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注册
|
遗忘密码?
读者在线: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作者中心
|
审稿中心
|
在线期刊
|
期刊订阅
|
下载中心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2025年 40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5-10-15
文化
经济
旅游
区域
乡村
进展与动态
数字时代的消费地理专栏
进展与动态
1
常晓东, 王士君, 冯章献, 浩飞龙, 关皓明, 杨志鹏, 李可
地理学视角下共同富裕的理论认知及中国实践
本文从地理学视角解析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机制框架以及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①“发展”与“均衡”是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其地理内涵是多空间尺度下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与区域差距缩小,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合与群体均衡。②共同富裕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多主体四大复杂特征,其地理机制框架表现为“发展”及其“均衡”性的时空协同演变。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共同富裕实践在区域、城乡、群体均有显著表现。先富带动后富、坚持系统思维、高水平区域基建以及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是其四大特色模式。地理学可在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2025 Vol. 40 (5): 1-11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1339KB] (
151
)
12
牛彩澄, 张文佳
重塑关系视角下的行为地理学基本框架
行为地理学强调从微观视角探究居民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传统范式在分析复杂人地关系时仍面临诸多局限。本文梳理当前行为地理学的发展挑战以及关系转向的理论背景与影响,尝试重构关系视角下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将个体置于社会关系的宏观结构背景下,建立从微观个体到个体行为网络,再到揭示地理宏观现象的跨尺度研究范式与阐释框架。强调关系网络思维旨在重构行为地理学的微观人地关系研究分析范式,突破传统静态、截面分析局限,深入理解个体间社会关系、地域间空间关联以及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多元交互过程和跨尺度机制,为破解城市复杂人地关系难题贡献理论探索和方法论创新,为区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
2025 Vol. 40 (5): 12-22,60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425KB] (
81
)
23
郭建科, 朱滢羽, 程叶青, 刘天宝
美丽渔村建设的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渔村作为乡村的一种类型,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近年来吸引大量学者研究。现阶段美丽渔村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渔村资源评价、渔村公共服务、渔村转型发展与重构以及新渔村规划与建设四方面,相关研究整体上还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初级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从美丽渔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出发,对美丽渔村建设的地理学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初步梳理和构建,最后提出美丽渔村建设的研究新方向:渔村资源系统整合与渔村规划、渔村聚居景观与地域文化传承、渔民生计与渔村转型发展、渔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治理,以期能对美丽渔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 Vol. 40 (5): 23-32,132 [
摘要
] (
10
) [
HTML
1KB] [
PDF
1402KB] (
110
)
数字时代的消费地理专栏
33
张敏, 赵祎璇
历史文化街区游戏化体验中的真实性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实景剧本杀为例
实景剧本杀游戏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维度上不断扩展,能否带来体验的真实性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借用游戏化概念,基于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理论,构建“多维混合真实性”模型,以成都宽窄巷子实景剧本杀为例,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收集等方式,从物质、时间、空间、自我与关系等维度解读真实性体验的复杂性。研究表明:①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戏化使得参与者对真实性的感知具有主客混合、真假交织的特征;②游戏化通过构建人与地方的互动调和了真实性感知。本研究解析游戏化对传统文化空间真实性的重构,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真实性理论的“主客”与“真假”内涵,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如何适应新消费动态提供新的见解。
2025 Vol. 40 (5): 33-42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943KB] (
59
)
43
刘晨
闲置物品的数字化与处置:二手消费文化的线上/线下空间营造
本文在数字交易活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从数字地理和消费地理交叉的视角,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分析了数字化的二手消费文化对线上和线下空间的营造方式和结果,并解释了二手消费文化到底是否能够与绿色消费等同。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化的二手消费文化形成了女性化、年轻一代主导的线上空间,以及邻里化的、自助/二维码主导的线下回收空间;②数字化的二手消费通过固定的帖子模式、线上线下交流方式和数据化的地理位置的营造了本土化的数字文化和经济生活方式;③二手交易并不会自动成为绿色消费,使环境受益。上述结论能够为进一步打造可持续生活方式提供参考意见。
2025 Vol. 40 (5): 43-51,100 [
