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审稿中心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0年 35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0-10-15

城市
文化
经济
政治
社会
旅游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薛熙明
道路社会文化研究:基于路学与流动性的思考
路学与流动性研究极为重视道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是道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内外路学和流动性相关研究表明,以文化人类学为重心的路学研究关注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网络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强调物质流动与社会建构的内在联系。社会文化地理学者热衷的流动性研究则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将道路本身视为一个流动的物质空间,探讨其中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人的主体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二者聚焦道路本体又极具批判精神,但在研究内容、方法、对象和尺度上都尚存缺陷,还未建立科学的道路社会文化研究框架。因此,可尝试从道路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展开道路社会文化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知识生产。
2020 Vol. 35 (5): 1-7 [摘要] ( 164 ) [HTML 1KB] [ PDF 1590KB] ( 1200 )
8 穆学英, 崔璨, 徐伟
西方城市居住行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住房市场化转型使中国拥有了一个相对独特的住房制度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居住状况和民生福祉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政府明确强调需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而这需要对城市居民微观居住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居住行为作为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虽不断涌现,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总结。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刻画了居住行为研究热点的演化,从居住迁移、住房产权获得、住房生涯三方面对西方相关研究进展和前沿进行评述,并进一步梳理了居住行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深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解;在总结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对中国现有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现有住房政策,分别从理论、内容、数据和方法三个方面对未来中国居住行为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引起学术界对居住行为的关注,为推动中国居住行为研究理论构建、理解社会空间重构机制提供参考。
2020 Vol. 35 (5): 8-17 [摘要] ( 91 ) [HTML 1KB] [ PDF 10971KB] ( 801 )
社会
18 孙林, 田明
流动人口核心家庭的迁移模式分析——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视角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2020 Vol. 35 (5): 18-24,140 [摘要] ( 119 ) [HTML 1KB] [ PDF 1509KB] ( 1564 )
25 王敏, 张敏
南京市居民日常消费时空行为的代际差异
在我国居民消费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情形下,基于代群特征与差异的研究显得尤为缺乏。本研究结合代际差异理论和行为地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居民消费时空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通过对南京市50后—90后的5代居民抽样调查,利用ArcGIS平台、SPSS23.0中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刻画并分析5个代群之间及两两代群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不同代际群体在消费空间类型、消费出行距离和消费频率上存在显著代际差异,消费时长和消费出行时耗没有显著代际差异,这种差异性与代群之间的年龄差距并非呈线性相关;②居民日常消费时空行为所受影响因素的类型存在代际差异,不同代群尤其是年龄相近的代群之间所受主要影响因素的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代群所内涵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习惯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构成其消费时空行为的内在驱动机制;③消费的代沟是局部存在的。研究发现消费时空行为的代际差异与代际差异理论内涵之间具有联系,并表明代际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揭示社会群体消费时空行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2020 Vol. 35 (5): 25-35 [摘要] ( 129 ) [HTML 1KB] [ PDF 28028KB] ( 1063 )
文化
36 李小月, 王士君, 浩飞龙
中国现场音乐演出空间特征及成因
以秀动网上的演出信息为数据来源,获取2017年中国现场音乐演出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香农—威纳指数和ArcGIS可视化表达等方法,分析我国现场音乐演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①中国现场音乐演出数量在月季分布和演出风格上分布极不均衡。②在区域、省域和城市三个尺度上,中国现场音乐演出的数量和风格分布特征各不相同。③现场音乐演出空间特征是在现场音乐演出基础与市场差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方音乐根植性与文化包容性以及音乐文化产业相关政策驱动等作用下形成的。
2020 Vol. 35 (5): 36-43 [摘要] ( 164 ) [HTML 1KB] [ PDF 5588KB] ( 1057 )
44 韩璐, 明庆忠
景颇族传统宗教仪式空间生产的现代性困境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与族群历史、文化认同一脉相通,其仪式的强化实践素来为众人认可,透过仪式表象触及深层次的意识结构已成学界共识。研究传统宗教仪式的空间生产不仅对解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运动具有指导价值,也能为有关宗教、文化部门提供管控参考。文章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入手,探究地处边疆山区的景颇族传统宗教仪式在面对外来宗教的空间解构、现代性引发的空间变迁、族群内部的话语争夺及旅游空间介入调控等背景下,其相应的主体实践及力量博弈,厘清空间生产的主次困境和作用机理,以传统宗教有益价值为导向,引导仪式空间生产朝凝聚族群、强化团结的目标靠拢。
