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5年 40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5-06-15
城市
文化
经济
社会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进展与动态
1
蔡晓梅, 刘思岑, 吴泳琪, 向丰 (1. 华南师范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广州 510006;
2. 华南师范大学 文化空间与社会行为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31;
3. 华南师范大学 生态文明与绿色治理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4.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州 510631)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流动政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在新流动性范式背景下,流动政治成为国外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流动政治是指流动主体在不同空间的流动过程中为实现流动性的控制或反抗所形成的一种多元、动态且复杂的权力关系,并且这种权力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均产生了相应的空间结果。基于此,人文地理学视角下流动政治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流动政治的流动性、流动政治的政治性和流动政治的空间结果等三个方面。流动政治的流动性体现在其跨尺度性和跨时间性,其政治性的核心内涵是控制与反抗,其空间结果的主要特征是双重性。未来国内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流动政治的研究可以关注我国跨境、跨省流动治理体系,流动政治中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虚拟空间的流动政治,日常生活中非人主体在流动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等议题。
2025 Vol. 40 (3): 1-9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1458KB] (
33
)
社会
10
韩会然, 张招弟, 周露婷, 程淑贤, 杨成凤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0)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日常休闲活动的中介效应
日常休闲活动是有效改善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合肥市为例,基于日常休闲活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日常休闲活动在社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健康的中介作用及日常休闲活动、感知建成环境在客观建成环境与老年人健康之间的链式中介。结果表明:①合肥市老年人对自评健康状况有较高满意度,慢性病患病情况与自评身体健康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BMI 与患慢性病情况存在正向关联。②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以及日常休闲活动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感知建成环境贡献率更大。③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以日常休闲活动为中介,影响老年人健康;客观建成环境先影响感知建成环境,进而通过日常休闲活动影响老年人健康。
2025 Vol. 40 (3): 10-20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2285KB] (
32
)
21
李宇珅, 刘晔, 张弦, 董蕊 (1.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州 510006;
2. 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006;
3. 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州 510006;
4. 贵阳学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贵阳 550000)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社区环境影响因素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远举措,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深圳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老年人健康数据,揭示深圳市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运用截断最小绝对离差(CLAD)模型识别社区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居住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①深圳市老年人健康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南山区、龙岗区和盐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交通出行环境和住房条件对社区老年人健康均有显著的影响。③经济弱势群体形成的社区社会经济剥夺环境、蓝绿空间、地铁可达性和住房设施等因素在老旧社区与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关系呈现影响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025 Vol. 40 (3): 21-31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2778KB] (
48
)
文化
32
安传艳, 翟洲燕, 李同昇 (1.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新乡 453007;
2.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127)
空间的表征:现代空间治理的话语工具——基于“社会空间”思想的权力运作逻辑分析
当今社会,理解空间权力工具性的运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引入社会表征与话语权力理论,对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思想展开理论追溯与关系重构。研究发现,“空间的表征”在社会心理层面上构成了关于空间的社会表征,在实践层面则外化为空间话语作用于人心,发挥权力作用。各个时代的权力主体基于现实需求建构空间及其相关的认知、观念、知识、政策制度与语言符号等空间话语,借助其规约空间的实践,形成各自的社会空间。权力与空间也因此结合在一起,共同主导空间的生产。现代空间治理得以实现的逻辑在于:社会空间中存在着宏观政治和资本权力建构空间及其话语,并借助其实现对个体与社会实践行为的调控,重构社会空间的权力运作机制。
2025 Vol. 40 (3): 32-41,155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1970KB] (
33
)
42
陈晨, 程林 (1.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 西安 710128;
2. 陕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西安 710119)
从游牧到定牧:北方牧区牧民地方感的变迁——基于内蒙古达茂旗的田野研究
通过对内蒙古达茂旗的田野调查,研究草场产权制度改革前后,在游牧环境变迁中北方牧区牧民如何从情感、观念、心理及生产生活体验建构和重构着地方感。研究发现:①在游牧实践中牧民建构了有序的游牧空间和稳固的共生式社会关系,其情感归属源于集体生活中他者对我者的身份认同和安全感。②草场产权私有化使得牧民在适应新的围栏定牧生活中应接不暇。失落焦虑的情绪、消失的群体归属感及淡化的身份认同不断写进牧民的日常,牧民的原初地方感逐渐消逝。③在失去了游牧实践的现代化语境中,“游牧”成为一种文化象征被封存在牧民的记忆和传统仪式中。牧民通过“追忆”和“媒介”描绘和演绎着想象中的地方感。