摘要
] (
11
) [
HTML
1KB] [
PDF
1906KB] (
76
)
52
汪凡, 汪明峰, 张英浩, 匡爱平, 林娟
直播电商村形成过程与发展机制分析
直播电商的出现正逐步重构后生产主义农村的经济业态,成为村域经济振兴的新途径。探究直播电商村的形成模式与演化路径,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江北下朱村为案例地区,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方法对各行为主体进行调研,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直播电商村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直播电商新模式的支撑环境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江北下朱村直播电商模式转型自微商等社交电商,具有产业演化的延续性。村域直播电商产业发展中,电商新技术的变革为乡村发展搭建了机会窗口,制度环境的嵌入及其与平台电商技术的协同演化成为直播电商发展的关键推进力量,根植于地方的柔性供应链是乡村产业转型的支撑要素。直播电商村的形成是特殊性与普遍性交织的演化路径,有其发展的根植性,亦具有实践层面的借鉴意义。
2025 Vol. 40 (5): 52-60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1788KB] (
445
)
61
马凌, 林歆雨, 左晓闪, 王海峰, 陈晓亮
媒介互动视角下城市烟火消费景观的生产与体验——以广州和长沙美食小吃街为例
本文以广州和长沙的特色小吃街为例,探讨城市“烟火消费景观”的生产与体验过程。研究发现:①美食小吃街是具有特色的城市烟火消费和体验景观,食物及其制作过程是烟火氛围的核心,建筑和街道为其提供物质环境,行为景观则表现为消费者的互动与实践推动烟火气的社会化生产;②媒介推动了地方文化符号在数字空间中的循环再生产,促使消费空间转化为可观看的影像景观和数字社会中具有动态传播力的文化节点;③媒介扩展了小吃街的受众体验,线上互动转化为社交资本,增强了消费场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研究探讨了美食小吃街作为烟火消费景观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及其在数字话语形塑下的特点,为未来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建设提供启示。
2025 Vol. 40 (5): 61-69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2020KB] (
81
)
文化
70
冉宇豪, 王欢明
场域共振与尺度跃迁: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双重逻辑——以R县“村超”赛事为例
场域共振和尺度跃迁构成了县域文化品牌得以成功的双重逻辑。以 R 县“村超”赛事为例,在场域共振维度,文化场域一方面型塑了公众自组织行为,另一方面为地方政府选择品牌载体提供了思路。科层场域在议程吸纳的基础上对社会场域进行了行政赋能。经济场域中的市场力量激励了文化品牌的合作生产,同时也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尺度跃迁维度,“村超”赛事先后经历了由乡村尺度、地方尺度、国家尺度再到全球尺度三次跃迁。分别聚焦于地方层面的信息整合和品牌设计、中央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国家战略嵌入、全球视野下的品牌强化与战略升级。本文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针对文化品牌结构性因素的解释性框架,并基于典型案例解构了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黑箱。
2025 Vol. 40 (5): 70-77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512KB] (
45
)
经济
78
陈鸿基, 曾刚, 曹贤忠, 陈鹏鑫, 万媛媛, 王嘉炜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新动能:技术、数据与关系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新动能是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时代之责。本文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技术、数据、关系新型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机理,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实证了新型三要素取代传统三要素的变革趋势。研究发现:①新型三要素凭借其增量性和无限性的优势能够为经济增长持续供能,将逐步取代土地、劳动力、资本传统三要素的核心地位,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②关系要素能够促进区域资源的互动和重组,加速资源有效配置和财富积累,激活区域发展动力。③新旧三要素的经济驱动效应呈现显著的城市异质性。新型三要素已成为大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传统三要素的驱动作用明显降低;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传统三要素仍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025 Vol. 40 (5): 78-89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966KB] (
82
)
90
刘迪, 李静文, 陈海, 安传艳, 冯峰
黄河滩区生态移民生计能力对主观福祉影响的组态路径分析
探讨生计能力对黄河滩区生态移民主观福祉的影响,对于巩固移民成效、增进移民福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生态搬迁基本完成的黄河滩区(河南段)为例,分析移民前后生计能力和主观福祉的变化,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揭示不同生计能力组态路径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滩区移民后居民主观福祉呈上升趋势。②单一维度生计能力在移民前后均不能成为提升移民主观福祉的必要条件,但仍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尤其以心理调试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最为关键。③生态移民前后组态对比,经济维稳能力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及其重要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相对减弱,基本劳动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及其重要性无变化。据此,本文提出了提升黄河滩区移民主观福祉的针对性建议。
2025 Vol. 40 (5): 90-100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833KB] (
48
)
乡村
101
胡作涛, 赵雪雁
