士化过程的人口流向、社区的整体演变史及制度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化。
2025 Vol. 40 (4): 24-35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3485KB] (
26
)
36
刘成, 石义, 张楷涛, 雷超
绅士化租差理论反思与实证——以南京为例
中国近年来开始摒弃以大规模强拆和失所为特征的绅士化模式,同时政府在分配租差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同时政府在分配租差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公正公开。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对于租差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研究了南京市以政府主导的两种绅士化模式:微更新及学区房改革。前者为留改为主的老旧街区改造,后者为行政手段限制学区房引发的教育绅士化。两者旨在限制开发商和学区房业主等利益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投机租差。微更新模式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条件,保障了其利益,但该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财政补贴,经济上难以可持续。学区房改革虽然部分缓解了学区房投机,其效果也有待加强。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但难以短时间从根本上阻止资本对租差的追逐,尚不足以使租差理论不成立。未来需通过不断构建“社会可接受的”城市更新,逐步实现全体居民城市权。
2025 Vol. 40 (4): 36-46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2685KB] (
24
)
47
黄晓军, 王以诚, 林文波, 闫茜, 马孟婷
西安市绿色绅士化识别、空间效应与形成机制
绿色绅士化是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而产生的绅士化现象,已成为绅士化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以西安市为例,基于遥感影像、人口普查、住房价格、深度访谈等多源数据,开展了绿色绅士化的识别、空间效应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将公园建设或改造引发的周边社区人口年轻化、高学历化以及房价的显著增长为主要判断依据,识别出了西安市主城区4个典型绿色绅士化公园,其中3个位于曲江新区;②绿色绅士化的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住房价格上涨、原住民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和延续,以及绅士化群体和原住民之间的社会空间分化与隔离;③地方政府通过绿色建成环境营造实现了绿色租差的扩大,成为绿色绅士化的主导力量,而城市绿色空间生产的同时还塑造了彰显身份与社会地位的景观符号,恰好满足了绅士化群体的符号消费需求。本文可丰富我国城市绿色绅士化案例研究,同时期望能为我国本土绿色绅士化理论构建和其他城市的绿色绅士化实证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025 Vol. 40 (4): 47-56,77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3668KB] (
23
)
57
徐雅雯
遗产化背景下工业城市绅士化演变过程与机制——以“瓷都”景德镇为例
文章通过多轮田野调查,揭示陶瓷遗产化背景下景德镇城市绅士化演变过程,以及工业城市遗产化与绅士化互动机制。国家意志主导下,遗产化在地方层面通过权威叙事、后景观、展演得以实现,并推动了绅士化的形成。研究发现,遗产化驱动下的绅士化本质上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二元矛盾的产物。这一绅士化助推了城市更新与后工业化转型,并在产业升级及遗产治理方面取得成效;与此同时,权威叙事多元目标的实现,又激励地方政府持续推动遗产化,进而形成了正向反馈。然而,遗产化驱动下的绅士化对地方业态格局、工艺生态、主客结构、文化实践及社会关系等传统性产物造成了破坏性重组,而这一式微的传统性恰是遗产叙事合理性的支柱,从而形成了负向反馈机制。
2025 Vol. 40 (4): 57-65,87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2745KB] (
21
)
66
张婧, 褚亚慧, 马佐澎, 刘伟
街区尺度商业绅士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长春市桂林路为例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商业街景观与功能持续升级,商业绅士化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长春市桂林路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2000—2023年街区尺度商业绅士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长春市桂林路商业绅士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00—2005年为绅士化萌芽阶段,表现为传统商业街边缘零星出现亚文化消费业态;②2006—2011年为青年化阶段,局部街区青年文化消费设施集聚,青年文化活动丰富;③2012—2017年为绅士化阶段,新业态加速取代传统业态,街区整体功能与景观升级;④2018—2023年为大众化阶段,街区网络知名度提升,面向游客的大众消费设施增加,出现餐饮化、网红化现象。本研究基于绅士化视角刻画城市商业街演变历程,揭示多主体与空间互动演化机制,为商业街更新实践提供参考。
2025 Vol. 40 (4): 66-77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5409KB] (
16
)
进展与动态
78
王琳婷, 袁媛
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前沿、框架及展望
地理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及其人群公平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突破经典的区域分析视角,聚焦群体特性以及群体间物质和社会环境差异,为理解该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出发,通过计量分析揭示近二十年来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研究的演化趋势与前沿热点;基于性别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模式,凝练不同层次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机制,构建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下的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理论框架。分析发现,研究由最初关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身体和女性关系,逐步细化至特定地方和场景中的群体不平等,重点探讨多种弱势属性交叉群体的健康问题。对健康的理解也从单一健康概念转向包含感知与体验的多维健康建构。前沿热点呈现出三大聚类,涵盖邻里环境暴露、移动环境暴露和感知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性别差异与女性群体内部差异在身体栖居、流动与体验过程中交叉作用,导致健康的人群不平等。未来研究应立足中国语境,探索以特定群体需求为核心的“在地化”健康干预策略,推动包容性健康地理环境建设。