2025 Vol. 40 (3): 42-49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1844KB] (
34
)
50
陈诚, 沈丽珍, 王星, 席广亮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 210093)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历史街区数字地方感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门东地区为例
地方感研究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和营造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数字地方感作为情感与空间关系的新形式,是对地方感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南京市门东地区为例,利用社交媒体数据,通过LDA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分析,揭示了历史街区数字地方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数字地方感更侧重于网络空间的情绪反应和个人认同,且门东地区的数字地方感主要受地方联想、人气和美食等因素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了包括挖掘热点、营造场景和强化记忆三个方面的地方感营造的策略。研究结果对地方品牌的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为地方感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5 Vol. 40 (3): 50-58,78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3226KB] (
52
)
城市
59
唐爽, 张京祥, 李沐寒 (1. 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124;
2. 南京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南京 210093;
3.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网络视角下城市创新空间类型的演化特征与差异机制——以南京市为例
基于专利申请数据,以南京市为例,在识别城市创新空间的基础上,逐一构建南京市创新空间的创新网络,并据此划分创新空间类型,总结其演化特征、剖析其差异机制。结果发现:①城市创新空间创新联系的尺度构成存在差异;其中,中小企业主导的创新网络更倾向与本地创新主体形成关联网络簇群,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主导的创新网络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超域特征。②可以将城市创新空间的网络组织类型划分为核心主体离散型、核心主体组合型、多主体离散型和多主体组合型,4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动态演进的阶段性。③创新主体属性是造成城市创新空间网络类型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可以用多维邻近性来解释不同属性创新主体的差别化结网规律。
2025 Vol. 40 (3): 59-67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2213KB] (
34
)
68
安頔, 胡映洁, 万勇 (1. 上海师范大学 全球城市研究院, 上海 200234;
2. 上海社会科学院 应用经济研究所, 上海 200020)
基于三种流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与自组织机制
随着城市网络在空间结构与影响机制研究的深入,自组织机制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针对中国336 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企业组织、信息关注、人口流动三种城市网络,分析实体空间与拓扑结构特征,使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对三种城市网络的外生影响因素与自组织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实体空间层面,三种城市网络具有空间异质性,形成两种尺度下“中心—外围”结构,表现出相互交织和蔓延扩散的两种腹地形态;拓扑结构层面,三种网络分别体现出无标度和小世界特点,识别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发挥主导作用的自组织特征;城市网络是外生影响因素与内生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择优选择与网络邻近共同揭示了城市复杂系统背后的自组织机制。
2025 Vol. 40 (3): 68-78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3836KB] (
36
)
乡村
79
李伯华, 彭琮皓, 窦银娣 (1. 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 衡阳 421002;
2.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衡阳 421002;
3. 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衡阳 421002)
空间叙事视角下传统村落环境教育功能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脉基因的传承载体,具有文化、经济与教育等多重价值。文章借助空间叙事理论,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构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传统村落环境教育逻辑脉络分析框架,并以皇都村为例,搭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皇都村环境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显示:①构建了空间叙事视角下“现实—感知—意识”三维空间传统村落环境教育作用机理:现实空间激发个人经验;感知空间唤醒情感认同;意识空间再造思维观念。②以空间叙事理论为根基,从要素修补、情境建造和浸润氛围三个维度,构建了皇都村环境教育空间叙事实践路径。研究丰富了空间叙事与传统村落环境教育功能的内在逻辑,以望为拓展传统村落功能价值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40 (3): 79-87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5484KB] (
43
)
88
刘齐, 乔家君, 李孟娟, 黄梦姣 (1. 河南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 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
3.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 100875)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乡村发展水平空间交互及其耦合协调分析
绿色金融能够动员社会资本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绿色金融提供了发展的舞台。然而二者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水平仍未被揭示。本文基于层次—熵权—变异系数—TOPSIS法测度 2000—2022 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与乡村发展水平,采用双变量 Moran's
I