脱贫山区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对其主观福祉的影响——以陇南山区为例
提高人类福祉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及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持续改善农户福祉,探析农户生计恢复力对其福祉增进的影响能更好地促进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同巩固脱贫攻坚相衔接。本文以陇南山区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评估了农户的生计恢复力与主观福祉水平,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生计恢复力对主观福祉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脱贫山区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及主观福祉水平因农户特征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农户生计恢复力及主观福祉水平均随海拔升高而下降,随家庭抚养比增加而下降。②农户不同维度的主观福祉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农户对目前生活状况、人际关系及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教育及就业的满意度较低。③生计恢复力显著改善了农户的主观福祉,且对中、低福祉水平农户的改善效果尤为显著,同时产业帮扶强度对农户主观福祉有显著正向影响,生计环境对其福祉水平有显著负向影响。
2025 Vol. 40 (5): 101-111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658KB] (
41
)
区域
112
王淑芳, 于晴晴, 王倩雯, 叶帅, 王婷
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研究——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例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海外园区通过产业合作深化、基础设施联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本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以“五通”为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探讨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路径,并以中欧商贸物流园为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国家间的互补性、设施的可达性以及内外部风险的干扰是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前提;而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资金的流转、信息和创新的辐射则是海外园区助推“一带一路”联通的作用过程。②中匈两国在商贸物流领域的优势互补、多维合作、高效畅通以及风险预防为中欧商贸物流园发挥联通作用奠定基础,而该园区通过构建高联通交通网络、打造高效率营商环境、引入数智化新驱动力,切实推动了“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本文丰富了“一带一路”联通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中国海外商贸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协同+设施优化+数字赋能”的系统性发展范式。
2025 Vol. 40 (5): 112-120,192 [
摘要
] (
12
) [
HTML
1KB] [
PDF
1929KB] (
94
)
121
李明, 王慧, 杨新宇, 朱玉春
中国省域土地资源错配对其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基于 2008—2020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TOPSIS法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土地资源错配抑制了城乡融合发展;从各维度看,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经济、社会和空间信息融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城乡人口融合、生态融合影响不显著。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土地资源错配抑制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负向调节作用,能够缓解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利影响。③土地资源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阻碍了邻近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应优化土地资源的供给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提升贸易开放水平,激活内需发展活力;加强土地资源配置的区域联动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025 Vol. 40 (5): 121-132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711KB] (
46
)
133
崔家兴, 彭雅雯, 孔雪松, 孙建伟, 靳涵, 郑文升
城市群多中心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探究城市群多中心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对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以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多中心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山东半岛和粤闽浙城市群大致呈现向多中心发展的态势,而其余城市群呈多中心性减弱趋势。②各城市群的城乡融合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保持前列的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群的城乡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中高度及高度融合区环绕中度融合区分布。③城市群多中心性与城乡融合发展呈显著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倒 U 型变化趋势。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其多中心性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存在差异。
