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18年 33卷 4期
刊出日期 2018-08-15
城市
文化
交通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刘颖, 张平宇
绅士化语境下的失所现象:概念溯源及研究综述
失所(displacement)现象历来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因绅士化而造成的失所现象,并对西方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进行较全面的综述。因绅士化造成的失所可分为直接性失所和间接性失所。依据不同的形成原因,直接性失所分为物质性失所和经济性失所,而间接性失所包括排斥性失所和潜在性失所。在笛卡尔式空间观的主导下,西方主流失所研究历来偏重直接性失所,而忽视间接性失所。本文认为,间接性失所背后的列斐伏尔空间观应纳入到失所理论体系中,以更好地指导失所实证研究。本文指出,结合中国现实,对失所现象进行理论化与概念化,对于转型期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2018 Vol. 33 (4): 1-6,145 [
摘要
] (
377
) [
HTML
1KB] [
PDF
1356KB] (
1450
)
7
邹琳, 曾刚, 司月芳, 朱贻文, 陈斐然
创新网络研究进展述评与展望
创新网络解读主要从网络尺度、网络演化及网络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创新网络已有研究成果及新转向进行评述及展望:①网络尺度视角,已有研究多对不同尺度进行区分研究,缺乏对不同尺度的整合;多强调发达国家网络发展模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特有结构及路径的理论总结;因此多尺度耦合网络研究成为未来的方向。②网络演化视角,经历了从网络节点结构到网络联系演化的转向,将多层联系结合进行整体网络演化的研究需更关注包括各类组织、个人、技术及空间等网络情境在内的整体分析。③网络机理研究关注多维邻近、网络管制及外部创新情境作用,而多维临近综合作用分析及我国特定情境嵌入全球网络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2018 Vol. 33 (4): 7-12,67 [
摘要
] (
310
) [
HTML
1KB] [
PDF
1262KB] (
1421
)
13
钟士恩, 任晓丽, 颜丙金, 彭红松, 黄佩红
亲子旅游、亲子关系与儿童的旅游世界
2010年后,以独一代与独二代为主体的亲子旅游快速火热起来。但亲子旅游却是当前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界定亲子旅游具有亲子性、共同性、目的性和引导性等特性,其旅游动机体现在加强儿童教育、促进家庭关系等两个方面。研究亲子旅游需要将其放置到当代家庭社会转型中,即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展望指出,一是需要加强亲子旅游动机、需求及其决策行为研究;二是需要加强亲子旅游反身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研究;三是研究儿童的旅游世界与成人的旅游世界之间的差异;四是需要采用针对性的儿童旅游研究方法。亲子旅游研究有助于推动旅游学科概念,以及旅游关系理论、旅游动机理论等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
2018 Vol. 33 (4): 13-19 [
摘要
] (
323
) [
HTML
1KB] [
PDF
1550KB] (
2320
)
文化
20
张朝枝, 屈册, 金钰涵
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
本文从遗产产生、发展及其遗产本质属性特征的视角提出了遗产认同的概念,并从“遗产身份”和“遗产认同”两个角度解释了遗产认同的内涵,即前者强调遗产的客观属性,后者强调主体对遗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根据遗产与认同的四种交叉关系,作者提出了遗产认同相应的研究路径,即从时间视角的遗产化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遗产认同;以尺度的视角从表征层面的空间身份和文化身份特征理解遗产认同;从非表征层面的遗产实践分析相关者如何通过具体行动表征和重构自己的身份认同。遗产认同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仅可能丰富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理论,也为遗产旅游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未来还需对遗产认同与遗产保护利用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2018 Vol. 33 (4): 20-25 [
摘要
] (
321
) [
HTML
1KB] [
PDF
1828KB] (
2266
)
社会
26
朱婉莹, 赵伟宏, 汪明峰
城中村拆迁与外来人口居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联明村为例
目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城中村作为外来人口的聚居地,其拆迁改造势必对外来人口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基于上海市联明村问卷调查数据,以外来人口视角,采用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城中村外来人口的流动特征、居住选择的变化,以及城中村拆迁对外来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外来人口在上海有着明显的就近搬迁和在城中村之间转移的特征。房租便宜超过职住邻近成为影响外来人口居住选择的首要因素,但两者对外来人口的居住决策均起到决定性作用。外来人口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条件考虑较少,但相较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外来人口对血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的考量逐渐减少。最后,提供了相关政策启示。
2018 Vol. 33 (4): 26-32 [
摘要
] (
293
) [
HTML
1KB] [
PDF
1554KB] (
1972
)
33
卓蓉蓉, 郑文升, 郑天铭
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与风险地形分析——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从犯罪背景空间、场所空间、联接空间和聚集空间四个层次,构建城市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立案判决的“两抢一盗”犯罪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空间句法、犯罪近重复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方法进行犯罪风险地形建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犯罪风险区位因子对犯罪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多层次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机制,城市犯罪高风险区域可分为城市商业中心、火车站交通枢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几大类型。基于犯罪地理学理论构建的犯罪风险区位因子体系模拟的犯罪风险地形对实际犯罪空间分布有良好的解释度,可为城市犯罪分布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2018 Vol. 33 (4): 33-42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15476KB] (