探究二者的空间交互关系,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于探测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结果发现:①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和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时间序列上均表现为逐步提升的趋势,空间特征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的格局。②绿色金融与乡村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向的空间交互作用,与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强度差异不明显,总体维持在 0.5—0.6 之间。③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持续增强,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2025 Vol. 40 (3): 88-101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7406KB] (
27
)
102
顾茉莉, 汤爽爽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农村流动女性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影响机制——以南京市为例
提升农村流动女性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对健康城市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其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现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群体差异,非正式社会网络是其主要支持来源。亲属、朋友和邻里的情感支持显著促进心理健康,而朋友和邻里的信息支持以及政府、社区或社会组织的情感和工具支持抑制心理健康。此外,亲属的社交陪伴支持对心理健康起正向中介作用,朋友和邻里的信息、工具及社交陪伴支持呈负向中介效应,正式组织的工具和社交陪伴支持则发挥微弱的正向中介作用。建议关注农村流动女性心理健康问题,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制度性支持。
2025 Vol. 40 (3): 102-111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1755KB] (
31
)
经济
112
彭坤杰, 张萌, 许春晓 (1. 合肥大学 旅游与会展学院, 合肥 230601;
2.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人地关系视角下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韧性耦合特征及驱动机理研究
文章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深入探索 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内在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框架上,高水平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经济安全升级与优化,高水平经济韧性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提升与发展;时间演化上,长三角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总体水平呈稳定提升的健康发展态势;空间格局上,2005年到 2020年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阶段式演变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区域协调上,各城市时空跃迁的动力内核更多来源于自身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驱动机理上,两系统内部要素以均衡势力通过时空交互作用影响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2025 Vol. 40 (3): 112-124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3781KB] (
29
)
区域
125
叶雷, 郝均, 胡森林, 林兰, 曾刚 (1.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芜湖 241002;
2.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城乡规划学院, 郑州 450046;
3.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上海 200062;
4. 上海社会科学院 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 上海 200020)
中国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空间演化及区域嵌入机制
促进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创新资源已成为区域创新政策的核心,从区域层面探究企业嵌入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具有重要价值。利用 2008―2022年中国校企合作发明专利数据探究区域企业嵌入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①企业节点数量、分布范围及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合作创新空间尺度和距离缓慢提升;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占据网络核心位置,地理距离阻碍作用较弱。②区域企业网络嵌入度相对固化且空间黏性强,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依赖性明显,整体呈以北京、宁杭、广深为核心和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的空间格局。③区域企业嵌入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主要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区内高校资源禀赋的影响相对较弱。
2025 Vol. 40 (3): 125-132,183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4550KB] (
42
)
旅游
133
王兆峰, 林鲁雄, 陈勤昌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
本文基于 2012—2021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依次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综合评估体系,继而厘清二者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揭示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稳健提升态势,呈“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均衡”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文旅产业融合效率整体呈“倒 S”型时序变化态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区域差距在研究期间趋向敛缩。③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的空间溢出的本地效应呈“倒U”型,邻地效应呈“U”型的非线性关系;空间中介效应模型表明,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融合效率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两条路径实现。
2025 Vol. 40 (3): 133-145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5003KB] (