2025 Vol. 40 (5): 133-144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1790KB] (
53
)
旅游
145
白凯, 王则翔, 陈博文
孝亲、亲情、亲子:三种家庭关系类型旅游与休闲消费的差异及价值传递
“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家庭旅游与休闲消费活动折射着当代中国的普世价值和社会变迁,中国家庭文化中的孝道、婚姻满足与子女期待等是稳固中国人精神情感的重要支持与来源。本文基于 CFPS2018 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宏观数据,采用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径向基函数、因子分析、二阶聚类分析和有序回归,探讨了微观层面的祖代与亲代、亲代间婚姻、亲代与子代三种典型家庭关系对家庭旅游与休闲消费活动的具体影响,研究结论为:①祖代与亲代关系方面,经济发达区域、亲代为高学历的城镇群体,虽与祖代见面频率低但联系频率高,其家庭的旅游与休闲消费动力较强;②亲代间婚姻关系方面,经济发达区域、高学历的城镇女性,对丈夫的家庭经济贡献更满意且更看重其健康状况,这对其家庭旅游与休闲消费有正向强化作用;③亲代与子代关系方面,经济发达区域、子代为男孩的城镇父母,更关注男孩教育(常谈论学校事务、检查作业),这与其家庭旅游与休闲的高消费呈显著正向关联。文章说明了家庭旅游与休闲消费活动已成为家庭关系的有效预警与增进工具,该领域必然会成为中国家庭关系研究的重要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需要。
2025 Vol. 40 (5): 145-154 [
摘要
] (
9
) [
HTML
1KB] [
PDF
1684KB] (
101
)
155
熊伟, 黄晓英, 蔡晓梅
影像里的旅行者:诗性隐喻与旅游想象的建构
想象已成为游客构建和消费旅游目的地,获得深层旅行体验的重要方式。但已有研究大多从游客视角探讨想象的形成过程,较少关注旅游营销者的角度。本研究受诗性语言和隐喻思维启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旅游视频博客的“作者”如何通过诗性隐喻塑造旅游想象。研究发现:①博主主要通过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塑造旅游想象,且本体隐喻中的文化隐喻、人体隐喻对旅游想象的贡献度最高。②隐喻主题交织塑造出填补式、映射式、感染式和召唤式的旅游想象。③旅游想象的形成过程包括圈层聚集、际遇空间、共同关注和情感共鸣 4 个阶段。该研究为旅游想象研究提供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微观解构,也为旅游营销者的想象设计提供了实践参考路径。
2025 Vol. 40 (5): 155-164 [
摘要
] (
7
) [
HTML
1KB] [
PDF
1866KB] (
141
)
165
于伟, 刘淑敏, 张学波, 王敏, 宋金平
精英嵌入视角下乡村旅游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权力互动
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地,基于空间生产三元辩证法探究精英嵌入驱动乡村旅游空间生产的过程,尝试解读其中的资本与权力互动逻辑。研究表明,竹泉村旅游空间生产是精英凭借资本、组织、管理等方式嵌入地方行动者网络,通过话语实践和物质建构发挥作用,地方空间则被“尺度下移”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结构性力量重新塑造。精英权力话语牵引资本空间扩张和循环过程,政治精英构想旅游空间表征并主导景区物质实体的生产性投入,实现了资本第一级循环;经济精英投资景区建成环境内部的商品空间与消费环境,完成了资本第二级循环;资本第三级循环以精英对非精英群体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持续投资为主,帮助地方行动主体摆脱了“我者”和“他者”的生计角色隔离困境,缓和了村民通过斗争对抗分配非正义的社会冲突。研究深化了对资本、权力和阶层等社会经济要素重构乡村的理解,丰富了精英作用于乡村空间的行为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2025 Vol. 40 (5): 165-174 [
摘要
] (
12
) [
HTML
1KB] [
PDF
1863KB] (
62
)
175
余凤龙, 潘薇, 侯兵
旅游者饮食涉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
旅游情境下的饮食消费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旅游者饮食涉入是游客在饮食决策和活动中所展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及其投入程度,是探讨旅游者饮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重要视角。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线下和线上调研数据,构建并解读旅游者饮食涉入的结构特征及其对行为意向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旅游者饮食涉入包括吸引力、中心性、社会纽带、象征性、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后果性 6 个维度,并对消费满意度和行为意向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维度影响存在差异。旅游者饮食涉入内容结构与影响路径呈现出饮食消费心理的复杂性与价值取向的转型,旅游者对饮食的认知及其赋予价值影响涉入程度,并受到旅游地饮食消费情境的调节。旅游者饮食涉入研究为理解旅游者饮食消费行为和目的地美食营销提供参考。
2025 Vol. 40 (5): 175-183 [
摘要
] (
6
) [
HTML
1KB] [
PDF
1731KB] (
112
)
184
石少湘, 文彤, 吕乔珊
方言符号对旅游纪念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
旅游纪念品消费是重要的旅游收入来源,对旅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为提升纪念品的感知价值并刺激消费,企业尝试将地方方言融入旅游纪念品。然而,目前对方言效应的理论研究不足,尚不清楚方言符号是否能提高购买意愿及其影响机制。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理论,本文通过情景实验探讨方言符号对纪念品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方言符号显著提升游客的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②方言符号通过提高顾客感知价值间接影响产品态度和购买意愿,且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显著;③产品实用性在方言符号影响感知价值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地方文化符号研究,深化了方言符号赋值纪念品的机制探讨,为旅游纪念品的营销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 Vol. 40 (5): 184-192 [
摘要
] (
8
) [
HTML
1KB] [
PDF
1304KB] (
105
)
2011 © 人文地理编辑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