1338
)
43
林存贞,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跨地区生计视角下流动人口在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的时空特征
基于流动人口流入地福建省的问卷调查数据与流出地河南、安徽两省的调研资料,采用生存分析方法、空间可视化与质性研究方法,探讨流动人口在流出地住房投资行为的时空特征和规律。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流出地村庄内建房或在县城(镇)内购房是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建房率明显大于购房率,且存在较为明显的住房闲置现象;在时间特征上,2005年以前的住房投资行为较少,而2005年以来渐多,购房比建房需经历更长的时间跨度,特定时期内的住房政策能推动流出地的住房投资行为;在空间特征上,流出地的住房投资行为存在区位优化选择倾向,且建房的跨地区生计走廊数量多于购房。最后,基于上述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启示。
2018 Vol. 33 (4): 43-51 [
摘要
] (
196
) [
HTML
1KB] [
PDF
3138KB] (
1141
)
城市
52
刘玉亭, 邱君丽
企业主义视角下大城市保障房建设的策略选择及其社会空间后果
城市企业主义是理解地方政府行为与城市空间变迁的重要政治经济视角,在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住房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化的地方政府,特别是大城市政府,在保障房的建设实践中往往采取偏向性的策略选择。本文着重讨论企业主义视角下大城市政府保障房建设的策略选择及其社会空间后果。研究发现,大城市政府主要通过实施保障房政策的异化和保障房住区的边远化策略,来履行其住房保障职责。然而,这种选择性策略带来的直接的社会空间后果是低收入群体的边缘化,具体表现为外来务工人员等在保障政策上的边缘化,以及保障房居民在社会空间上的边缘化。文章进一步指出,保障房应回归其保障本位,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真实需求。
2018 Vol. 33 (4): 52-59,87 [
摘要
] (
312
) [
HTML
1KB] [
PDF
5159KB] (
1811
)
60
杨振山, 粟子林, 丁悦, 程哲
学区化外部性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学区房和学区的不同意义,进而对学区的正负外部性进行了解析,认为学区、学校、个人、政府间复杂的博弈关系最终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强。在梳理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经验、对比北京市与剑桥市的学区发展基础上,指出当前的划区政策增强了学区的稀缺性,却没有增加公平性,从而助推房价的高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均等化实现,政府应努力提高优质教育学校的数量;形成资本性收入在学校和市场间的合理流动与分配;废弃以学区为主实施优质学区管理的办法,实施学校分层化管理,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性和对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综合目标的实现。
2018 Vol. 33 (4): 60-67 [
摘要
] (
313
) [
HTML
1KB] [
PDF
1551KB] (
1459
)
68
周玉璇, 李郇, 申龙
资本循环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研究——以海珠区为例
资本是城市化的内生动力,基于大卫·哈维资本三循环理论,本文在对1949年以来中国宏观资本运动与空间发展关系演绎的基础上,以海珠区为实证研究对象,粗略展示了海珠区从初级循环工业吸纳国内资本,到90年代中后期全球资本推动初级循环与次级循环共同增量发展,再到2010年后初级循环资本减量,二、三级循环资本增量的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中央创新区的城市功能转变。最后强调在中国资本城市化后半程中,权力机构要注重利用比较优势,引导资本进入三级循环,调动城市发展主体积极性,提升城市品质与服务能力,平衡资本逐利本性与空间正义,促进空间可持续发展。
2018 Vol. 33 (4): 68-75 [
摘要
] (
241
) [
HTML
1KB] [
PDF
19560KB] (
1065
)
76
陈春, 塔吉努尔·海力力, 陈勇
女性老年人肥胖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及规划响应研究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在中国已经构成重要的群体,而因肥胖导致的一系列慢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女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女性老年人身体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居住地附近是否有适宜的休闲体力活动场所、居住地到休闲体力活动场所的步行时间、一周内去商场的频率、高热量食物的可获得性等建成环境变量与因变量女性老年人BMI等级存在显著联系。根据研究结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建成环境优化建议,为构建老龄友好型的健康城市提供基础。
2018 Vol. 33 (4): 76-81 [
摘要
] (
226
) [
HTML
1KB] [
PDF
1413KB] (
1200
)
82
邓羽, 杨振山, 宋涛
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北京城市增长模拟与管控模式优化