2025 Vol. 40 (4): 78-87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3645KB] (
18
)
社会
88
冯志昕, 王斌, 林琳
中国公众再生育态度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CGSS2021随机情境实验
在三孩政策的推动下,各省的新生儿孩次结构呈现出新变化。再生育态度作为再生育行为的先导,研究其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探索再生育支持政策。本研究利用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搭载的随机情境实验,使用多层次Logit回归模型探究公众在不同情境下对生育二孩、三孩态度的影响因素及省际差异。结果显示,三孩政策实施后公众再生育态度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二孩生育态度“西高东低”,三孩生育态度“南高北低”;公众再生育态度加速向消极转变,持积极生育二孩与生育三孩态度的可能性呈正相关关系;“隔代照料”对再生育态度起促进作用,但高老年人口抚养比起抑制作用,老幼照护应统筹考虑。
2025 Vol. 40 (4): 88-96 [
摘要
] (
0
) [
HTML
1KB] [
PDF
2599KB] (
19
)
97
梁和阳, 徐炜
失衡与恢复:节奏分析视角下的青年徒步与身体
徒步是都市中较为火热的户外活动。既往的研究主要从移动范式和仪式范式展开,侧重于空间变化与功能分析,缺乏对徒步过程中身体感受和身体实践的关注与分析。本文从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视角出发,以时间、空间与身体为分析维度,关注具体时空之下身体节奏感知的变化。基于对25位都市青年的徒步经验分析,研究发现:都市时空的异化产生了失衡与紊乱的节奏,在身体感知上表现为时间感知的紊乱与失调、都市地方认同的缺失与身心状态的疲劳。徒步是缓解节奏失衡的一种方式。在徒步中,通过知觉性、社交性与运动性身体实践,多元感官得到调动、身心活力健康获得恢复、人际关系得到建立与强化,失衡的节奏得到调整与恢复。研究表明身体不仅是节奏的“显示器”,对身体内外的多重节奏进行呈现;还可以扮演失衡节奏的“调节阀”,促成失衡节奏的恢复和调整。节奏分析中身体的多维面向也为反思都市生活提供启发,提醒城市规划者应当注重慢节奏空间的设计与开发。
2025 Vol. 40 (4): 97-107,158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2296KB] (
17
)
人口
108
冯建喜, 赵璇, 汤爽爽, 罗小龙
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特征及影响因素演变研究——基于学历分异视角
在抢“人才”转向抢“人口”的背景下,亟需加强对不同学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研究,为制定多元平衡的人口政策提供支撑。基于2014年、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探究不同学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规律。发现不同学历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特征和影响因素均有显著差异,低学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异比高学历更明显。经济特征更影响低学历人口长期居留决策,家庭特征对高学历群体影响更大,且随时间推移经济特征对两类人群的影响均下降,家庭特征影响均增强。城市群外大城市对两类人群长期居留吸引力最大且随时间显著增强。总体而言,随时间变化两类群体长期居留的影响因素趋同。
2025 Vol. 40 (4): 108-118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2660KB] (
18
)
119
张旭, 梁好, 褚相君, 何金廖
中国音乐创意人才流动网络空间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148名华语音乐人流动数据,探索中国音乐人才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及类型差异,并借助岭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城市对于音乐人才吸引力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①音乐人才普遍具有较高的跨地域流动性,流动网络整体呈现“一极多核”的结构特征,距离效应在出生地—学习地流动网络中影响更为显著。②不同风格音乐人流动网络呈现出整体相似性和一定局部差异,反映出基于特定历史文化环境形成的专业化音乐场景对于不同类型音乐人才分布和流动产生的差异化影响。③产业聚集、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是影响城市吸引音乐人才的主要因素,设施服务等舒适度因素作用较弱,部分因子在音乐人不同阶段流动中的影响力存在差异。
2025 Vol. 40 (4): 119-126,192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2506KB] (
17
)
城市
127
马慧强, 柴惠东, 张丽, 王清, 李清波
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基于ERG理论,运用组态分析的方法探讨资源型城市如何通过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结果表明:①单变量必要性分析中,基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并非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但是基础教育和劳动保障的协同配合在推进资源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组态模式分析中,资源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可以分为成长驱动型、生存驱动型、关系驱动型以及混合驱动型;③成长驱动模式适用于典型与转型资源型城市;生存驱动模式适用于转型资源型城市;关系驱动模式适用于变异资源型城市;混合驱动模式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三类城市均可采用。
2025 Vol. 40 (4): 127-137,170 [
摘要
] (
2
) [