2020 Vol. 35 (5): 44-51,110 [摘要] ( 101 ) [HTML 1KB] [ PDF 2654KB] ( 946 )
城市
52 康雷, 张文忠, 杨兆萍, 党云晓
北京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宜居满意度的影响
基于2013年宜居北京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探讨了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的空间特征,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宜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北京市宜居满意度总体良好,空间分布存在中心高边缘低的特征。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宜居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其中,丰富多样的服务设施、适宜的人口密度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能够促进居民宜居满意度提升,而单一的土地利用和邻近商业中心则会降低居民宜居满意度。除此之外,城市建成环境对宜居满意度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同时建成环境对宜居满意度的影响在不同阶层中存在差异性,人口密度和服务设施多样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宜居满意度提升明显。
2020 Vol. 35 (5): 52-60 [摘要] ( 104 ) [HTML 1KB] [ PDF 6941KB] ( 1126 )
61 浩飞龙, 杨宇欣, 王士君
城市舒适性视角下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基于长春市2009—2018年专利授权数,以城市街道为创新产出基本分析单元,从城市舒适性视角探讨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9—2018年长春市城市内部创新发展差异逐渐增大,局部区域相对均衡,整体呈现“西南集聚,东南分散”的空间特征;创新产出的空间单元数量逐渐增多,并形成“北低南高,四大核心”的空间格局;且伴随显著的高值集聚现象,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的空间聚集性促进了知识溢出效应;城市舒适性对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有一定影响,休闲舒适性因子与长春市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整体相关性较强。
2020 Vol. 35 (5): 61-68,129 [摘要] ( 108 ) [HTML 1KB] [ PDF 14041KB] ( 630 )
乡村
69 张娟, 王茂军
北京市休闲型乡村时空修复与潜在风险——以莲花池村为例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促使乡村成为资本青睐和占用的空间,其实质是资本为缓解过度积累危机而进行的“时空修复”。基于此,本文在引介时空修复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市莲花池村时间修复和空间修复过程,剖析了其背后隐含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莲花池村经由资本三级循环实现了空间转型,乡村空间本身成为资本增值元素,内外资本的流动在实现地理空间拓展的同时,造成聚落空间形态的重构和地方组织模式的调整,并孕育了村民内部分层、空间生产同化、空间正义缺失、传统文化消融等多重风险。
2020 Vol. 35 (5): 69-76 [摘要] ( 130 ) [HTML 1KB] [ PDF 6125KB] ( 926 )
77 王维艳, 李宏, 沈琼
乡村社区旅游空间不正义及其“住改商”制度症结——波兰尼嵌入性视角下的西江苗寨实证研究
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社区脱贫致富和空间不正义的一把双刃剑,而后者尚未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足够重视。文章基于波兰尼嵌入性理论,分析揭示了乡村社区旅游“住改商”制度的脱嵌路径及其空间不正义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定量方法,对西江苗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旅游经济的脱嵌是乡村社区旅游空间不正义的直接原因,而乡村旅游“住改商”制度的脱嵌则是其制度根源;波兰尼嵌入/脱嵌的经济及其制度区分,对于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兼具农耕经济的嵌入与旅游经济及其制度的脱嵌矛盾面向极具解释力;对乡村社区旅游“住改商”制度实施反“脱嵌”制度安排,是破解乡村社区旅游空间不正义的有力举措。
2020 Vol. 35 (5): 77-84 [摘要] ( 109 ) [HTML 1KB] [ PDF 1903KB] ( 894 )
政治
85 侯纯光, 杜德斌
百年来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时空演化:集聚模式与影响因素
国际组织机构在构建国家软实力、拓展国家利益、塑造全球治理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论文基于国际协会联盟数据,运用矢量数据符号法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对1918年至2017年成立的26457个国际组织机构地理位置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百年来国际组织机构累计数量呈几何数量级增长了1200倍,整体呈缓慢上升又陡然下降的演化趋势;②国际组织机构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具有等级扩散的演化规律,优先选择区域中心国家的中心城市;③国际组织机构具有永久中立国、强国和区域中心国三种集聚模式;④回归显示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影响力及历史性组织文化遗产在0.01水平上与国际组织机构地理布局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020 Vol. 35 (5): 85-93,160 [摘要] ( 115 ) [HTML 1KB] [ PDF 27265KB] ( 955 )
经济
94 李琳, 彭璨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基于城市群城市间创新联系和创新差异水平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2006—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整体逐渐提升,但强寡弱多的非均衡格局改变并不显著;空间上形成了以武汉、长沙为中心辐射邻近地区的协同创新高值区,环鄱阳湖城市群相对落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密度和效率提升较快,而三大子城市群城市间协同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网络多中心在发育,逐渐由最初的双核主导发展为“3+5”多核心格局;随着创新内外环境的变化,网络内部四个凝聚子群不断重构,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化和层次化。
2020 Vol. 35 (5): 94-102 [摘要] ( 123 ) [HTML 1KB] [ PDF 7968KB] ( 1271 )
103 高旻昱, 曾刚, 王丰龙