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重构与交通设施配置息息相关,可达性成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控城市空间开发的重要手段。在以矢栅一体化的综合可达性测度并构建城市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增长进行了成功模拟,透视了基于综合可达性导向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调控模式优化方案。研究发现:①城市增长密集发生在建成区周围可达性优越的区域,随着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城市增长的概率降低,反映了北京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②受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规划失调影响,可达性提升程度越大的区域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城市增长开发概率,严重削弱了可达性对城市增长的引导作用;③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调控模式的优化方案,要以交通设施规划为基础,并合理耦合空间规划,才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增长并预防规划失效。基于综合可达性的城市增长模型建立与调控模式优化方案的提出,对于确立与提升交通引导城市增长的基础性地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8 Vol. 33 (4): 82-87 [
摘要
] (
218
) [
HTML
1KB] [
PDF
10075KB] (
1080
)
区域
88
吕立刚, 隋雪艳, 汪翔, 周兵兵, 孙燕, 李永乐
江苏省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因素探测
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土地城镇化的特征及机制,其难点在于识别影响土地城镇化的主导因素以进行针对性调控。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显示:①江苏省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为38.90%,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异格局。②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苏南以及苏中的南通市区、泰州市区及其周围县(市),次冷点区包围着冷点区主要分布苏北的县(市)及苏中的宝应县。③人口集聚类、经济发展类、社会投资类的因素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影响最为显著;基础设施类、开放水平类的部分因素的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2018 Vol. 33 (4): 88-94,112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11596KB] (
1066
)
95
汤放华, 古杰, 吕贤军, 周素红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过程与影响因素
在新区域主义理论视角下,借鉴城市引力模型、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和比较集中系数的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水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过程呈现出“高—低—高”的“V”字型特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到1990年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后计划经济是其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到2000年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是区域一体化的低谷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城市群进入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的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影响因素逐步由政府力量为主转为市场力量为主,呈现出明显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2018 Vol. 33 (4): 95-101 [
摘要
] (
202
) [
HTML
1KB] [
PDF
2340KB] (
1172
)
经济
102
段德忠, 杜德斌, 桂钦昌, 段吕晗
中国企业家成长路径的地理学研究
通过建构中国786位企业家四个成长阶段空间信息数据库,本文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复杂网络模型,在对企业家成长时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207个城市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在企业家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30个城市的角色进行了精准识别,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企业家成长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集中—分散的演化过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企业家成长最为依赖的空间载体;②企业家成长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等级层次明显,北京市以绝对优势成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核心;③在30个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中,只有北京与宁波两市同时身兼两个角色,其中北京为成功兼创业型,宁波为成功兼奠基型。
2018 Vol. 33 (4): 102-112 [
摘要
] (
268
) [
HTML
1KB] [
PDF
25611KB] (
892
)
113
陈作任, 李郇
经济韧性视角下城镇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基于东莞市樟木头、常平镇的对比分析
在经济韧性视角下,本文基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理论构建了一个研究城镇产业衰落与转型的分析框架,进而对东莞市樟木头与常平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详细梳理和对比分析,探讨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初始条件相似的城镇受到相同外部冲击时出现韧性差异的原因,包括地方制度、技术变革、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文化氛围等。据此提出转型升级对策:寻找新主导产业,提升经济主体潜力与联系;科学规划空间结构,调整存量用地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升级硬件设施;重塑强调风险管控与危机意识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建立演化经济地理学与经济韧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范式,本文为产业结构单一城镇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韧性增强途径和路径创造方式。
2018 Vol. 33 (4): 113-120 [