HTML
1KB] [
PDF
2447KB] (
19
)
138
张馨月, 何丹, 高鹏, 刘勇
建成环境对上海城市持续活力的影响——基于昼夜人口数据的观察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活动的丰富要求城市开展全时化建设、激发持续活力。城市持续活力体现在人口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时间持续上,并受到城市建成环境的显著影响。响应上海市“24小时活力城市”建设目标,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案例地,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2019—2021三年的昼夜人口数据,据此划分“持续活跃”、“昼间活跃”、“夜间活跃”、“持续不活跃”4种城市持续活力类型并刻画其空间格局,通过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多值Logit模型从建成环境的功能性和通达性两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上海市中心城城市持续活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和时序变化,约8%的区块具有昼夜持续活力,内环以内地区的城市持续活力优于外环附近地区;2019—2021三年间,城市持续活力先衰退后回升的变化。②上海市中心城城市持续活力受到区块的功能多样性、交通节点密度和路网多样性以及空间邻近性的正向影响,此外功能密度和路网密度对昼间活力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激发城市持续活力、建设24小时城市提供政策参考。
2025 Vol. 40 (4): 138-146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4397KB] (
25
)
经济
147
赵林, 冯轩, 张学波, 宋小语, 吴殿廷
共同富裕目标下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着眼共同富裕目标,构建共同富裕导向下的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uper-EBM模型测度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组合运用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水平地区集中于陇南、关中平原及豫南,低水平地区分布于河西走廊及黄河“几字弯”。②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并具有一定俱乐部效应,高—高集聚区位于黄河流域下游,低—低集聚区位于内蒙古和陕北。③黄河流域生态福利绩效的前三位影响因子为:对外开放、政府调控、经济基础。对外开放、政府调控、金融发展、数字经济与生态福利绩效呈正向变动关系且具有门槛效应,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与生态福利绩效呈“W”型变动关系。本文完善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依据。
2025 Vol. 40 (4): 147-158 [
摘要
] (
2
) [
HTML
1KB] [
PDF
4503KB] (
19
)
政治
159
张良兵, 骆华松, 洪菊花, 陆好健, 周美岐
关键地缘体视角下美国“印太战略”在孟加拉国地缘政治想象研究
援引地缘政治想象的理念与机器学习分析方法,对关键地缘体——中美印孟等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文本,从认知、动机和情感三方面解读2018—2023年美国“印太战略”在孟加拉国地缘政治想象。研究发现:美国“印太战略”在孟加拉国地缘政治想象中,①空间关联存在着两点偏差:一是美国同孟加拉国空间关联性存在偏差;二是空间关联密度存在偏差;②关键地缘体的情感下降;③孟加拉国两点认知偏差:一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地缘认知偏差;二是对地缘身份的认知偏差。④孟加拉国两种态度缺失:一是对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态度的缺失;二是对主动性态度表达的缺失。因此,中国需准确把握“印太战略”和美国对孟加拉国安全政策的实质,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以管控潜在危机,避免出现误判。
2025 Vol. 40 (4): 159-170 [
摘要
] (
3
) [
HTML
1KB] [
PDF
7764KB] (
74
)
旅游
171
李航, 陈思樾, 黄耿志, 张虹鸥, 韦素琼
疗愈景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吸引力要素辨识及生成路径
从健康地理学中的疗愈景观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地吸引力研究的分析框架,借助扎根理论和fsQCA方法对乡村旅游地吸引力的要素属性及生成路径展开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疗愈景观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吸引力要素由生态疗愈景观、乡愁疗愈景观、文脉疗愈景观、象征疗愈景观和现代疗愈景观5个主范畴及其16个子范畴构成;②所有单变量因素均不能构成乡村旅游地吸引力的充分必要条件,但生态疗愈景观在乡村旅游地吸引力中的作用更为明显;③要素组合形成了3类乡村旅游地吸引力的构成路径,分别为现代疗愈主导下自然—乡愁吸引型、自然和象征疗愈主导下地方文化吸引型以及自然和象征疗愈主导下文娱协同吸引型。
2025 Vol. 40 (4): 171-180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1952KB] (
21
)
181
许春晓, 汤莉莎, 袁喻彬
红色文化如何为旅游景区赋能?——文化自豪的中介作用
红色文化赋能旅游景区发展的机制,是理论意义明显、实践价值突出的课题。本文基于SOR理论,以实验研究方法探究了旅游景区红色文化对文化自豪的唤醒及其为旅游景区品牌地位赋能的机制。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的红色文化载荷正向影响其品牌地位;文化自豪在旅游景区红色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同时,自我目的地联结较高时,旅游景区高红色文化载荷能使旅游者产生更强烈的文化自豪;旅游者文化参与程度越高则旅游景区高红色文化载荷对文化自豪影响越大。本研究对红色文化赋能旅游景区品牌地位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全新而深入的探讨,对旅游景区品牌的研究内容做了有益的补充,为旅游景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地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5 Vol. 40 (4): 181-192 [
摘要
] (
1
) [
HTML
1KB] [
PDF
2281KB] (
20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