相关多样化、非相关多样化与区域创新产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创新是当今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区域多样化与区域发展之关联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的创新来源逐渐从外部知识引进为主向依靠区域自身创新能力为主转变,即重视本地知识结构对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多样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少分析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也很少涉及多样化对邻近地区创新产出的空间效应。为此,本文构建了分析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理论框架,并基于2011—2016年长三角地区26个地级市IPC分类专利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本地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相关多样化与非相关多样化格局相似,省际间呈现沿海高内部低、省内呈现中心城市高周围城市低的空间格局。②知识相关多样化能够促进地方创新产出,而非相关多样化与地方创新产出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区域过度的非相关多样化对其创新产出有负向影响。③本地创新受相邻地区相关多样化的负向影响。本文对长三角区域创新机理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创新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0 Vol. 35 (5): 103-110 [摘要] ( 86 ) [HTML 1KB] [ PDF 5196KB] ( 1133 )
旅游
111 汪德根, 沙梦雨, 朱梅
国家级贫困县旅游资源优势度与脱贫力耦合分析——以433个脱贫县为例
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路径。以433个已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资源优势度与脱贫力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等级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脱贫县旅游资源优势度4个等级数量呈“梯形”结构,而脱贫力4个等级数量呈“钵型”结构;②旅游资源优势度区域差异明显,而脱贫力区域差异不大;③高度、中度和低度耦合协调等级分别呈“零星式”“带状式”和“簇块+带状混合式”分布特征;④耦合类型可分为高同步型、低同步型、潜力型和乏力型,其中乏力型和低同步型数量较多,类型空间分异显著。
2020 Vol. 35 (5): 111-119,149 [摘要] ( 100 ) [HTML 1KB] [ PDF 13752KB] ( 698 )
120 陈晔, 妥艳媜, 吴迪, 张彤
旅行的意义:大众旅游者自我发展的视角
旅游已成为个体寻求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本文以大众旅游者个体为研究对象,探索旅游对旅游者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逐级编码、概念化和范畴化,发现大众旅游者自我认知的变化具有普遍性,构建了旅游者情境自我发展过程的框架,最终得到核心范畴——旅游者自我发展。研究发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或结束后对自我的内省能够促进自我发展;影响旅游者内省行为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情绪过程受到旅游者对旅游情境因素的知觉和出游动机的双重影响;意志过程主要受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影响。
2020 Vol. 35 (5): 120-129 [摘要] ( 113 ) [HTML 1KB] [ PDF 2833KB] ( 1615 )
130 赵莹, 林家惠, 刘逸
基于眼动实验的旅游地景观视觉评价研究——以珠海市唐家古镇为例
本研究从SOR模型出发,采用眼动实验对游览唐家古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提出了旅游地的景观类型、色彩丰富程度以及新旧程度对游客感知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游客眼动行为的研究假设。研究发现:①旅游地景观色彩丰富程度与新旧程度对游客感知及眼动行为存在影响,而景观类型需以群体特征为条件才能进一步影响眼动行为;②景观色彩丰富程度仅对注视时间比重存在显著影响;③新景观与中立景观之间的注视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新景观与中立景观、旧景观的注视时间比重也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尝试在非实验室环境下开展眼动实验,补充并完善了视觉研究方法在真实人文环境中的应用。
2020 Vol. 35 (5): 130-140 [摘要] ( 88 ) [HTML 1KB] [ PDF 89284KB] ( 672 )
141 张圆刚, 余润哲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元分析
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综合国内学者的定量研究结果,最终选择27篇文章详细的数据,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强度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漏斗图和FSN值检验,均显示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存在发表偏倚;②验证了地方依恋、游憩涉入、态度、满意度、规范、知识以及感知价值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满意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强度最高,其次为地方依恋、游憩涉入、知识、规范和态度,感知价值最低;③研究样本量的差异在感知价值、规范、满意度及态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调节作用明显;④研究案例地类型差异在地方依恋、感知价值、满意度、态度、涉入及知识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调节作用;⑤研究的年份差异在地方依恋、态度、游憩涉入、知识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
2020 Vol. 35 (5): 141-149 [摘要] ( 99 ) [HTML 1KB] [ PDF 3263KB] ( 1239 )
150 白倩文, 吴晋峰, 罗维, 吴宝清, 石晓腾, 张甜歌
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收入群体差异——以北京、武汉、西安城镇居民为例
以北京、武汉、西安城镇居民为例,探究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收入群体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①不同收入群体的景区到访率均随距离的增加呈e指数衰减,但衰减速率存在收入群体差异,收入越高的群体,到访率距离衰减速率相对越小。②中国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距离择近,景点择高,经济择富”的“三择”倾向,但不同收入群体的“三择”程度不同,收入越低的群体,“距离择近,经济择富”的倾向越明显。③不同收入群体到访率空间分异趋势一致,但高到访率空间大小不同,收入越高的群体,高到访率空间越大。④目的地亲景度存在收入群体差异,收入越高的群体,目的地亲景度越高。
2020 Vol. 35 (5): 150-160 [摘要] ( 78 ) [HTML 1KB] [ PDF 45421KB] ( 1179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