摘要
] (
273
) [
HTML
1KB] [
PDF
6160KB] (
1522
)
交通
121
王列辉, 朱艳
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及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1995、2005、2015年的中国国际航运数据,运用枢纽度模型与复杂网络方法重点分析了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港口地位变化,结果表明:上海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最重要的港口,联系航线比重上升,范围扩大,强度增强,与东南亚的港口联系最为紧密;中国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运网络由香港、上海(一主一副)的双中心向上海、宁波、深圳、香港的四中心发展,上海港成为四中心港口之首,上海港和宁波港同质竞争激烈;最后,从港口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的角度提出上海港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发展建议,包括东南亚发展战略、港口协同发展战略、金字塔发展战略。
2018 Vol. 33 (4): 121-129 [
摘要
] (
229
) [
HTML
1KB] [
PDF
16452KB] (
1054
)
130
邓洪波, 陆林, 虞虎
空铁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空间演化特征——以上海虹桥枢纽为例
空铁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将航空枢纽和高铁枢纽有机整合而形成的航空高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对区域空间演化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选取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为案例地,分析了空铁型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地域空间演化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交通枢纽地区地域系统通过多个适应性主体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复杂适应系统,该地域系统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枢纽地区空间形成阶段、枢纽地区空间生长阶段和枢纽地区空间涌现阶段。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在三个阶段特征不同,配套设施建设、要素集聚与流动、城市功能形成与发展、区域品牌形成等方面不断深化。研究有助于认知综合交通枢纽地域系统空间演化规律,为深化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2018 Vol. 33 (4): 130-136 [
摘要
] (
206
) [
HTML
1KB] [
PDF
4608KB] (
2427
)
旅游
137
王丽, 王诚庆, 孙梦阳
文化距离对北京入境游客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
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化差异对入境游客时空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Flickr网站上抓取的北京入境游客的52896条地理标签照片数据为基础,从文化距离角度开展定量的实证性研究,深入分析文化距离对北京入境游客时空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游客停留时间、游客来京月份与文化距离显著相关,空间维度上游客访问景点的数量,以及对雍和宫、天安门广场、前门大街、鼓楼大街等21个景点的偏好与文化距离显著相关。本文开展文化距离对入境游客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弥补了此领域实证性研究不足问题,此结果对入境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制定、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8 Vol. 33 (4): 137-145 [
摘要
] (
200
) [
HTML
1KB] [
PDF
4043KB] (
1342
)
146
刘宏芳, 明庆忠, 韩剑磊
结构主义视角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建构动力机制解析——以石林大糯黑村为例
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地方性建构受到了结构性动力与非结构性动力的影响。其中结构性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与旅游化浪潮;非结构性动力主要来自社区精英、外来人员、民间组织机构、空间及族群关系的紧密程度。研究以此为基础,对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彝族村寨地方性建构的各动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研究显示:各级政府政策与资金的积极支持、石林景区及周边的旅游发展为其带来切实收益、社区精英的引领作用、艺术家的审美创作以及较小的空间尺度和紧密的族群联系等对糯黑地方性的维持和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力与民众“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力这两股力量的耦合是村寨地方景观与民族文化得以良性传承的关键。
2018 Vol. 33 (4): 146-152 [
摘要
] (
262
) [
HTML
1KB] [
PDF
1971KB] (
1764
)
153
赵海溶, 陆林
主题公园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差异研究——以上海迪士尼和芜湖方特为例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在国内外资本的运作下迅速发展,但理论研究较滞后于实践,相关研究亟待进行。以上海迪士尼和芜湖方特作为案例地,依托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对上海迪士尼和芜湖方特游客旅游动机及差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上海迪士尼和芜湖方特游客旅游动机包括求知、休闲放松、探新求异、亲情、社会交往和景区吸引力,其中求知动机对游客旅游动机影响最大;上海迪士尼游客旅游总动机与“探新求异”、“亲情”和“社会交往”动机的相关性显著高于芜湖方特;“丰富自己的经历”、“增加知识教育作用”、“购买迪士尼的纪念品/礼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海迪士尼游客旅游动机,对芜湖方特游客影响较小。
2018 Vol. 33 (4): 153-160 [
摘要
] (
367
) [
HTML
1KB] [
PDF
3341KB] (
1487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