17
)
146
高原, 乔赛, 曲博婷 (1. 西北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 西安 710127;
2.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 710127)
中国城市旅游休闲街区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中国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建设对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和刺激消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城市旅游休闲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旅游休闲街区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揭示旅游休闲街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旅游休闲街区在省域尺度分布集中。②旅游休闲街区呈现“东密西疏”的集聚型空间分布类型。③旅游休闲街区呈现“两主核、一副核、成片状”密度格局。④旅游休闲街区空间格局受社会经济、旅游市场、文化环境、交通条件、政府支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为确保中国城市旅游休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布局时需兼顾交通流畅性、政策符合度、大规模市场匹配度及文化特色彰显等因素。
2025 Vol. 40 (3): 146-155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3328KB] (
25
)
156
余意峰, 李紫菱, 翁李胜, 马晓龙 (1. 湖北大学 旅游学院, 武汉 430062;
2. 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 武汉 430062;
3. 南开大学 旅游与服务学院, 天津 300350)
分享还是沉默?游客感知负向差异对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
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游客的在线分享对目的地的影响日益显著。然而,现有研究对游客在线分享行为意向影响机制的探索仍显薄弱。本文基于期望差异理论与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探究了游客感知负向差异对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当游客产生负向差异时,通常会引发消极情绪,出于自我表达和利他主义的考虑,产生了在线分享行为;感知负向差异不仅能对在线分享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亦可通过多重中介路径产生间接影响。旅游经验在感知负向差异与消极情绪之间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期望差异对游客负面情绪及后续行为的影响路径,揭示了游客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作用机制,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2025 Vol. 40 (3): 156-164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1766KB] (
31
)
165
贾衍菊, 祝铭瑶, 赵金凤 (1. 山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 济南 250358;
2. 丹东市振兴区经济合作发展服务中心, 丹东 118000)
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对主—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研究
积极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地居民主动实施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话题。本文以山东省泰山风景名胜区周边5处旅游村镇为例,基于56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对主—客价值共创的影响,考察社会资本在社区参与和主客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主客互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区参与正向影响主—客价值共创行为和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社区参与和主—客价值共创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主客互动能够促进社区参与对社会资本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证实了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对主—客价值共创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乡村旅游价值共创中的显著作用,对构建乡村旅游地和谐的主客关系具有一定的管理启示。
2025 Vol. 40 (3): 165-174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1908KB] (
24
)
175
袁超, 徐林增 (1. 湘潭大学 商学院, 湘潭 411105;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旅游景观的再思:理论源流、概念内涵与研究理路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作为一种突破以往基于结构主义思考旅游现象的思维方式,对于深入理解旅游活动的运作、组织和展演,迈向“新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国外旅游研究相比,ANT在国内旅游研究中的理论对话与议题广泛性方面,仍具较大探索空间。为此,文章以旅游景观(Tourismscapes)作为衔接ANT与旅游研究的中介概念,系统梳理旅游景观的理论源流、概念内涵与研究理路。具体而言,文章首先阐述对称性原则、非还原、行动者网络、转译与旅游景观的关系。其次,从界定、边界与特点,秩序模式,空间逻辑剖析旅游景观的概念内涵。再次,以目的地为例,援引中世纪中心案例,阐述旅游景观下目的地经验研究的理路方向。最后,文章解析旅游景观作为范式的研究取向、聚焦重点与探索议题。文章以期深化对旅游现象秩序化、物质性与多重性的再认识,提供另一种理解旅游实践的认知方式,助推旅游研究实现范式创新与知识溢出的可能性。
2025 Vol. 40 (3): 175-183 [
摘要
] (
5
) [
HTML
1KB] [
PDF
1526KB] (
31
)
184
张一诺, 路紫, 李智, 谭佳荟, 侯凯芸 (河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石家庄 050024)
电子旅游转型及其与地方的协调——以社交媒体引爆淄博烧烤为例
电子旅游在地方/区域层面上的应用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热点。在学术期刊中很难找电子旅游在地方/区域层面上的应用文章,本文旨在补充电子旅游与区域旅游关系研究的缺失。在剖析电子旅游发展及其地方参与的基础上定义了 6 个潜变量,结合淄博旅游经济开放平台和在线问卷数据,使用 Amos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结果,基于此阐释了电子旅游与地方的协调。研究认为,电子旅游组成要素功能性的变化和地方接入信息社会共同支撑起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旅游面貌;地方通过信息及时响应和网络舆情及时调节,快速构筑和升华有价值的地方旅游形象;电子旅游与地方协调所打开和确立的信息经济空间,具有虚拟社区市场功能和现实空间形式且充满人文精神。
2025 Vol. 40 (3): 184-192 [
摘要
] (
4
) [
HTML
1KB] [
PDF
4203KB] (
51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